钽酸钠论文-廖金龙

钽酸钠论文-廖金龙

导读:本文包含了钽酸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钽酸钠,生物质炭,氮化碳,可见光光催化

钽酸钠论文文献综述

廖金龙[1](2018)在《可见光响应钽酸钠复合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钙钛矿型钽酸钠具有特殊的晶体结构、电子结构和能带结构而逐渐成为光催化材料中的研究热点。但纯钽酸钠同样存在可见光利用率低,光生电子-空穴复合率高等问题,导致其光催化活性较低而达不到实际应用标准。为解上述问题,构建钽酸钠光催化材料复合体系已成为拓展钽酸钠材料光响应范围和提高其光催化性能的有效途径。为此,本文基于构建复合光催化体系的思路开展工作,研究提出以溶剂热法和高温烧结法制备了由生物质炭、石墨相氮化碳、钽酸钠构成的多结构复合光催化材料,以提高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效率、拓宽可见光响应范围,以及实现组分间的协同效应,最终提高钽酸钠复合光催化材料的光催化活性。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叁部分内容:(1)选用花生壳为原料,采用限氧控温碳化法制备了生物质炭。并在此基础上以TaCl_5为钽源,乙二醇为溶剂,通过溶剂热法制备了钽酸钠/生物质炭(NaTaO_3/BM-C)复合光催化材料。研究通过多维度表征方法对复合光催化材料的表面形貌、晶体结构、光学特性等进行了探讨分析。考察了NaTaO_3/BM-C复合光催化材料的吸附特性,并通过模拟降解罗丹明B(RhB)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性能,深入探讨了复合光催化材料的结构与光催化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结果表明:NaTaO_3/BM-C复合光催化材料显示了良好的多孔结构,且其吸光特性出现红移现象。通过吸附动力学研究表明:复合光催化材料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与纯NaTaO_3相比,NaTaO_3/BM-C复合光催化材料的光催化活性得到明显提高,在紫外光照下160 min,对罗丹明B的光降解率达84.76%。(2)选用窄禁带半导体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尝试调控NaTaO_3的能隙宽度,进一步拓展NaTaO_3光催化材料的光响应范围。研究通过溶剂热一步法制备了g-C_3N_4/NaTaO_3复合光催化材料。通过多层次分析方法对复合光催化材料的形貌结构进行表征,并模拟可见光,探讨g-C_3N_4/NaTaO_3复合材料对罗丹明B染料的光催化降解性能。结果表明:g-C_3N_4/NaTaO_3复合材料具有球状结构,粒径大小分布均匀;与纯NaTaO_3相比,g-C_3N_4/NaTaO_3复合材料的光响应范围拓展至可见光区域,出现明显红移现象;可见光催化测试研究表明,当g-C_3N_4在复合材料的含量为40 wt%时,g-C_3N_4/NaTaO_3复合材料具有最佳的光降解性能,在可见光下反应120 min,其对罗丹明B的降解率可达99.6%。(3)基于上述研究,为进一步提高NaTaO_3复合光催化材料的催化活性,本章提出构建g-C_3N_4、NaTaO_3、生物质炭(BM-C)叁元复合光催化体系,充分发挥不同组分间的协同效应,实现复合光催化材料的高效可见光催化性能。研究结合溶剂热法和高温烧结法制备g-C_3N_4/NaTaO_3/BM-C复合光催化材料。研究探讨了叁聚氰胺(g-C_3N_4前驱体)添加量对复合光催化材料形貌结构、组成、光吸收特性,以及可见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g-C_3N_4/NaTaO_3/BM-C复合光催化材料的吸光特性出现明显的红移现象,可见光吸收性能明显增强。当叁聚氰胺的含量为40 wt%时,g-C_3N_4/NaTaO_3/BM-C复合光催化材料具有最佳的光降解性能,在可见光下反应60 min,其对罗丹明B的降解率可达95.85%。与NaTaO_3/BM-C和g-C_3N_4/NaTaO_3试样相比,g-C_3N_4/NaTaO_3/BM-C复合光催化材料在可见光照下对罗丹明B的降解率分别提高了73%和66.86%。(本文来源于《浙江理工大学》期刊2018-12-14)

杜亚洁,黄晓君,张中杰[2](2018)在《钙钛矿型钽酸钠光催化剂改性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归纳了钙钛矿型钽酸钠半导体材料的结构特性,制备方法以及改性研究,如形貌调控、离子掺杂、复合改性等,并对其现有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展望。(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工》期刊2018年09期)

贾全利,闫帅,汪涤,刘新红[3](2019)在《熔盐法制备钽酸钠超细粉体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Ta_2O_5、Na CO_3为原料,分别以Na Cl-KCl-NaF和Na Cl-KCl为熔盐介质,合成了Na Ta O_3粉体.借助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熔盐种类、热处理温度对合成粉体的物相组成和显微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加熔盐时完全反应生成Na Ta O_3的温度为700℃,1 000℃烧后粉体形貌不规则,且团聚严重.当反应物与熔盐的质量比为1∶1时,以Na Cl-KCl-NaF为熔盐,反应物完全转化为Na Ta O_3的温度为600℃,1 000℃时Na Ta O_3晶体长大发育成长方状,粉体晶粒小于1μm;而以Na Cl-KCl为熔盐时完全转化为Na Ta O_3的温度为700℃,900℃合成了形貌为长方状的Na Ta O_3超细粉体.Na Ta O_3超细粉体的粒度和晶体发育程度对光催化性能影响较大.(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孔新刚,郭章林,黄剑锋,李嘉胤,介燕妮[4](2014)在《不同晶体结构钽酸钠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六钽酸钠(Na8Ta6O19)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实现了烧绿石型Na2Ta2O6、钙钛矿型NaTaO3以及Na2Ta2O6/NaTaO3复合光催化剂的可控合成.通过X射线衍射、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研究了水热反应中碱浓度、溶剂类型、pH值等对钽酸钠晶体结构和形貌的影响.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结果表明,光催化降解活性顺序为Na2Ta2O6/NaTaO3>Na2Ta2O6>NaTaO3,复合相中Na2Ta2O6和NaTaO3之间形成了异质结,能够有效的抑制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复合.(本文来源于《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6期)

张莹[5](2014)在《基于多孔材料和钽酸钠的湿敏传感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湿度检测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诸如:食品存储,工农业生产,以及环境监测等等,均离不开对湿度的监测,因此,湿敏传感器应运而生。湿敏传感器是用于检测外界环境的湿度,并将其转换为可以测量的信号的一类器件,它由电极,感湿材料,和测试电路组成。其中,感湿材料是构成器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湿敏传感器感湿材料的选择依据是:材料的比表面积大,拥有较多的能与水发生相互作用的活性位点,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稳定。本论文选择了多孔材料和NaTaO3作为感湿膜。多孔材料具有独特的孔道和优越的比表面积,论文中分别选择了NaA分子筛和NH2-MIL-125(Ti)两种多孔材料为感湿膜,进行研究。NaA是较为经典的一类分子筛,它是由4元环和6元环相互连接,在其晶胞的中心形成一个笼的叁维骨架结构。孔口由8元环围成,直径是4.1,笼的最大直径约为11.40。该结构中,有Na+作为阳离子平衡电荷,使整个结构呈中性,因此具有良好的物理和化学稳定性。在较为苛刻的条件下,它仍能保持结构完整。NH2-MIL-125(Ti)是由金属钛和2-氨基对苯二羧酸桥连构成的叁维骨架结构,该结构包含两种孔笼,一种是八面体,另一种是四面体,它们的自由孔径在5~7。此外,NH2基团并未参与配位。NH2-MIL-125(Ti)不仅具有较大的孔容和比表面积,而且在其孔壁上有很多亲水活性位点。另外,NH2-MIL-125(Ti)在100%RH环境中,结构仍稳定存在。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基于NaA分子筛和NH2-MIL-125(Ti)的湿敏性能,对它们分别进行了掺杂处理。NaTaO3材料是一类钙钛矿型化合物,它不仅具有钙钛矿化合物的独特的优点,而且具有与水相互作用的活性位点,可以将其利用在湿敏传感中,论文中研究了NaTaO3为敏感膜的感湿性能。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采用水热法合成了NaA分子筛,制成了基于NaA的湿敏传感器。在相对湿度11%RH~95%RH,器件阻抗-相对湿度线性度良好,同时,器件具有很好的长期稳定性。向NaA中掺入LiCl,创新性的制成了基于LiCl/NaA的湿敏传感器,LiCl的引入,使器件在全湿范围内,灵敏度得到了提升。(2)采用溶剂热法合成NH2-MIL-125(Ti),制成了基于NH2-MIL-125(Ti)的湿敏传感器。该器件在11%RH到95%RH范围内,阻抗值跨越了约2个数量级,且阻抗-相对湿度线性关系良好。将FeCl3掺入到NH2-MIL-125(Ti)中,创新性的制成了基于不同质量比的Fe-NH2-MIL-125(Ti)湿敏传感器。湿敏测试表明:最佳掺杂比例为8wt%。基于Fe-NH2-MIL-125(Ti)(8wt%)的器件在全湿范围内,灵敏度进一步提升,阻抗的变化量扩至约3个数量级,阻抗-相对湿度线性度良好。(3)采用水热法制成了钽酸钠纳米粒子,并制成了基于钽酸钠的湿敏传感器,当湿度在33%RH到95%RH时,器件的阻抗减小了3个数量级,并且阻抗-相对湿度线性关系良好,器件的湿滞较小。本论文通过以上叁个方面的工作,得到NaA分子筛和NH2-MIL-125(Ti)两种多孔材料和钽酸钠材料均可以作为感湿膜。同时,通过掺杂处理,能进一步改进湿敏性能,为湿敏传感器感湿材料的开发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4-06-01)

褚涛,艾辽东,龙西法[6](2014)在《铌钽酸钠钾锂-铟酸铋铁电压电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传统固相合成法制备了(1-x)(0.97Na0.5K0.5NbO3+0.03LiTaO3)+xBiInO3[(1-x)(KNN+LT)+xBI]无铅压电陶瓷,研究了该体系的晶体结构、压电、铁电与介电性能。结果表明:(1-x)(KNN+LT)+xBI陶瓷的晶体结构在室温下为正交相和四方相两相共存,随着BI含量的增加,四方相含量逐渐增多,居里温度Tc降低,但是正交四方相转变温度To-t呈现升高趋势,晶格参数逐渐增大。随着BI含量的继续增加,Bi在高温下的挥发导致氧空位的增多,从而使材料性能下降。在x=0.0015时得到组分的最佳性能,其居里温度Tc、相转变温度To-t、压电常数d33、剩余极化Pr、矫顽场Ec分别达到400℃、126℃、160 pC/N、19.26μC/cm2和7.75 kV/cm。(本文来源于《无机材料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黄浪欢,产启中,张斌,吴晓婧,高鹏[7](2011)在《不同结构钽酸钠的制备及其光解水析氢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不同钠源,在水热条件下实现了钙钛矿结构NaTaO3、烧绿石结构Na2Ta2O6以及NaTaO3/Na2Ta2O6异质结型复合光催化剂的可控合成,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高分辨透射电镜、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荧光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样品进行了表征,探讨了钠源对所得钽酸钠样品结构的影响.光解水析氢实验结果表明,各钽酸盐的光催化活性顺序为Na-TaO3/Na2Ta2O6>NaTaO3>Na2Ta2O6.NaTaO3与Na2Ta2O6间形成的纳米尺度异质结有效抑制了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复合,这是其具有最高光解水析氢活性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催化学报》期刊2011年12期)

贾庆月[8](2011)在《离子掺杂烧绿石型钽酸钠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光催化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催化剂在治理有机污染物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希望能找到能充分吸收利用太阳光、催化效率高的光催化剂。具有烧绿石型钽酸钠的光催化活性优于钙钛矿结构的钽酸钠,这为解决人类面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采用水热法制备了烧绿石型钽酸钠及一系列镧、锌离子掺杂的钽酸钠,并采用XRD、SEM、UV-Vis-DRS、FTIR等表征手段研究了产物物相组成、结构形貌、谱学特征和光学性能。结果表明,反应制备过程中,碱浓度是影响钽酸盐相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碱浓度的提高,钽酸钠的相结构由烧绿石型向钙钛矿型转变。随着水热温度的升高,烧绿石型钽酸钠的结晶性提高。在碱浓度为0.1M-3M时,水热150。C、3小时下可得到纯相的Na2Ta206。SEM电镜图像表明Na2Ta2O6的粒径在10nm左右。EDS结果表明催化剂是由Na、Ta、O叁种元素组成。通过UV-Vis漫反射光谱分析计算得到Na2Ta2O6的带隙为4.51eV。在紫外光照射下, Na2Ta206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活性。用水热法制备合成了镧、锌掺杂的烧绿石型纳米钽酸钠催化剂。XRD分析表明,掺杂后的样品衍射峰向高角度发生偏移。这说明掺杂离子替代Na+离子进入Na2Ta206晶格中。通过UV-Vis漫反射光谱分析计算得到掺杂后Na2Ta206的带隙能较Na2Ta206的带隙能低。FT-IR结果表明,掺杂后钽酸钠的特征峰向高波数偏移,说明掺杂离子进入钽酸钠的晶格中引起了化学键电荷分布的变化,导致振动频率的变化。通过光照降解亚甲基蓝溶液实验,发现掺杂后的离子能够提高钽酸钠的催化活性。(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1-05-20)

李爱红,胡龙,李养贤[9](2008)在《铕掺杂钽酸钠的水热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水热法,在温和的条件下制备了具有较高光催化活性NiO负载的铕元素掺杂NaTaO_3纳米催化剂。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紫外可见漫反射手段对NaTaO_3和Eu元素掺杂的NaTaO_3进行(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高技术陶瓷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08-09-21)

陈敬芳[10](2007)在《铈掺杂钽酸钠的水热合成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水热合成法,制备了一系列铈掺杂钽酸钠光催化剂纳米材料。利用XRD、TEM、SEM等分析检测手段对不同反应条件下制备的系列样品进行了结构和形貌的表征,还研究了该系列铈掺杂钽酸钠的光催化降解染料甲基橙的性能。(1)以Ta2O5和NaOH为原料,在水热体系下合成了结晶完善,大小约为400nm的NaTaO3纳米立方体。水热温度180℃,[Ta5+]=0.045mol/L,[NaOH]=12mol/L时,水热反应1h就可以得到NaTaO3晶相。调整反应物浓度,在[Ta5+]=0.1mol/L,[NaOH]=10mol/L,水热温度180℃,反应时间1h下,得到了结晶性好的NaTaO3立方体颗粒。实验结果表明,NaTaO3可以在一个较宽的反应物浓度范围内合成。(2)利用水热法合成了系列铈掺杂的NaTaO3。在CeO2作为掺杂元素合成铈掺杂NaTaO3的反应过程中,反应物的浓度、反应温度在反应中起了关键的作用。通过调节NaOH溶液的浓度、Ta5+离子浓度、反应温度及CeO2掺杂量,在180℃下得到了CeO2掺杂的NaTaO3。样品呈现较好的立方体的形貌,粒径在50-150nm左右,掺杂样品的粒径尺寸显着减小。实验结果表明,水热温度180℃,反应时间48h,[Ta5+]=0.045mol/L,[NaOH]=12mol/L为最佳的反应条件。在CeO2掺杂NaTaO3合成的最佳反应条件基础上,利用水热法制备了Ce3+掺杂的NaTaO3,掺杂样品具有立方体形貌。同时采用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CTAB)作为表面活性剂,制备得到了Na2Ta2O6/NaTaO3:Ce3+纳米复合材料。CTAB的加入对于Na2Ta2O6的出现起到了重要的影响。(3)以甲基橙为降解对象的光催化降解实验表明,水热法制备的铈掺杂NaTaO3样品比未掺杂样品有更高的光催化性能,CTAB辅助下制备的Na2Ta2O6/NaTaO3:Ce3+纳米复合材料显示了较高的催化性能,Na2Ta2O6晶相的出现对样品光催化性能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河北工业大学》期刊2007-01-01)

钽酸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归纳了钙钛矿型钽酸钠半导体材料的结构特性,制备方法以及改性研究,如形貌调控、离子掺杂、复合改性等,并对其现有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钽酸钠论文参考文献

[1].廖金龙.可见光响应钽酸钠复合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8

[2].杜亚洁,黄晓君,张中杰.钙钛矿型钽酸钠光催化剂改性的研究进展[J].应用化工.2018

[3].贾全利,闫帅,汪涤,刘新红.熔盐法制备钽酸钠超细粉体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019

[4].孔新刚,郭章林,黄剑锋,李嘉胤,介燕妮.不同晶体结构钽酸钠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的研究[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5].张莹.基于多孔材料和钽酸钠的湿敏传感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4

[6].褚涛,艾辽东,龙西法.铌钽酸钠钾锂-铟酸铋铁电压电性能的研究[J].无机材料学报.2014

[7].黄浪欢,产启中,张斌,吴晓婧,高鹏.不同结构钽酸钠的制备及其光解水析氢性能[J].催化学报.2011

[8].贾庆月.离子掺杂烧绿石型钽酸钠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光催化活性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

[9].李爱红,胡龙,李养贤.铕掺杂钽酸钠的水热合成[C].第十五届全国高技术陶瓷学术年会摘要集.2008

[10].陈敬芳.铈掺杂钽酸钠的水热合成与性能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7

标签:;  ;  ;  ;  

钽酸钠论文-廖金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