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3S技术的红枫湖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和水土流失的研究

基于3S技术的红枫湖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和水土流失的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利用ERDAS IMAGEN、GPS和ARCGIS技术对红枫湖流域景观格局及其水土流失进行了研究分析,以期达到对该区域生态景观的科学管理、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目的。论文以遥感数字影像、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地形图和地面GPS采集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并结合红枫湖流域地域特点,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建立景观类型的分类系统和解译标志,对景观类型进行解译分类,得出红枫湖流域的土地利用景观类型分布图,并利用水土流失通用公式、DEM等资料计算土壤侵蚀模数。利用景观面积指标、景观周长指标、形状指数、密度大小与差异、空间异质性、邻近度指标与聚散性指标等从土地利用、坡度、坡向及高程不同的角度分析红枫湖流域的景观格局,并从土壤侵蚀的角度分析了与土地利用景观的关系。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中,水田、旱地和草地的景观面积最大,水田、灌林地和有林地的最大斑块指数最大,破碎度最小,水田、旱地和草地的景观边缘密度最大,研究区的平均形状指数基本在1左右,景观空间格局的复杂性较小。从斑块数目来看,裸岩、草地和疏林地的斑块数目最多,因此,它的景观破碎度最高,各类斑块间的比邻概率是大致均等的。(2)在海拔景观格局分析中,研究区的垂直地带主要集中在1400m以内,占总面积的79.07%,研究发现1400m和1350m范围内的植被类型最丰富,1350m范围的景观破碎度最低。(3)在坡度景观格局分析中,红枫湖流域的坡度大部分在25°以下,从而可知,流域范围内的土壤侵蚀不严重,生态现象较好。5°范围的景观破碎度最小,5°和8°的斑块类型之间的邻接最不均匀。(4)在土壤侵蚀景观格局分析中,从面积上看,研究区的土壤侵蚀现象不算严重,主要为无明显侵蚀和轻度侵蚀。无明显侵蚀的景观破碎度最小,LSI值越大,植被类型越复杂,这也是无明显侵蚀的原因之一。(5)无明显侵蚀范围内主要的土地利用景观类型为水田、旱地和草地,灌林地、疏林地和有林地次之,经果林和水域面积在次。无明显侵蚀中水田、草地和旱地的形状指数最大,轻度侵蚀中水田、草地、旱地,还有灌林地的形状指数最大,中度侵蚀中灌林地、草地的形状指数最大,强度侵蚀中灌林地、水田和草地的形状指数最大。

论文目录

  • 摘要
  • Summary
  • 1 前言
  • 1.1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3s技术的发展现状
  • 1.2.2 3S技术应用到景观结构研究的现状
  • 1.2.3 3S在景观格局分析中的应用
  • 1.2.4 3S技术应用到水土流失监测的现状
  • 1.2.5 土壤侵蚀的研究方法
  • 1.3 目前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 2 研究区概况
  • 2.1 地理位置概况
  • 2.2 自然条件
  • 2.2.1 气候特征
  • 2.2.2 地质、地貌特征
  • 2.2.3 植被
  • 2.2.4 土壤
  • 2.3 社会经济情况
  •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3.1 研究内容
  • 3.2 研究材料和方法
  • 3.3 技术路线
  • 3.4 使用软件介绍
  • 3.4.1 R2V
  • 3.4.2 ArcGIS9.2
  • 3.4.3 ERDAS IMAGINE
  • 3.5 基于ARCGIS的红枫湖流域土壤侵蚀信息提取
  • 3.5.1 DEM坡度、坡向、坡长提取
  • 3.5.1.1 DEM的制作
  • 3.5.1.2 坡度的提取
  • 3.5.1.3 坡向的提取
  • 3.5.1.4 坡长的提取
  • 3.5.1.5 LS值
  • 3.5.2 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的生成
  • 3.5.3 降雨和径流因子的生成
  • 3.5.3.1 研究区降雨量分析
  • 3.5.3.2 R值计算
  • 3.5.4 植被与经营管理因子的估算
  • 3.5.5 水土保持措施因子的估算
  • 3.5.6 土壤侵蚀图的生成
  • 3.5.6.1 图层生成
  • 3.5.6.2 土壤侵蚀的结果精度评价
  • 3.5.7 地统计学分析K、R、C、P值
  • 3.6 红枫湖流域土地利用景观类型信息提取
  • 3.6.1 基于RS的遥感图象数字预处理
  • 3.6.1.1 多波段融合
  • 3.6.1.2 波段选择
  • 3.6.1.3 图象拼接处理
  • 3.6.1.4 几何校正
  • 3.6.1.5 增强
  • 3.6.2 土地利用景观分类
  • 3.6.2.1 土地利用景观分类体系
  • 3.6.2.2 监督分类
  • 3.6.2.3 分类后处理
  • 3.6.3 景观格局分析指标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
  • 4.1.1 景观面积分析
  • 4.1.2 景观周长分析
  • 4.1.3 密度大小及差异
  • 4.1.4 异质性分析
  • 4.1.5 聚散性
  • 4.2 海拔景观格局分析
  • 4.2.1 海拔景观单元特征
  • 4.2.2 不同海拔范围内水土流失景观特征
  • 4.2.3 不同海拔范围内土地利用景观特征
  • 4.3 坡度景观格局分析
  • 4.3.1 坡度景观单元特征
  • 4.3.2 不同坡度范围内水土流失景观特征
  • 4.3.3 不同坡度范围内土地利用景观特征
  • 4.4 基于景观格局的土壤侵蚀分析
  • 4.4.1 水土流失景观单元特征
  • 4.4.2 不同土壤类型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 4.4.3 不同植被类型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 4.5 坡向景观格局分析
  • 4.6 不同土壤侵蚀与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3 讨论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图版
  • 相关论文文献

    • [1].红枫湖营养水平及其历史演化趋势[J]. 生态学杂志 2020(10)
    • [2].夏日的红枫湖[J]. 贵州农机化 2020(03)
    • [3].红枫湖风光[J]. 贵州农机化 2018(01)
    • [4].清代红枫湖周边流域布依族地区治理研究[J]. 中国民族博览 2016(05)
    • [5].红枫湖(外二首)[J]. 鸭绿江(下半月) 2020(12)
    • [6].红枫湖之春[J]. 晚晴 2019(06)
    • [7].春醉红枫湖[J]. 江河文学 2016(03)
    • [8].红枫湖镇特色农业发展的建议[J]. 基层农技推广 2015(07)
    • [9].贵州省清镇市红枫湖片区地热资源特征[J]. 有色金属文摘 2015(04)
    • [10].粼粼波光红枫湖[J]. 养生月刊 2012(08)
    • [11].红枫湖水库水体富营养化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J]. 中国环境监测 2013(01)
    • [12].国家风景名胜区利益相关者阶段性博弈演化分析——以红枫湖为个案[J]. 生态经济 2011(09)
    • [13].贵州省红枫湖水库水体富营养化与浮游植物多样性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24)
    • [14].红枫湖[J].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10(03)
    • [15].红枫湖氟化物的变化规律[J]. 科技创新导报 2009(17)
    • [16].红枫湖水资源治理保护的调研报告[J]. 贵阳市委党校学报 2008(01)
    • [17].红枫湖流域表层沉积物中全氟化合物的污染特征[J]. 环境科学研究 2015(04)
    • [18].一路风景[J]. 旅游 2020(04)
    • [19].红枫湖水库叶绿素a分布特征与相关因子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02)
    • [20].贵州红枫湖表层沉积物中多溴联苯醚的分布研究[J].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2)
    • [21].红枫湖流域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J]. 贵州农业科学 2010(09)
    • [22].贵州红枫湖大桥施工技术[J]. 科技资讯 2008(20)
    • [23].喀斯特水库碳、硅耦合循环:以红枫湖、普定水库和平寨水库为例[J]. 地球与环境 2020(01)
    • [24].基于小波分析的红枫湖年径流变化研究[J]. 科技通报 2019(03)
    • [25].红枫湖流域主要入湖污染物调查与分析评价[J]. 四川环境 2018(02)
    • [26].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红枫湖水质分析评价[J]. 环保科技 2018(03)
    • [27].红枫湖的夜晚醉了[J]. 音乐时空 2015(02)
    • [28].富营养化对贵州红枫湖水库汞形态和分布特征的影响[J]. 湖泊科学 2010(02)
    • [29].贵州省红枫湖流域溪流级别、景观背景与水质的关系[J].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09(10)
    • [30].绿色制度:生态法庭的贵州探索[J]. 当代贵州 2017(46)

    标签:;  ;  ;  

    基于3S技术的红枫湖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和水土流失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