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登革病毒(dengue viruses, DV)是黄病毒属(Flavivirus)的单股正链RNA 病毒,广泛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引起人类登革热(classical dengue fever, DF)和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dengue haemorrhagic fever /dengue shock syndrome, DHF/DSS)。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和我国南方及东南亚,DHF/DSS 的发病率有明显增加之趋势,可见登革病毒感染已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登革病毒完整的感染周期分3 个步骤:进入宿主细胞、生物合成及组装释放。近年来的大量研究认为微管骨架在病毒和病毒蛋白从细胞周边向细胞核方向的逆行性运输以及从细胞中心向细胞周边区域的顺行性运输的转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推测,登革病毒可能也利用现成的微管骨架,以完成其在细胞内的移行。微管研究中最常用的药物有2 类:一类阻止微管蛋白的添加,从而阻断微管的组装,并引起原有微管的解聚,如秋水酰胺,长春花碱,诺考哒唑等;另一类为稳定微管的药物,如紫杉醇,紫杉酚。本研究以脐静脉来源的ECV304 细胞和人肝癌细胞株HepG2 细胞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登革病毒在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过程中微管的变化,同时选用了秋水酰胺(demecocline),诺考哒唑(nocodazole) 和紫杉醇(paclitaxel)等药物,在病毒复制的不同环节干扰感染实验,期望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微管骨架在登革病毒复制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 1. 登革病毒在ECV304 细胞中的增殖规律以MOI=1 感染ECV304 细胞,感染后72 h 达高峰,滴度约为106PFU/ml,随之出现渐降趋势。为明确病毒释放的时段,我们对感染后12 h 内培养上清的病毒滴度,进行了分时段检测,结果表明感染后4-5 h 培养细胞上清即可检测到病毒,在0、2、5、8 h,病毒滴度分别为1.1×103PFU/ml、1.2×103PFU/ml、4.25×103PFU/ml、1.05×104 PFU/ml,因而我们认为感染后5-8 h 可能是登革病毒从ECV304 细胞释放的关键时段。2.登革病毒感染引起微管骨架排列变化,登革病毒抗原与微管共染正常情况下,微管由核向外呈辐射状分布,核周的微管组织中心(microtubule organizing center, MTOC)呈星形,位于胞核一侧, 荧光强度较强。本实验发现感染后24 h,微管平均荧光强度减弱,排列紊乱,主要表现为(1)辐射状分布的微管变成无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抗登革病毒药物化学研究新进展[J]. 药学学报 2020(04)
- [2].2012年-2014年珠海市流行的Ⅰ型登革病毒分子溯源分析[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7(01)
- [3].登革病毒和蠕虫感染与免疫[J]. 疾病监测 2017(01)
- [4].环介导等温扩增法在登革病毒临床检测中的运用[J]. 新医学 2017(11)
- [5].原型(祖先)森林登革病毒与外溢感染[J].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16(11)
- [6].登革病毒逆转录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测流层析试纸条检测方法的建立与评价[J]. 口岸卫生控制 2019(03)
- [7].中山市2007—2014年1型登革病毒E基因分子特征分析[J].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01)
- [8].福建省莆田市2007—2015年登革病毒E基因序列分析[J].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17(03)
- [9].登革病毒4型E蛋白的表达与多克隆抗体的制备[J].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12(11)
- [10].登革病毒感染树突状细胞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10(05)
- [11].登革病毒病原学研究进展[J].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18(11)
- [12].寨卡和登革病毒流行病学相似性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19(04)
- [13].高通量基因芯片技术在登革病毒检测和分型中的应用[J].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 2019(03)
- [14].登革病毒感染早期2种检测方法的比较分析[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8(01)
- [15].2013-2016年广东省登革病毒血清Ⅰ型分布特征[J]. 现代预防医学 2018(21)
- [16].455例季节性发热病人登革病毒感染情况分析[J].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5(01)
- [17].云南省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登革病毒1型的分离研究[J].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12(04)
- [18].登革病毒感染模型研究进展[J].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08(08)
- [19].用登革病毒非结构蛋白1抗原检测法诊断登革病毒感染的效果分析[J]. 当代医药论丛 2019(11)
- [20].广州市2014-2017年登革病毒Ⅰ型流行株E基因演化研究[J]. 热带医学杂志 2018(09)
- [21].Ⅰ型登革病毒感染前后血管内皮细胞长链非编码RNA表达谱分析[J].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02)
- [22].非蚊媒途径传播登革病毒的研究进展[J]. 中国热带医学 2018(04)
- [23].阿兹夫定体外抗登革病毒活性研究[J]. 药学学报 2018(06)
- [24].2015-2017年汕头市登革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J]. 现代预防医学 2020(17)
- [25].模式识别受体在登革病毒感染中的作用[J]. 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 2018(02)
- [26].云南登革病毒研究进展[J].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18(09)
- [27].东莞市2014—2017年Ⅰ型登革病毒流行情况及E基因序列分析[J]. 中国热带医学 2018(10)
- [28].抗登革病毒化学药物研究进展[J]. 中国药学杂志 2017(10)
- [29].2014年广州地区登革热患者病原学监测结果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6(20)
- [30].登革病毒实验室诊断方法研究进展[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