抑制剂筛选论文-何田,贾玮娟,王弯弯,王弘

抑制剂筛选论文-何田,贾玮娟,王弯弯,王弘

导读:本文包含了抑制剂筛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14-3-3τ蛋白,流动注射荧光分析,表面等离子共振(SPR),分子对接

抑制剂筛选论文文献综述

何田,贾玮娟,王弯弯,王弘[1](2019)在《基于荧光光谱、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分子对接技术的天然产物中14-3-3τ蛋白抑制剂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和建立一种从天然产物中高效筛选14-3-3τ蛋白抑制剂的方法,并初步探讨所筛选活性化合物与14-3-3τ蛋白相互作用的位点。方法采用液相色谱-荧光分析方法对天然产物中具有14-3-3τ结合活性的化合物进行筛选研究,通过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技术对筛选结果进行验证,再通过分子对接技术进行活性化合物的作用位点的预测,进而选择主要的结合位点,使用氨基酸定点突变体进行结合位点的验证。结果从82个备选天然产物中筛选出了17个不同类别的具有潜在14-3-3τ结合活性的化合物,并通过SPR实验验证了其中10个化合物的结合活性;使用分子对接技术预测它们与14-3-3τ蛋白的结合位点主要为Arg56、Arg127和Tyr128,并使用3个14-3-3τ蛋白定点突变体R56A、R127A和Y128A,证明了其中5个化合物与目标蛋白的结合与此3位点相关。结论所建立的方法准确高效,可用于快速筛选天然产物中14-3-3τ小分子抑制剂,为新型乳腺癌治疗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的参考和途径。(本文来源于《国际药学研究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刘夫锋,赵文平,位薇,王英,李丽[2](2019)在《淀粉样β蛋白的微生物表达及其在抑制剂筛选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淀粉样β蛋白质(Amyloid-βprotein, Aβ)的错误折迭和聚集形成多种形式的毒性各异的聚集体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Aβ的错误折叠和聚集机制及开发高效的抑制剂对AD的治疗至关重要。上述研究均需要大量的高纯度Aβ,而基于基因工程技术的重组蛋白质生产是获得Aβ及其突变体的常用工具。基于近年来Aβ微生物表达相关领域取得的进展,结合作者的相关研究,介绍了Aβ的微生物表达和纯化以及体内聚集抑制剂筛选系统的构建及使用,并讨论其优点和局限性,为淀粉样蛋白沉积疾病的分子机理和抑制剂开发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杨亚军,刘希望,秦哲,李世宏,焦增华[3](2019)在《OSMIP@硅胶的制备及其筛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先导化合物的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子印迹技术(MIT)是模拟酶与底物的特异性相互作用,合成对目标分子(模板分子)具有“预定”选择性的聚合物的技术;以酶的特异性抑制剂为模板分子合成印迹聚合物(MIP),可模拟酶的活性中心,用于先导化合物的筛选。[目的]以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NA)抑制剂的前药奥司他韦(OS)为模板分子,制备聚合物,以期模拟NA的活性中心,用于探讨基于MIT筛选先导化合物的可行性及其机制。[方法]在硅胶表面制备了奥司他韦分子印迹聚合物(OSMIP@硅胶),对其进行红外光谱、元素分析、扫描电镜及多孔性分析等;将OSMIP@硅胶装填液相色谱柱,与LC-MS在线联用,考察其色谱行为;考察该色谱柱对模板分子OS、帕拉米韦、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甲氧苄啶等化合物的亲和性;并通过静态吸附试验考察OSMIP@硅胶对不同化合物的吸附特性;体外条件下,考察不同化合物对NA的抑制活性;并通过分子对接研究不同化合物与NA活性中心的相互作用;进一步通过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研究不同化合物与NA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征的结果显示,所制备的OSMIP@硅胶为形状均一、大小一致,具有多孔性特征的球形颗粒,其表面结构与非印迹聚合物有显着差异。OSMIP@硅胶液相色谱柱的的背景压力较低,对模板分子OS的色谱行为得到显着改善;对模板分子OS、帕拉米韦、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甲氧苄啶等化合物具有较好的亲和性;对阿昔洛韦、地蒽酚、阿司匹林丁香酚酯、阿司匹林、喹烯酮等化合物没有亲和性。静态吸附试验结果显示,OSMIP@硅胶中含有对模板分子OS的特异性吸附位点;对亲和性化合物帕拉米韦、盐酸小檗碱和甲氧苄啶也有特异性吸附位点,而对喹烯酮则无特异性吸附位点;热力学试验结果表明,OSMIP@硅胶对OS的吸附为优惠吸附。体外条件下,NA抑制剂奥司他韦羧酸对NA具有良好的抑制活性;亲和性化合物帕拉米韦(阳性对照),以及盐酸小檗碱和盐酸巴马汀对NA均具有良好的抑制活性;非亲和性化合物阿昔洛韦、阿司匹林丁香酚酯和喹烯酮等,则无相应的NA抑制活性;但是,亲和性化合物甲氧苄啶对NA亦无抑制活性。分子对接的结果显示,在体外对NA有抑制活性的盐酸巴马汀、盐酸小檗碱,同奥司他韦羧酸、帕拉米韦等一样,亦可与NA活性中的Asp151残基形成强的相互作用;包括甲氧苄啶在内的在体外无活性的其他化合物及其结构类似物,则无法与NA活性中心形成有效的相互作用。表面等离子共振的结果显示,模板分子OS,以及阳性药物奥司他韦羧酸、帕拉米韦等均能够与NA之间产生强的相互作用;具有NA抑制活性的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亦可与之产生中等强度的相互作用;甲氧苄啶及其他化合物则与NA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弱。[结论]在OSMIP@硅胶色谱柱上亲和性较好的化合物,OSMIP@硅胶对其有特异性吸附作用;亲和性较好的化合物在体外具有NA抑制活性,但也存在假阳性结果;亲和性较好且有活性的化合物,能够与NA活性中心包括Asp151残基在内的活性位点,产生强的相互作用;亲和性较好且有活性的化合物能够与NA产生中等强度以上的相互作用。以上结果表明,亲和性化合物的结构可能与模板分子差异较大,但是可能有着相同的体外活性及作用机制。此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基于MIT的药物筛选理论。(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药理毒理学分会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期刊2019-10-13)

陈星儒,王小婷,郝美琪,周永辉,崔文强[4](2019)在《同源模建和虚拟筛选木糖葡萄球菌中咪唑甘油磷酸酯脱水酶抑制剂》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咪唑甘油磷酸酯脱水酶(IGPD)是除草剂的治疗靶点,也是木糖葡萄球菌治疗奶牛乳房炎的可能靶点。IGPD的叁维结构对于虚拟筛选抑制剂的发现是至关重要的。然而,迄今为止还没有报道木糖葡萄球菌IGPD的叁维结构。[方法]测本研究应用同源模建、Ramachandran Plot和Verify 3D等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ADD)技术构建合适的木糖葡萄球菌IGPD叁维模型。随后通过分子对接对化合物进行筛选,并通过结晶紫染色法测定筛选的几种化合物干预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最后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法(SEM)对干预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好的一种化合物进行形态学验证。[结果]测通过CADD技术成功构建木糖葡萄球菌IGPD叁维模型,通过分子对接从2500种化合物中筛选出药效好的9种化合物,通过结晶紫染色法测定这9种化合物干预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其中黄芩苷对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干预能力更强,通过SEM从形态学进一步验证了黄芩苷对木糖葡萄球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结论]因此,利用CADD对木糖葡萄球菌IGPD结构预测,通过虚拟筛选发现该蛋白能与黄芩苷结合并靶向抑制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为进一步开发治疗奶牛乳房炎的新型IGPD抑制剂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药理毒理学分会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期刊2019-10-13)

薛妮娜,季鸣,张明祎,刘羿晨,陈晓光[5](2019)在《IL-17信号通路抑制剂细胞筛选模型的优化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摸索及验证HEK-Blue-IL-17细胞模型的筛选条件,并应用该模型筛选抑制IL-17信号通路的化合物。按5×104个/孔的密度,将HEK-Blue-IL-17细胞接种在96孔培养板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IL-17A或IL-17F和待筛选化合物培养16 h,移取培养上清与QUANTI-Blue反应1或3 h,在λ_(655 nm)处检测吸光度值。通过碱性磷酸酶(secreted alkaline phosphatase, SEAP)的生成量来反映该细胞模型中IL-17信号通路的活化状态。实验显示:IL-17A和IL-17F均可显着性地激活HEK-Blue IL-17细胞。IL-17A和IL-17F分别在10和100 ng·mL~(-1)剂量下可产生较高的响应值。SEAP与QUANTI-Blue反应1 h基本可达到终点反应。牛蒡子苷元(arctigenin)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 EGCG)对IL-17A和IL-17F刺激的信号通路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本实验建立并优化了HEK-Blue IL-17细胞模型,可用于IL-17信号通路抑制剂的筛选。(本文来源于《药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郑丹娜,孙砚辉,伍志学,张韧,吴绍锋[6](2019)在《基于氧化苦参碱相似化合物的UQCRB抑制剂的虚拟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构建辅酶Q-细胞色素C还原酶结合蛋白(UQCRB)小分子抑制剂的药效团模型,对相似的氧化苦参碱化合物库进行虚拟筛选,寻找出UQCRB小分子抑制剂,为抗肿瘤药物的筛选奠定基础。方法使用Discovery Studio 2.5软件进行药效团模型的构建。首先使用具有活性预测能力的Hypogen算法构建出UQCRB小分子抑制剂药效团模型,再运用Ligand Profiler模块验证药效团模型,应用筛选出来的最佳药效团模型对氧化苦参碱相似化合物数据库进行虚拟筛选,再进行分子对接验证以及ADMET预测。结果应用Hypogen算法成功构建了具有最佳的活性和非活性分子识别能力的药效团模型,并筛选出了9个具有潜在活性的氧化苦参碱相似化合物。结论本研究为发现UQCRB小分子抑制剂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来源于《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期刊2019年09期)

来芳芳,薛妮娜,季鸣,杜婷婷,李凌[7](2019)在《基于酶学-细胞水平的IDO1抑制剂筛选模型建立与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肿瘤免疫治疗相关蛋白吲哚胺2,3-双加氧酶1 (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 1, IDO1)为靶点,提出并设计构建了基于酶学-细胞水平的IDO1抑制剂筛选模型并进行了体内验证。首先采用基因工程手段表达纯化重组人IDO1蛋白并建立简单高效的IDO酶学筛选体系;其次通过干扰素γ(interferon-γ, IFNγ)刺激A172细胞或者构建高表达人IDO1蛋白的质粒瞬时转染HEK293细胞构建特异性的IDO1细胞水平筛选体系;最后在C57小鼠通过LC/MS/MS方法检测小鼠血浆中犬尿氨酸和色氨酸的含量和比值,从体内进一步验证筛选得到的化合物对IDO酶的抑制作用。本研究中建立和优化的酶学、细胞水平的筛选模型再结合体内的验证方法能高效、通量、特异性筛选到真正体内有效的IDO1抑制剂,为新药的快速研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动物实验均严格遵循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动物实验中心标准操作规程,尽量减少实验对动物造成的伤害。(本文来源于《药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闫祯昕,尹非,李雪晨,姜楠,田金英[8](2019)在《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筛选体系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 oxidase, XOD)抑制剂筛选体系。方法应用理化法,测定体外XOD活性、血尿酸、血清XOD活性、组织XOD活性及肝肾功能有关血液指标;病理分析肝脏肾脏的损伤情况。结果选择牛奶来源XOD 3 U·L~(-1),黄嘌呤(Xanthine, XA) 50μmol·L~(-1),37℃,pH 7.4, 20 min为XOD抑制剂体外高通量筛选的最适条件。单次灌胃次黄嘌呤联合皮下注射氧嗪酸钾诱导ICR小鼠,血尿酸水平一过性升高;以血尿酸变化曲线和血尿酸-时间曲线下面积评价急性高尿酸血症小鼠模型。ICR小鼠连续皮下注射氧嗪酸钾血尿酸平稳升高,成模率约70%;以血尿酸水平评价慢性高尿酸血症小鼠模型。上述2种模型动物的血清和组织XOD活性均未见明显变化,肝脏肾脏均未见明显损伤。结论 XOD抑制剂体外筛选方法与急性高尿酸血症小鼠模型、慢性高尿酸血症小鼠模型等体内实验方法相互验证,形成基于分子靶点XOD的抗高尿酸血症药物研发的实验体系。(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理学通报》期刊2019年10期)

黎玉梅,孔研,于大永,宋昱,唐川[9](2019)在《eEF2K蛋白同源模建及其抑制剂小分子的虚拟筛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筛选潜在的真核生物延伸因子2激酶(eEF2K)抑制剂小分子,为eEF2K抑制剂的设计和研发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同源模建技术构建eEF2K蛋白晶体结构模型,并进行Loop优化和分子动力学优化,借助SAVES在线服务器从Verify_3D、EERAT和拉氏图等3个方面对上述模型进行评估。收集55个eEF2K抑制剂小分子,使用InsightⅡ软件以其中的28个(编号为奇数,设为训练集)为基础构建具有活性预测能力的Hypogen药效团模型,以另外27个(编号为偶数,设为测试集)进行验证,通过拟合活性[即半数抑制浓度的负对数(p IC50)]预测值与真实值并借助Ligand profiler热图筛选最优药效团模型。结合上述药效团模型和Lipinski五规则、分子对接方法进行eEF2K抑制剂小分子的虚拟筛选。结果与结论:所建eEF2K蛋白晶体结构模型的整体质量因素得分为93.697,其中83.33%的氨基酸Verify_3D得分≥0.2,且位于不允许区的氨基酸占氨基酸总数的1.7%,其氨基酸构象及骨架结构合理,模型可靠性高。共构建了9个具有活性预测功能的Hypogen药效团模型(02~10号),其中03号药效团模型包含2个氢键受体和2个共轭芳香环,可更好地区分活性及非活性分子,其pIC_(50)预测值与真实值拟合最好(相关系数为0.665 3),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和较高的可靠性。通过虚拟筛选最终获得9个潜在的eEF2K抑制剂小分子(pIC_(50)预测值为1.074~1.185,分子与蛋白相互作用的Dcoking-score得分为-9.730~-7.467),其中Pro268、Asp267、Gln171、Phe121、Glu212可能是e EF2K抑制剂与靶点蛋白相互作用的关键氨基酸,作用方式包括氢键、盐桥、疏水等。上述分子有望成为e EF2K抑制剂研发的先导化合物。(本文来源于《中国药房》期刊2019年16期)

苏杭,卢昶君,高珊,卜发倩,李德海[10](2019)在《铜绿假单胞菌褐藻胶合成抑制剂筛选模型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以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乙酰化褐藻胶的合成为靶向的筛选模型,用于筛选抑制铜绿假单胞菌褐藻胶合成的活性分子。方法分别建立铜绿假单胞菌双层平板筛选模型和PalgDGFP荧光分子模型,从海洋微生物代谢产物中筛选抑制铜绿假单胞菌乙酰化褐藻胶合成的活性分子。结果利用2个筛选模型筛选300余种化合物,获得2种抑制铜绿假单胞菌合成褐藻胶的化合物,且化合物的抑制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论 2种模型结合,可以高效、准确地筛选目标化合物,为解决细菌耐药问题提供了1种有效的手段。(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药物》期刊2019年04期)

抑制剂筛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淀粉样β蛋白质(Amyloid-βprotein, Aβ)的错误折迭和聚集形成多种形式的毒性各异的聚集体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Aβ的错误折叠和聚集机制及开发高效的抑制剂对AD的治疗至关重要。上述研究均需要大量的高纯度Aβ,而基于基因工程技术的重组蛋白质生产是获得Aβ及其突变体的常用工具。基于近年来Aβ微生物表达相关领域取得的进展,结合作者的相关研究,介绍了Aβ的微生物表达和纯化以及体内聚集抑制剂筛选系统的构建及使用,并讨论其优点和局限性,为淀粉样蛋白沉积疾病的分子机理和抑制剂开发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抑制剂筛选论文参考文献

[1].何田,贾玮娟,王弯弯,王弘.基于荧光光谱、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分子对接技术的天然产物中14-3-3τ蛋白抑制剂的筛选[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9

[2].刘夫锋,赵文平,位薇,王英,李丽.淀粉样β蛋白的微生物表达及其在抑制剂筛选中的应用[J].微生物学杂志.2019

[3].杨亚军,刘希望,秦哲,李世宏,焦增华.OSMIP@硅胶的制备及其筛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先导化合物的机制[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药理毒理学分会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19

[4].陈星儒,王小婷,郝美琪,周永辉,崔文强.同源模建和虚拟筛选木糖葡萄球菌中咪唑甘油磷酸酯脱水酶抑制剂[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药理毒理学分会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19

[5].薛妮娜,季鸣,张明祎,刘羿晨,陈晓光.IL-17信号通路抑制剂细胞筛选模型的优化及应用[J].药学学报.2019

[6].郑丹娜,孙砚辉,伍志学,张韧,吴绍锋.基于氧化苦参碱相似化合物的UQCRB抑制剂的虚拟筛选[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9

[7].来芳芳,薛妮娜,季鸣,杜婷婷,李凌.基于酶学-细胞水平的IDO1抑制剂筛选模型建立与优化[J].药学学报.2019

[8].闫祯昕,尹非,李雪晨,姜楠,田金英.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筛选体系的建立[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9

[9].黎玉梅,孔研,于大永,宋昱,唐川.eEF2K蛋白同源模建及其抑制剂小分子的虚拟筛选研究[J].中国药房.2019

[10].苏杭,卢昶君,高珊,卜发倩,李德海.铜绿假单胞菌褐藻胶合成抑制剂筛选模型的建立[J].中国海洋药物.2019

标签:;  ;  ;  ;  

抑制剂筛选论文-何田,贾玮娟,王弯弯,王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