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甲硅烷基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钴,二氧化硅,甲硅烷基化,疏水
甲硅烷基化论文文献综述
石利红,李晓峰,李德宝,孙予罕[1](2012)在《SiO_2的甲硅烷基化对钴基催化剂费-托合成催化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甲硅烷基化作用制得了不同疏水程度的SiO2载体,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质量分数为5%的一系列负载型钴催化剂。结合FT-IR、29Si CP MAS NMR、BET、XRD、Raman、XPS和H2-TPR等表征手段,考察了SiO2甲硅烷基化对钴基催化剂物相结构、还原行为以及费-托合成催化性能的影响。催化剂在固定床反应器中,在p=2.0 MPa、t=240℃、n(H2)/n(CO)=2和GHSV=1000 h-1的条件下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随SiO2疏水程度的增加,钴催化剂的Co3O4晶粒长大且晶型趋于完整,钴硅相互作用减弱,还原度增加,催化剂的活性增强。(本文来源于《燃料化学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2](2009)在《甲硅烷基化的聚氨酯-聚脲保护性涂料组合物》一文中研究指出专利号:CN101336276申请人:莫门蒂夫性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一种可湿固化组合物,所述组合物包含硅烷封端的聚氨酯-聚脲聚合物,所述聚合物通过以下步骤制备,将多元醇、聚异氰酸酯和多元胺一起反应,提供在聚合物链中具有至少两个氨基甲酸酯键和至少(本文来源于《有机硅氟资讯》期刊2009年02期)
[3](2002)在《用于包装膜和各种制品的基于甲硅烷基化氨基官能聚合物的屏蔽涂料》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涂料通过氨基官能有机聚合物如聚亚乙基亚胺与活性硅烷反应而制得。例如,将40g Epomin SP 110(聚亚乙基亚胺)溶解于143 g HPLC级异丙醇中,与10 g氯丙基叁甲氧基硅烷混合,加热,并回流24 h完全反(本文来源于《涂料技术与文摘》期刊2002年05期)
Misty,W,Huang,刘鹏[4](2001)在《建筑用甲硅烷基化的聚氨酯》一文中研究指出1 前言有机功能硅烷封端聚氨酯 (SPURSM)预聚物用于胶粘剂和密封剂的配方中已有许多年了[1,2 ] 。SPUR技术不仅提供了具有良好的耐久性、优异的粘接性能的含有游离NCO基的预聚物[3] ,而且聚合物的模量可高可低 ,以适应不同的应用。用类似于传(本文来源于《粘接》期刊2001年04期)
胡承曦[5](1983)在《甲硅烷基化剂在医药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始于有机合成反应中保护活性基团的甲硅烷基化反应已被用于气相色谱和质谱分析,最近又被用于氨苄青霉素,头孢菌素、前列腺素等重要药品的工业合成中,预期这种应用将进一步扩大。甲硅烷基化剂指的是用甲硅烷基(R_3Si-)置换羟基、氨基、巯基、羧基、酰胺基等基团中的活性氢的反应,用于此目的的有机硅化合物就称为甲硅烷基化剂,(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1983年11期)
甲硅烷基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专利号:CN101336276申请人:莫门蒂夫性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一种可湿固化组合物,所述组合物包含硅烷封端的聚氨酯-聚脲聚合物,所述聚合物通过以下步骤制备,将多元醇、聚异氰酸酯和多元胺一起反应,提供在聚合物链中具有至少两个氨基甲酸酯键和至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甲硅烷基化论文参考文献
[1].石利红,李晓峰,李德宝,孙予罕.SiO_2的甲硅烷基化对钴基催化剂费-托合成催化性能的影响[J].燃料化学学报.2012
[2]..甲硅烷基化的聚氨酯-聚脲保护性涂料组合物[J].有机硅氟资讯.2009
[3]..用于包装膜和各种制品的基于甲硅烷基化氨基官能聚合物的屏蔽涂料[J].涂料技术与文摘.2002
[4].Misty,W,Huang,刘鹏.建筑用甲硅烷基化的聚氨酯[J].粘接.2001
[5].胡承曦.甲硅烷基化剂在医药中的应用[J].化工新型材料.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