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典宁须述古则,行时偶以志今游 ——中国古代园林创作的解释学传统

数典宁须述古则,行时偶以志今游 ——中国古代园林创作的解释学传统

论文摘要

解释学是当代西方最引人注目的哲学思潮之一。它以理解和解释作为人的基本存在方式的核心观点对当代西方艺术理论及创作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古代哲学美学理论中实际也蕴含有丰富的体现解释学精神实质的思想理论与方法,并指导了包括诗歌、绘画、园林在内的大量文艺创作,取得了突出的艺术成就。然而这一优秀传统长期以来却并未得到应有的关注,相关的研究尚呈现为空白与缺环。本文即以此为契机,以中国古代园林为考察对象,依托古代文艺理论及相关园林文献,结合当代西方解释学理论展开研究,旨在揭示并系统梳理古代园林创作中的解释学传统。全文分为四个层次。首先,指出中国古代“文以载道”、“以艺载道”的价值观是一种体现着本体论解释学智慧的观念,艺术是古人精神的栖居;而在“礼乐复合”的模式下,古代宫宅与园林正分别体现了“礼”和“乐”的不同精神实质,由此,确证了园林精神栖居的本质,阐明了园居活动的解释学本体论意义。在此基础上,论文第二层次分别从“用典”和“兴于诗”两方面进行方法论的探讨。一方面,以“温故知新”、“述而不作”,即“解释作为再创造”的精神实质为核心,梳理园林运用典故创作传统的发展沿革,概括出“意象物化”与“意象点化”两种不同的具体创作手段,强调了古代艺术家通过创造性地阐释传统,实现和传统的“视界融合”,是通达精神栖居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以传统解释学“言、象、意”范畴体系为本,厘清意象——兴象——意境范畴的发展脉络,指出意境作为精神栖居的真实涵义;并围绕意境的综合性、主体性、无限性的解释学特征,论述园林凭借“兴于诗”的方法建构园林意境的创作传统。同时也对园林形式构成当中为追求意境,运用解释学审美规律的现象进行了分析。论文在第三层次中,从语言、文字、思维方式等角度对解释学传统的文化根源进行深层次的探讨,指出“象”这一独特的思维范畴是促成传统解释学在中国文化当中获得充分发展的根源所在。最后,论文以清代皇家园林为例,对清代皇家园林创作所运用的解释学方法进行了详实的分析与论证,充分显现出清代皇家园林创作的解释学传统所具有的高度艺术成就,足为当代建筑、景观实践提供借鉴。

论文目录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为什么要研究古代园林创作的解释学传统
  • 二、 论文研究思路与结构
  • 三、 已有相关研究综述
  • 四、 论文创新之处和未尽事宜
  • 第一章 中国古代园林的本质:精神栖居
  • 第一节 乐:本体论的艺术观
  • 一、 礼乐复合
  • 二、 乐:本体论的艺术观
  • 三、 音乐、诗、画、书法:乐的多种形式
  • 第二节 宫苑(宅园)复合:礼乐互补的社会环境
  • 一、物质环境
  • 二、精神环境
  • 第三节 园林:精神栖居
  • 第二章 用典:古代园林创作的解释学传统(上)
  • 第一节 先秦和两汉
  • 一、 温故知新、述而不作:解释作为再创造
  • 二、 见仁见智、以意逆志:读者主体性
  •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
  • 一、 辨名析理:抽象思辨的发展
  • 二、 得意忘言、寄言出意:精神的超越
  • 三、 造园实践:寄言出意、意象点化
  • 第三节 隋唐
  • 第四节 宋明
  • 一、 自得与活参
  • 二、 造园实践
  • 第五节 清
  • 一、 通诂明道、以情自得
  • 二、 数典宁须述古则,行时偶以志今游
  • 三、 造园实践
  • 第三章 兴于诗:古代园林创作的解释学传统(下)
  • 第一节 意象、兴象与意境
  • 一、 意象欲出,造化已奇:意象
  • 二、 感发自然、兴与象合:兴象
  • 三、 境生象外:意境
  • 第二节 境的综合性与园林解释学创作
  • 一、 园林意境的全息通感
  • 二、 园林意境的综合构成
  • 第三节 境的主体性与园林解释学创作
  • 一、 境,心造也:境的主体性
  • 二、 景无情不发:诗性品题与园林意境
  • 第四节 境的无限性与园林解释学创作
  • 一、 意境:精神栖居
  • 二、 诗性品题:瞬时中的永恒
  • 第五节 解释学方法在形式构成因素中的体现
  • 一、 意义的网络:回环游视
  • 二、 意义的无穷:深、曲、远
  • 第四章 立象尽意:解释学思维范畴的文化溯源
  • 第一节 诗可以“兴”:解释学与诗性思维
  • 一、 告往知来:历史思维
  • 二、 兴,起也:引譬连类
  • 三、 兴,生也:生命感发
  • 第二节 文,物象之本:解释学与汉字符号体系
  • 一、 望文生义:直观体悟
  • 二、 “音形义”一体:全息通感
  • 第三节:因象取名:解释学与汉语语言逻辑
  • 一、 循名责实:名、实范畴与“象”
  • 二、 正名:“语境”意识
  • 三、 言不尽意,立象尽意:言、象、意的解释学范畴
  • 四、西方理论体系的参照
  • 第五章 清代皇家园林解释学创作个案研究
  • 第一节 何屋而非舟,舟宁独此在:画舫斋
  • 一、 画舫斋:载覆其间深慎该
  • 二、 小玲珑:沧浪清浊付童子
  • 三、 古柯庭:睹乔木知旧都
  • 四、 奥旷室:于奥兼至旷
  • 第二节 不示物形妍丑露,每因凭切奉三无:镜清斋
  • 一、镜清斋:鉴照分明呈覿面,宝三何独漏文皇
  • 二、如将绘事相衡较,吾亦会心后素间——抱素书屋
  • 三、瑶琴设以相比拟,恰是春温理大弦——韵琴斋
  • 四、防微犹恐开奇巧,采茶竭览民艰晓——焙茶坞
  • 五、山容与水态,罨画一窗间——罨画轩
  • 六、此室号画峰,名象两弗坏——画峰室
  • 第三节 浮玉楼台似,江天入企情:琼岛延楼
  • 一、“寺包山”与“屋包山”
  • 二、“紫金浮玉”与“蓬莱仙境”
  • 三、“金山”与“曼荼罗”
  • 四、儒家精神与“妙高境界”
  • 附录
  • 附录 1 中国古代园林创作用典分类整理列表
  • 附录 2 汉语与园林意象的问卷调查表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创建“中国解释学”的意义——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看[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3)
    • [2].作为理解对象存在的课程内容研究[J]. 林区教学 2017(09)
    • [3].论激进解释学的范式转换[J]. 世界哲学 2017(03)
    • [4].信心解释学与怀疑解释学——从保罗·利科谈起[J]. 哲学研究 2017(05)
    • [5].论伽达默尔解释学经验的特征及其对他者问题的启示[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3)
    • [6].《历史主义与解释学》推介[J].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7(01)
    • [7].唯物史观与解释学历史观的根本区别及其关联[J]. 哲学动态 2017(09)
    • [8].解释学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教学思考[J]. 文教资料 2017(16)
    • [9].学习《音乐解释学的基本观点和任务》[J]. 通俗歌曲 2015(07)
    • [10].论法律解释的解释学循环[J]. 法律方法 2012(00)
    • [11].法律解释学中国化的意蕴[J]. 法律方法 2010(00)
    • [12].创建“中国解释学”的意义——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看[J]. 社会科学文摘 2020(10)
    • [13].空间解释学论纲[J]. 学术研究 2019(01)
    • [14].费赫尔基于解释学维度的现代性理论[J]. 学术交流 2019(10)
    • [15].解释学的出场意义证成[J]. 学理论 2018(11)
    • [16].怀疑的解释学[J]. 世界哲学 2017(05)
    • [17].1819年解释学纲要通论[J]. 德国哲学 2013(00)
    • [18].意义的揭示:人本心理学解释学研究方案[J].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 [19].《刑法》第14条中的放任——以法解释学理论为分析工具[J]. 江西科技学院学报 2017(01)
    • [20].两种对立的解释学概念及其文学生成物[J]. 江西社会科学 2019(01)
    • [21].纵向追求与横向探索——论徐复观的中国解释学[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6(12)
    • [22].进入开放而螺旋上升的循环——浅析海德格尔存在论视阈下的解释学循环思想[J].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6(04)
    • [23].论法律解释学[J]. 中国法学教育研究 2010(01)
    • [24].浅析施莱尔马赫关于解释学任务的看法[J]. 世纪桥 2011(03)
    • [25].从解释学视角看塑造论哲学[J]. 理论学习 2009(04)
    • [26].法律解释学的创新与发展——如何提升法律解释学回应实践的能力之一[J].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3)
    • [27].解释学理论中的实践解释学转向[J]. 北方论丛 2008(03)
    • [28].解释学的发展与人文学科研究的范式转换[J]. 红河学院学报 2018(02)
    • [29].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对自然科学解释学发展的启示[J].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5(04)
    • [30].西方解释学批评的理论阐释与批评实践[J].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 2013(00)

    标签:;  ;  ;  ;  ;  ;  ;  

    数典宁须述古则,行时偶以志今游 ——中国古代园林创作的解释学传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