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高校作为学生受教育的高级阶段,不仅具有一般学校的共性,还具有自身的特性: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的发育和成长期,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期,社会上的各种现象都会对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冲击,从而使他们的心理和思想产生较大波动,容易产生危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由于体制的转轨、结构的转型、观念的转变,以及新的社会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不安定因素随之增加,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频率不断增高。在这之中,高校所面临的形势也发生巨变,尤其是1999年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大众化,中国高校已经成为了青年人口聚集密度十分高的社区,它有其特殊性。这应是应急管理一个不可以忽视的领域。因此,把高校管理者和在校大学生纳入干预校园突发事件的主体范围,把学生应急能力纳入素质教育范畴,有针对性地进行项目设计,开展演练式操作活动,从应对突发事件的预警能力、控制能力和干预能力着手,培养大学生应对各类校园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从而减少学校突发事件的应对成本,发挥学生能动性,更好地维持学校的正常运作与健康发展,营造一个和谐、稳定、安全的校园育人环境。用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思想来指导高校应急管理体制的建设,才能防患于未然。目前我国关于高校应急管理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高校应急管理进行研究,建立一套完善的高校应急管理机制,无疑是高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应急管理不能不面对的重要问题。我国高校在吸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积极研究建立公共危机预防和应急机制,本研究立足于在应急观念和应急意识的指导下,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预防、监测、控制和评价,高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及时有效的规避高校内部存在的显性和潜在危机或是将其危害程度降至最低,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1 绪论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1.2 国内外研究综述1.2.1 国外研究综述及评价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及评价1.3 研究思路及方法1.4 本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之处1.4.1 本研究的重、难点1.4.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2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基本概念2.1 突发事件的含义2.2 高校突发事件的概念和特征2.3 高校突发事件的分类2.4 高校应急管理的概念和特征3 我国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现状3.1 应急管理组织体系不健全,缺乏综合流程设计3.2 应急管理参与主体单一,未形成高校整体应急管理机制3.3 管理理念滞后,师生的危机意识淡薄3.4 沿用“事后动员型”模式,管理方式落后3.5 心理干预缺失,不能为应急管理提供心理支持3.6 制度与法制建设薄弱,应急管理缺乏足够的规范支持4 我国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流程设计4.1 我国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目标定位4.2 我国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前期阶段4.2.1 应急管理机构的组建4.2.2 应急管理预案的制定4.2.3 突发事件的风险预测4.2.4 应急管理人员的培训4.2.5 应急事件的信息沟通4.3 我国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期阶段4.3.1 准确识别突发事件4.3.2 运行决策指挥机制4.3.3 加强应急沟通管理4.3.4 完善突发事件治理4.3.5 弱化突发事件影响4.4 我国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后期阶段4.4.1 事后恢复重建4.4.2 人的身心恢复4.4.3 突发事件反思4.4.4 应急预案修正5 构建我国高校应急管理机制建议5.1 构建突发事件领导决策机制,改善运作程序管理效率5.2 建立突发事件预警机制,提升应急管理运行状态5.3 理顺信息传递网络系统,确保应急措施合理高效5.3.1 重视公众的知情权,公开突发事件管理中的行政信息5.3.2 改革高校绩效考核体系,构建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5.3.3 发挥媒体的社会守望和舆论导向功能,建立高校与媒体的良性互动关系5.3.4 加快突发事件信息发布平台的建设,构建信息共享交互系统5.3.5 建立高校突发事件管理中的新闻发言人制度5.4 强化应急心理支持系统,促进冲突处理取得综合效果5.4.1 设计和实施科学化,系统化的高校公众心理健康教育计划5.4.2 帮助学生学会处理内部与外部的冲突5.4.3 建立完善的突发事件干预校园网络与运作机制5.4.4 建立学生信息共享体系5.4.5 通过环境介入改善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5.5 加强高校法制建设,推动管理合法化制度化5.5.1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法律制度的含义和法律特征5.5.2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有关法律问题致谢参考文献附录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目录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突发事件论文; 应急管理论文; 对策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