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白桂木(Artocarpus hypargyreus Hance)是桑科(Moraceae)波罗密属(Artocarpus)常绿乔木。由于白桂木野生种群数量日渐减少,很多白桂木种群呈单株散生的间断分布,林下幼苗少见,种群呈衰退趋势,被列为国家三级濒危保护树种,因此进行白桂木的保护生物学研究,揭示白桂木濒危的原因和内在机制,保护和恢复白桂木资源已成为当务之急。有鉴于此,本文通过对福建不同白桂木天然林资源的全面调查,分别从种群生态学、生殖生态学、遗传多样性和繁殖生物学角度研究白桂木的生殖物候、繁育系统、生殖构件分布、种子特性及种子萌发生理、土壤种子库储量、种子分布规律、种子散布格局、群落结构特征、种间关系及遗传多样性特征,据此揭示濒危植物白桂木的濒危机制。在此基础上,分别从种子繁殖、扦插繁殖和组织培养途径对白桂木的迁地保育技术进行系统研究,筛选可供生产上应用的白桂木迁地保育技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白桂木的杂交指数为5,表明白桂木的繁育系统是异交,部分自交亲和,需要传粉者,其花粉胚珠比(P/O)约为1248,属兼性异交类型;用重力玻片法确定白桂木是以风媒方式传粉;物候观察表明白桂木的开花属于同步发生花期,以同时大量开花并进行自花授粉的形式来保障生殖成功。生殖构件研究表明白桂木80%以上的雌花序分布于树冠上部,约70%的雄花序分布于树冠下部,单果结种率低,最高为15.5%。2、白桂木种子特性研究表明:白桂木种子千粒重为98.37g,种子横径一般在0.32~0.41cm之间,纵径一般在0.65~0.75cm之间,种皮棕褐色,胚白色,胚芽很小;白桂木种子质量差,有生活力种子仅占40.1%,空粒和腐烂粒占的比例较大,分别达32.5%和12.0%;白桂木种子有后熟现象,随采随播种子的发芽率只有4.5%,在自然环境下发芽率低,经预处理的种子发芽率也只有10.6%,经过高温高湿层积处理可解除种子休眠,大大提高白桂木种子发芽率,实验室发芽率可达70.6%,场圃发芽率可达68.6%。3、白桂木种子萌发生理研究表明:白桂木果皮含有抑制物质,是造成自然状态下种子发芽率低的一个原因;种子萌发过程中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脱氢酶等与种子萌发有关的酶活性变化不大,用300mg/LGA3溶液浸种能有效提高白桂木种子酶活性,显著提高种子发芽率。4、白桂木土壤种子库的研究表明:白桂木天然林土壤种子库种子储量少,最大储量为31.9粒/m2,约80%的种子储存于枯枝落叶层中,其土壤种子库的散布格局具有明显的集群分布特征,种子几乎全部分布于冠幅范围内。5、白桂木种群结构与动态研究表明:白桂木种群的年龄结构呈现出幼龄个体数少、中老龄个体数量大、种群呈衰退的趋势。种群存活曲线接近DeeveyⅡ型,种群在Ⅴ-Ⅵ龄级死亡率最高,Ⅵ龄级以后死亡率平稳,这是幼龄个体数量少、中老龄个体数量多濒危植物种群的一个显著现象;6个聚集度指标对白桂木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测定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白桂木种群整体上呈聚集分布。6、应用X2检验和AC测定值分析白桂木与群落中其它树种种间联结性研究表明:白桂木无论是与乔木树种还是与灌木树种均不存在显著关联。白桂木只是群落中的伴生种或偶见种,由于生境或自身原因,在现有的环境条件下不能成为该群落的建群种或优势树种。7、白桂木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表明:白桂木种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总的多态位点频率PPB为83.78%,平均Shannon指数为0.2319,Nei指数为0.1660,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7378,基因流(Nm)为0.1251。说明白桂木种群间的基因流受限严重,其遗传变异有73.78%存在于种群间,只有26.22%发生于种群内。种群间的遗传距离通过UPGMA聚类分析显示聚类结果与地理纬度位置一致,种群间的遗传距离随着地理距离的增大而增大。8、白桂木种子具有胚后熟现象,萌发前与湿沙混合进行高温高湿的层积处理,可明显促进种子的发芽,提高发芽率和发芽速度。白桂木的苗木年生长规律呈现明显的“慢、快、慢”节律,苗高和地径生长高峰出现在7、8、9月,速生期生长量占总生长量的60-70%;用幂函数模型来估测白桂木一年生苗各生长时期苗高和地径生长量的相关系数和拟合度最高,具有较高的准确性。9、扦插月份、母树年龄和ABT浓度对白桂木插穗成活率有极显著的影响,苗床基质对白桂木插穗成活率有显著影响,穗条长度对白桂木插穗的成活率无显著影响。扦插时间以7月份左右嫩枝扦插效果较好,选用低龄母树的穗条,配合100mg·L-1浓度的ABT处理,苗床基质采用河沙,能得到较高的扦插成活率。10、适宜白桂木组织培养的最适外植体为种子发芽后即取的幼嫩茎段;最适宜的启动培养基组合为改良MS+6-BA2a mg·L-1NAAb mg·L-1,最适宜增殖培养基组合为改良MS+6-BA2a′mg·L-1+NAA1b′mg·L-1+蔗糖30g·L-1,最适宜生根培养基组合为1/4MS+IBA3cmg·L-1+NAA3b″mg·L-1。综上所述,濒危植物白桂木的濒危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树种本身方面的原因,即由于白桂木个体数量少,近交自交严重,造成种子结实量少,种子质量差;种子后熟过程得不到合适的温度和水分;果皮对种子发芽的抑制作用;聚集型的种子散布格局不利种群扩大;种群间基因交流少,小种群分化严重,种群内杂合度低,适应性弱。二是外部因素,即人为破坏导致的生境破碎化、人为的过度采挖、气候变迁导致花期不遇和动物对果实的取食。因此迁地保育是白桂木种群恢复和扩大的主要途径,通过多种群取样进行人工繁殖,尤其在遗传多样性比较高的种群中取样进行扦插和组织培养等快繁措施来扩大和更新现有种群。同时通过打破白桂木种子休眠,创造条件提高种子发芽率,在较大的空间范围进行播种,增加种群中的幼苗数量,创造基因交流和重组的条件,进一步保护白桂木遗传多样性,稳定和壮大种群数量。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两种用FITC标记红桂木凝集素方法的比较[J].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15(01)
- [2].野生水果胭脂子(红桂木)的驯化利用价值概述[J]. 中国南方果树 2015(03)
- [3].濒危植物白桂木种子育苗技术研究[J]. 热带林业 2010(03)
- [4].广东内伶仃岛白桂木群落结构及其演替研究[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7(02)
- [5].白桂木生殖物候和繁育系统研究[J]. 四川林业科技 2010(03)
- [6].濒危植物白桂木土壤种子库的特征及动态[J]. 林业资源管理 2010(06)
- [7].濒危植物白桂木种子萌发生理研究[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1(02)
- [8].濒危植物白桂木的遗传多样性研究[J].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10(02)
- [9].濒危植物白桂木种子繁殖苗年生长规律研究[J]. 江西林业科技 2009(03)
- [10].濒危植物白桂木组培育苗技术研究[J]. 热带林业 2011(03)
- [11].白桂木的种群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 2008(02)
- [12].不同基质和生长调节剂对红桂木光合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11(01)
- [13].白桂木中的黄酮类化合物[J]. 中国中药杂志 2011(21)
- [14].26份红桂木种质经济性状的初步评价[J]. 中国南方果树 2018(01)
- [15].红桂木组织培养技术研究[J]. 林业科技通讯 2015(07)
- [16].菠萝蜜嫁接桂木育苗技术[J]. 林业实用技术 2013(08)
- [17].运用种间联结分析濒危植物白桂木在群落中的地位[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1)
- [18].白桂木凝集素基因cDNA克隆及其性质预测[J].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5(06)
- [19].红桂木凝集素对树突状细胞生长的影响[J]. 广西医学 2012(06)
- [20].基于MaxEnt模型的江西省白桂木生境适宜性评价[J]. 南方林业科学 2020(02)
- [21].白桂木抗炎镇痛作用有效部位筛选[J]. 中草药 2010(11)
- [22].红桂木凝集素受体在大鼠消化组织的表达[J].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6(02)
- [23].铝毒胁迫下不同木豆品种的耐铝性差异比较[J]. 西南农业学报 2015(04)
- [24].两种提取白桂木基因组DNA方法的比较研究[J].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02)
- [25].红桂木凝集素对Jurkat T淋巴细胞生长的影响[J]. 广西医学 2011(04)
- [26].红桂木凝集素受体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相关性分析[J].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6(03)
- [27].白桂木凝集素基因的5’RACE与3’RACE扩增及序列分析[J].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02)
- [28].红桂木凝集素受体在肺癌组织的表达及意义[J].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5(08)
- [29].桂木叶中儿茶素的提取分离与含量测定[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02)
- [30].米味[J]. 中学生 200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