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既相互对立,又血脉相连。人类经历了200万年与自然和其他生物的生存斗争终于“脱离”了大自然。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是为人类战胜自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但是,人类真的脱离大自然了吗?或者他能否离开自然而独立生存?科学技术能否真的为人类带来福乐?200万年历史中的绝大多数时间里人类都在为生存而与自然斗争,从而把自然看作自己的敌人。这种人与自然相对立的思想已经成为一种定势。但是,骄傲的人类似乎忘记了自己也不过是大自然的一个物种,他不可能脱离大自然而独立生存下来。这不是说人类历史上没有人看清楚并主张人类与自然血脉相连的关系,我想,即使是人类开始有思维能力的早期也一定存在这种念头。西方人较早地就和自然脱离了,而以儒道互补为主流的中国文化更多的是主张人与自然血脉关联;但是到了近现代,中国被拖入了西方现代化的战车,人与生态自然关系变得疏远了。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极大地满足了人类的物质欲求,与此同时,科学技术带来的各种生态灾难也催使人类开始全面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二十世纪末叶生态哲学思潮的崛起就是这种反思的标志;以研究文学与自然环境关系为己任的生态批评就是生态思想在文学领域内进行的生态思想革命。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见证了生态批评的崛起,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对经典作家进行重新阐释是生态批评的主要任务之一。劳伦斯是进入我视线的经典作家。 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是文学的生态学阐释。笔者首先就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作了粗浅探讨,分析了人类与自然关系角色的转换;在笔者眼中,人类不过是大自然的一个物种,只不过这个物种在大自然的生态链上变得有些特殊而已;人类不可能脱离这个生态链而独立生存下来,也许其它生物物种灭绝、自然生态极度恶化的那一天就是人类消亡的时间。接下来,笔者探讨了作为独立自然学科生态学的崛起,并探讨了生态学的崛起对其他学科领域的影响。而生态主义则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生态学为人类打开了新的视角,为重新定位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带来了革命性转换。生态主义是一种思维模式,它借助生态学的哲学内涵而非其科学方法。生态主义的出现似乎有着历史的必然性。生态批评主要关注三个方面的问题:自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女性主义视角下小说《虹》中的厄秀拉形象解读[J]. 语文建设 2015(35)
- [2].从新历史主义看《虹》中的厄秀拉[J].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6(02)
- [3].带刺玫瑰的凋零之路——《秀拉》中秀拉的叛逆之旅[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03)
- [4].秀拉:女性反抗的觉醒[J]. 青年文学家 2020(21)
- [5].简析追求自我解放的现代女性厄秀拉[J]. 长城 2010(04)
- [6].试析《虹》中独立的女人厄秀拉[J]. 作家 2011(20)
- [7].对秀拉人生观的分析[J]. 商业故事 2017(13)
- [8].空间视角下的厄秀拉成长之旅[J]. 大理大学学报 2018(07)
- [9].秀拉生存之道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J]. 科教导刊(中旬刊) 2015(01)
- [10].试析托妮·莫里森的《秀拉》中秀拉的人物性格[J]. 语文建设 2013(33)
- [11].生命的跨越,圆全了爱——也谈劳伦斯笔下的厄秀拉[J]. 考试周刊 2012(04)
- [12].自然·女性——《恋爱中的女人》中厄秀拉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J]. 文学界(理论版) 2011(04)
- [13].“妻子型”厄秀拉与“情妇型”古德伦之比较——评《恋爱中的女人》[J]. 社科纵横 2010(02)
- [14].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厄秀拉的生命彩虹[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5)
- [15].《秀拉》中秀拉对自我的追求[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9(04)
- [16].厄秀拉的成长之旅——劳伦斯《虹》的解读[J]. 经济研究导刊 2010(33)
- [17].“梦”与“虹”的飞歌——林黛玉与《虹》中厄秀拉形象之比较[J]. 大众文艺(理论) 2008(11)
- [18].秀拉成长历程的多重困境[J]. 青年文学家 2014(06)
- [19].论劳伦斯笔下厄秀拉的“双星平衡”式两性关系[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10)
- [20].秀拉的身体突围——《秀拉》的身体政治研究[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06)
- [21].迈向生命之虹的厄秀拉——劳伦斯《虹》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J]. 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 2011(07)
- [22].厄秀拉的成长之旅——《虹》的女性成长主题解析[J].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02)
- [23].对《秀拉》的人物分析[J]. 牡丹 2019(06)
- [24].劳伦斯小说《虹》中的“血意识”在厄秀拉身上的体现[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06)
- [25].秀拉:不能搁浅的记忆[J]. 陇东学院学报 2013(02)
- [26].海丝特·白兰与秀拉·琵丝人物形象之比较[J]. 青年文学家 2012(08)
- [27].一曲生命的赞歌——秀拉形象诠释[J].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5)
- [28].浅析《秀拉》的死亡主题与表现形式[J].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3(04)
- [29].一株带刺的玫瑰[J]. 芒种 2013(13)
- [30].劳伦斯小说《彩虹》厄秀拉新女性形象的评论[J]. 戏剧之家 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