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银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涤纶织物,碱减量处理,丝素,纳米银,正交实验
银改性论文文献综述
王建坤,桑彩霞[1](2019)在《涤纶织物的丝素/纳米银改性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氢氧化钠溶液(碱减量)处理后的涤纶织物进行丝素/纳米银改性研究,旨在改善碱减量涤纶织物的耐磨、透气与表面光洁等性能。通过丝素浓度、丝素银氨混合体积比以及浴比叁因素的正交试验和显微镜表面观察,并对改性涤纶织物的断裂强力、起毛起球、悬垂、透气等性能进行测试,探讨了改性工艺。结果表明:当丝素浓度为0.8g/L、丝素与银氨溶液混合体积比为7∶3、浴比为1∶50时,织物的悬垂系数提高了51.9%,透气率提高了6倍,抗起毛起球等级提高,但织物的断裂强力稍有下降。(本文来源于《纺织科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肖业鹏[2](2018)在《基于纳米银改性的两种新型二维材料催化环己烷氧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催化环己烷(CyH)氧化制备环己醇和环己酮(二者混合物称为KA油)是化学工业中最重要的反应之一。尽管新型催化剂以及氧化工艺被不断地开发和改进,环己烷氧化工业过程仍然承担着巨大经济和环境成本。我们认为,催化材料各活性位点的环境差异以及苛刻反应条件带来的深度氧化问题是造成该问题重要原因。超薄二维(2D)纳米材料由于其超大的比表面积,原子尺度级的有限厚度、更多暴露在表面的催化活性点位以及单一催化环境的特性在催化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单质纳米银晶体除了具备一定热催化活性外,其独特的表面等离子体(SPR)效应通过增强对光的响应范围而大大提高催化剂的活性,使其在涉氧光催化反应中也有着巨大的潜力。将超薄2D材料和单质纳米银晶体的优势相结合,可以有效的解决目前环己烷氧化存在的问题,实现在温和条件下高活性、高选择性催化环己烷氧化。本论文中,我们制备了一系列基于氧化石墨烯纳米片(GO)、单层叁氧化钨纳米片(W03 NSs)以及纳米Ag晶体的新型催化材料并将其应用于环己烷氧化反应,系统探究了催化剂的构效关系及其催化机理。本文的主要研究如下:1.研究了改性GO在选择性热催化环己烷氧化中的性能,深入探究表面官能团修饰、尺寸改性对非金属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在结构相近的前提下,GO含氧量越大,其活性越高。其中,经过表面羧酸化(-COOH)改性的GO催化性能提升明显;在含氧量相近的前提下,裁剪后的NGO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通过深入地探究催化机理,我们认为反应的催化活性中心为GO表面的-COOH,02在其作用下转化为高活性·02-,进而与环己烷发生抽氢反应引发自由基反应,中间产物CHHP在GO内部sp2结构的作用下分解为KA油以及己二酸等产物。2.研究了 GO与纳米Ag的复合物(GO-Ag)在光催化环己烷氧化反应中的活性,深入探究纳米Ag的尺寸和形貌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我们通过实验发现,尺寸上直径为7 nm的纳米Ag粒子(Ag NNPs)比直径为20 nm的更具优势,而形貌上纳米Ag棒(Ag NRs)具有比Ag NPs更高的活性。采用TBHP为氧化剂,以GO-Ag NRs催化剂在室温下光催化环己烷氧化,获得最高环己烷转化率为37.0%,其中KA油选择性大于94%。研究反应机理发现,纳米Ag晶体独特的SPR效应和可见光吸收能力大大提高了催化剂光催化氧化环己烷的活性,使得催化剂在光照的条件下能将TBHP高效地分解出·OH,高活性的·OH继而与环己烷发生抽氢反应,最终实现了在温和条件下环己烷的高选择性氧化。3.研究了叁氧化钨与AgNPs的纳米材料复合材料(WO3-Ag)在光催化环己烷氧化反应中的活性,深入探究WO3的尺寸和形貌对其催化活性的影响。实验发现WO3 NSs-Ag NPs的催化活性是WO3纳米立方-Ag纳米粒子(WO3 NCs-AgNPs)的1.3倍。其中,采用TBHP为氧化剂,以WO3 NSs-AgNPs催化剂在室温下光催化环己烷氧化,获得最高环己烷转化率为40.2%,KA油选择性为97.0%。WO3 NSs-Ag NPs具有较高光催化环己烷氧化活性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Ⅰ)负载的AgNPs抑制了光生电子-空穴的复合,同时提高了催化剂的光响应范围。(Ⅱ)WO3NSs的单层结构加宽了带隙,提高了光生电子-空穴的氧化还原能力。因此,TBHP在WO3 NSs-Ag NPs作用下分解生成·OH的效率被提高,促进了环己烷C-H键的抽氢反应,实现了温和条件下环己烷的高选择性氧化。4.通过结合上述工作中光催化体系、热催化体系各自的优势,我们比较研究了形貌相近的GO-Fe3O4 NPs、GO-Ag NPs、WO3 NSs-Ag NPs在光热催化环己烷氧化反应中的催化活性及反应机理,为构建光热协同催化机制以及设计合理的光热催化剂奠定基础。其中,采用WO3 NSs-Ag NPs为光热催化剂,以空气为氧化剂在100℃下光照反应8 h,获得最高环己烷转化率为8.2%,其中KA油选择性为98.1%。反应机理的研究证明,在光热催化反应的链引发阶段由光催化机制主导,活性组分通过促进半导体载体的电子-空穴分离、快速引发自由基反应;而在光热催化反应的链传递阶段,半导体载体提升活性组分的热催化效率、加速自由基的增长过程。通过光热协同催化的反应形式,有效降低环己烷的深度氧化,实现了温和条件下环己烷的高活性、高选择氧化,并为其他烷烃空气氧化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广东工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刘洋[3](2018)在《SBA-15和MCM-41分子筛的银改性及其吸附噻吩的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汽油中的含硫化合物在后续利用过程中会转化为SO_x,危害环境,对其进行深度脱除至关重要。然而,目前国内外广泛采用的加氢脱硫(HDS)技术难以深度脱除结构稳定的噻吩类含硫化合物。在众多脱硫方法中,吸附脱硫技术具有可常温常压下操作、脱硫精度高、环境污染小等优点,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已有研究表明,银改性分子筛吸附剂对噻吩类含硫化合物有较好的吸附效果,银在分子筛表面的存在形态有Ag-O-Si、Ag-O和Ag~0,但是上述形态银与噻吩的作用方式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选取表面酸性弱、稳定性好的SBA-15和MCM-41纯硅分子筛为研究对象,通过改变银氨溶液浓度及焙烧温度,对所得Ag/SBA-15和Ag/MCM-41吸附剂中银的含量和存在形态进行了调变,采用XRD、氮吸附、ICP、SEM、XPS、UV-Vis对吸附剂的结构、形貌、银的含量及存在形态进行了表征,通过静态吸附实验对吸附剂在噻吩-环己烷、噻吩-苯、四氢噻吩-环己烷、四氢噻吩-苯四种溶液中的脱硫性能进行了测定,考察了制备条件对吸附剂脱硫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以Ag5/SBA-15和Ag5/MCM-41吸附剂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其对环己烷、苯、噻吩、四氢噻吩四种纯物质的饱和吸附量,并对吸附了噻吩或四氢噻吩的吸附剂在程序升温过程中含硫化合物的释放行为进行了考察,对吸附机理进行了揭示;选取硫原子电负性不同的噻吩、2-甲基噻吩和3-甲基噻吩为探针分子,通过对比吸附剂在噻吩-环己烷、2-甲基噻吩-环己烷、3-甲基噻吩-环己烷溶液中的脱硫效率,考察了吸附剂对硫原子电负性不同的含硫化合物的吸附性能。所得主要结论如下:(1)焙烧过程中,银氨分解,银氧化物的含量增加,但焙烧温度较高会有部分银团聚,因而使得Ag/SBA-15和Ag/MCM-41吸附剂对噻吩和四氢噻吩的吸附性能随焙烧温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吸附剂制备过程中,银氨溶液进入SBA-15和MCM-41分子筛孔道中,导致其比表面积(S_(BET))和孔体积(V)减小;随焙烧温度的增加,银氨分解会导致吸附剂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增大;而银投料量较大时,吸附剂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均降低。(2)相比SBA-15分子筛,MCM-41分子筛的比表面积较大,因而其表面硅羟基更多,当银氨溶液浓度相同时,Ag/MCM-41吸附剂中的银含量更高,使Ag/MCM-41吸附剂脱硫效率更高。而银氨溶液浓度较高时,由于SBA-15分子筛的最可几孔径较大,银氨除了与硅羟基作用,还会存在于孔道内,进而导致Ag10/SBA-15吸附剂的银含量较高。(3)Ag5/SBA-15吸附剂对四种吸附质的饱和吸附量大小为:四氢噻吩>噻吩>苯≈环己烷,Ag5/MCM-41吸附剂为:四氢噻吩>噻吩≈苯>环己烷。吸附剂中的Ag_2O通过π络合作用吸附噻吩;Ag-O-Si通过S-Ag键作用吸附噻吩。(4)吸附剂对噻吩类硫化物的吸附性能与硫原子电负性呈正相关。当噻吩环引入甲基后会增加吸附剂对其吸附量,吸附剂对含硫化合物的吸附能力大小为:四氢噻吩>2-甲基噻吩>3-甲基噻吩>噻吩,甲基位于α位使硫原子电荷数增加更为明显,电负性更强,因此更利于发生化学吸附。(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1)
吴晶,张志芳,杨丽娜,李剑[4](2018)在《银改性介孔碳吸附脱硫》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介孔碳(CMK-3)为载体,Ag NO_3为活性组分,制备了银改性介孔碳(Ag/CMK-3)。对CMK-3、Ag/CMK-3和吸附二苯并噻吩(DBT)后的Ag/CMK-3进行了XRD、BET、FTIR、TEM和N_2吸附-脱附表征。实验结果表明,Ag/CMK-3的饱和硫容量和穿透硫容量分别比CMK-3提高了2.6 mg/g和1.6 mg/g。表征结果显示,Ag/CMK-3保持了CMK-3高度有序的介孔结构,银粒子均匀分散在CMK-3孔道中,粒径可控制在2.5 nm左右,表面酸性增强,但比表面积、孔径和孔体积有所降低。CMK-3表面的银粒子和羟基均与DBT存在化学作用,同时DBT在吸附过程中发生开环反应,出现了C—S键断裂。(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期刊2018年05期)
宫磊,王在钊,刘远峰,王琳坤[5](2018)在《磷酸银改性二氧化钛可见光光催化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生物质瓜子皮为模板,水热法制备了纳米级二氧化钛,然后利用溶液共混法将磷酸银掺杂负载到二氧化钛上,制备出一种新型改性二氧化钛复合光催化剂,并通过扫描电镜、XRD对该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同时将改性的催化剂用于处理亚甲基蓝染料,进而考察磷酸银改性二氧化钛在可见光下的光催化活性。得到复合材料最佳的制备条件:超声20 min,n(Ag3PO4)∶n(TiO2)为2∶10,反应pH=7;复合材料最佳反应条件:光催化剂加入量是0.1g,亚甲基蓝染料浓度为7.5~10mg·L-1,且加入氧化剂时可以在提高反应速率的同时提高降解率;h+是降解亚甲基蓝的主要氧化基团,可见光下该催化剂降解亚甲基蓝的反应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新制备出的光催化剂的光响应范围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可见光之下的降解率也可以达到95%以上。(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刘红,刘秀菊,甘抗,宋效庆[6](2017)在《磁控溅射纳米银改性聚醚醚酮抗菌性能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实验采用低温磁控溅射技术对聚醚醚酮(PEEK)植入材料进行表面纳米银涂层改性。通过体外实验检测纳米银涂层改性PEEK对其细胞毒性及抗菌性能的影响,为PEEK植入材料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利用低温磁控溅射技术在PEEK的表面制备厚度为3nm、6nm、9nm和12nm纳米银涂层,根据涂层的厚度将试件分为PEEK-3组、PEEK-6组、PEEK-9组、PEEK-12组和PEEK对照组。扫描电镜(SEM)观察各组材料的表面形貌;EDS分析材料表面的元素成分;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各组材料表面的粗糙度;接触角测定仪测定材料表面的水接触角;将各组试件浸提液与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共培养,用CCK-8试剂检测材料的细胞毒性;将各组试件与变形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共培养,检测材料的抗菌性能,SEM观察各组试件表面粘附的细菌数量和形态,评价各组试件的抗细菌粘附能力。结果:SEM和AFM分析显示,试件的表面可见致密均匀分布的银纳米颗粒和纳米银改性层。与PEEK组相比,随着纳米银涂层厚度的增加,试件的表面粗糙度逐渐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涂层元素分析显示,试件的表面除含有C、O等元素外,还含有Ag元素。水接触角结果显示,纳米银涂层改性后,各改性组材料表面的水接触角均增大,差异具有显着地统计学意义(P<0.01)。CCK-8细胞毒性实验表明磁控溅射纳米银涂层改性后的PEEK不具有细胞毒性。抗菌性实验结果表明,纳米银涂层改性能显着地提高PEEK试件的抗菌性能和抗细菌粘附能力。结论:采用磁控溅射技术对PEEK进行表面改性,成功制备了致密均匀的纳米银改性层。改性后的PEEK植入材料在不具有细胞毒性的同时其抗菌性能和抗细菌粘附能力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本文来源于《2017东亚国际口腔修复会议论文集》期刊2017-10-19)
刘秀菊[7](2017)在《磁控溅射纳米银改性聚醚醚酮抗菌性能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实验采用低温磁控溅射技术对聚醚醚酮(PEEK)植入材料进行表面纳米银涂层改性。通过体外实验检测纳米银涂层改性PEEK对其细胞毒性及抗菌性能的影响,为PEEK植入材料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利用低温磁控溅射技术在PEEK的表面制备厚度为3nm、6nm、9nm和12nm纳米银涂层,根据涂层的厚度将试件分为PEEK-3组、PEEK-6组、PEEK-9组、PEEK-12组和PEEK对照组。扫描电镜(SEM)观察各组材料的表面形貌;EDS分析材料表面的元素成分;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各组材料表面的粗糙度;接触角测定仪测定材料表面的水接触角;将各组试件浸提液与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共培养,用CCK-8试剂检测材料的细胞毒性;将各组试件与变形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共培养,检测材料的抗菌性能,SEM观察各组试件表面粘附的细菌数量和形态,评价各组试件的抗细菌粘附能力。结果:SEM和AFM分析显示,试件的表面可见致密均匀分布的银纳米颗粒和纳米银改性层。与PEEK组相比,随着纳米银涂层厚度的增加,试件的表面粗糙度逐渐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涂层元素分析显示,试件的表面除含有C、O等元素外,还含有Ag元素。水接触角结果显示,纳米银涂层改性后,各改性组材料表面的水接触角均增大,差异具有显着地统计学意义(P<0.01)。CCK-8细胞毒性实验表明磁控溅射纳米银涂层改性后的PEEK不具有细胞毒性。抗菌性实验结果表明,纳米银涂层改性能显着地提高PEEK试件的抗菌性能和抗细菌粘附能力。结论:采用磁控溅射技术对PEEK进行表面改性,成功制备了致密均匀的纳米银改性层。改性后的PEEK植入材料在不具有细胞毒性的同时其抗菌性能和抗细菌粘附能力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7-05-01)
许德秋,苏玉玲,赵礼礼,孟凡翠,刘畅[8](2016)在《由氟碳链和纳米银改性的聚氨酯表面抗菌与抗污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受自然界中贻贝黏附机理的启发,本文采用了一种简单易行的表面改性方法来赋予聚氨酯(PU)材料抗菌/抗粘附性能。实验中,先在聚氨酯材料表面涂覆一层聚多巴胺,之后将材料与硝酸银溶液作用。通过聚多巴胺涂层中的儿茶酚基团及氨基基团作用,银离子被吸附在材料表面并原位还原为纳米银粒子,从而使材料表面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最后,将1 H,1H,2H,2H-全氟癸基硫醇(CF_3(CF_2)_7CH_2CH_2SH,F-SH)通过迈克尔加成接枝到含聚多巴胺涂层的表面。接枝在含抗菌纳米银涂层上的疏水性F-SH涂层使材料表现出优异的抗污性。抗菌测试结果显示,修饰后的材料表面对大肠杆菌(革兰氏阴性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阳性菌)都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此外,由F-SH修饰后的聚氨酯材料表面粘附的血小板数量显着减少。数据结果显示,修饰后的聚氨酯作为抗菌材料在生物医用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2016年抗菌科学与技术论坛论文集》期刊2016-10-27)
邢锋芝,穆凤芸,邢广宇[9](2016)在《多巴胺-PVP/银改性制备抗污染反渗透膜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反渗透膜面临的蛋白质污染和生物污染问题,以聚多巴胺为中间层,将聚乙烯吡咯烷酮(PVP)/银纳米粒子聚合物复合材料为引入到商品反渗透膜表面,制备出多巴胺-PVP银改性抗污染反渗透膜。相比于未改性膜,改性膜的通量下降了25%,截留率保持不变,抗生物污染实验表明改性膜对革兰氏阳性菌枯草杆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均具有良好的杀菌性能。(本文来源于《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期刊2016年09期)
曾欢,蔡宁,韩超,付晶,罗晓刚[10](2016)在《纳米银改性氧化石墨烯/壳聚糖-明胶电纺纤维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壳聚糖(CS)/明胶(GE)电纺纳米纤维(CS/GE)有着较大的比表面积、高度透氧的孔隙度,因此在生物医药领域有着很大的应用潜力~([1])。但是,由于CS/GE力学性能和抗菌性能的不足,使其在不少领域的应用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例如在用于组织工程支架时,电纺纤维膜就存在力学性能较弱的问题~([2])。本研究以GO-Ag NPs为纳米填料提供一种对CS/GE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抗菌性能增强的方法。通过拉伸测试及数据的分析可知,添加了GO-Ag NPs的CS/GE复合膜的拉伸强度增加了340%。同时通过抗菌测试,可以观察到纯的CS/GE复合膜抑菌圈比较小,只有3mm左右;而添加了GO-Ag NP的CS/GE复合膜抑菌圈直径达到了10mm左右。故可得出结论,我们提出的方法成功的提高了CS/GE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抗菌性能。(本文来源于《中部四省化学化工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16-09-23)
银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催化环己烷(CyH)氧化制备环己醇和环己酮(二者混合物称为KA油)是化学工业中最重要的反应之一。尽管新型催化剂以及氧化工艺被不断地开发和改进,环己烷氧化工业过程仍然承担着巨大经济和环境成本。我们认为,催化材料各活性位点的环境差异以及苛刻反应条件带来的深度氧化问题是造成该问题重要原因。超薄二维(2D)纳米材料由于其超大的比表面积,原子尺度级的有限厚度、更多暴露在表面的催化活性点位以及单一催化环境的特性在催化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单质纳米银晶体除了具备一定热催化活性外,其独特的表面等离子体(SPR)效应通过增强对光的响应范围而大大提高催化剂的活性,使其在涉氧光催化反应中也有着巨大的潜力。将超薄2D材料和单质纳米银晶体的优势相结合,可以有效的解决目前环己烷氧化存在的问题,实现在温和条件下高活性、高选择性催化环己烷氧化。本论文中,我们制备了一系列基于氧化石墨烯纳米片(GO)、单层叁氧化钨纳米片(W03 NSs)以及纳米Ag晶体的新型催化材料并将其应用于环己烷氧化反应,系统探究了催化剂的构效关系及其催化机理。本文的主要研究如下:1.研究了改性GO在选择性热催化环己烷氧化中的性能,深入探究表面官能团修饰、尺寸改性对非金属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在结构相近的前提下,GO含氧量越大,其活性越高。其中,经过表面羧酸化(-COOH)改性的GO催化性能提升明显;在含氧量相近的前提下,裁剪后的NGO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通过深入地探究催化机理,我们认为反应的催化活性中心为GO表面的-COOH,02在其作用下转化为高活性·02-,进而与环己烷发生抽氢反应引发自由基反应,中间产物CHHP在GO内部sp2结构的作用下分解为KA油以及己二酸等产物。2.研究了 GO与纳米Ag的复合物(GO-Ag)在光催化环己烷氧化反应中的活性,深入探究纳米Ag的尺寸和形貌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我们通过实验发现,尺寸上直径为7 nm的纳米Ag粒子(Ag NNPs)比直径为20 nm的更具优势,而形貌上纳米Ag棒(Ag NRs)具有比Ag NPs更高的活性。采用TBHP为氧化剂,以GO-Ag NRs催化剂在室温下光催化环己烷氧化,获得最高环己烷转化率为37.0%,其中KA油选择性大于94%。研究反应机理发现,纳米Ag晶体独特的SPR效应和可见光吸收能力大大提高了催化剂光催化氧化环己烷的活性,使得催化剂在光照的条件下能将TBHP高效地分解出·OH,高活性的·OH继而与环己烷发生抽氢反应,最终实现了在温和条件下环己烷的高选择性氧化。3.研究了叁氧化钨与AgNPs的纳米材料复合材料(WO3-Ag)在光催化环己烷氧化反应中的活性,深入探究WO3的尺寸和形貌对其催化活性的影响。实验发现WO3 NSs-Ag NPs的催化活性是WO3纳米立方-Ag纳米粒子(WO3 NCs-AgNPs)的1.3倍。其中,采用TBHP为氧化剂,以WO3 NSs-AgNPs催化剂在室温下光催化环己烷氧化,获得最高环己烷转化率为40.2%,KA油选择性为97.0%。WO3 NSs-Ag NPs具有较高光催化环己烷氧化活性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Ⅰ)负载的AgNPs抑制了光生电子-空穴的复合,同时提高了催化剂的光响应范围。(Ⅱ)WO3NSs的单层结构加宽了带隙,提高了光生电子-空穴的氧化还原能力。因此,TBHP在WO3 NSs-Ag NPs作用下分解生成·OH的效率被提高,促进了环己烷C-H键的抽氢反应,实现了温和条件下环己烷的高选择性氧化。4.通过结合上述工作中光催化体系、热催化体系各自的优势,我们比较研究了形貌相近的GO-Fe3O4 NPs、GO-Ag NPs、WO3 NSs-Ag NPs在光热催化环己烷氧化反应中的催化活性及反应机理,为构建光热协同催化机制以及设计合理的光热催化剂奠定基础。其中,采用WO3 NSs-Ag NPs为光热催化剂,以空气为氧化剂在100℃下光照反应8 h,获得最高环己烷转化率为8.2%,其中KA油选择性为98.1%。反应机理的研究证明,在光热催化反应的链引发阶段由光催化机制主导,活性组分通过促进半导体载体的电子-空穴分离、快速引发自由基反应;而在光热催化反应的链传递阶段,半导体载体提升活性组分的热催化效率、加速自由基的增长过程。通过光热协同催化的反应形式,有效降低环己烷的深度氧化,实现了温和条件下环己烷的高活性、高选择氧化,并为其他烷烃空气氧化提供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银改性论文参考文献
[1].王建坤,桑彩霞.涤纶织物的丝素/纳米银改性及其性能研究[J].纺织科学与工程学报.2019
[2].肖业鹏.基于纳米银改性的两种新型二维材料催化环己烷氧化的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8
[3].刘洋.SBA-15和MCM-41分子筛的银改性及其吸附噻吩的机理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8
[4].吴晶,张志芳,杨丽娜,李剑.银改性介孔碳吸附脱硫[J].石油化工.2018
[5].宫磊,王在钊,刘远峰,王琳坤.磷酸银改性二氧化钛可见光光催化性能[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6].刘红,刘秀菊,甘抗,宋效庆.磁控溅射纳米银改性聚醚醚酮抗菌性能的实验研究[C].2017东亚国际口腔修复会议论文集.2017
[7].刘秀菊.磁控溅射纳米银改性聚醚醚酮抗菌性能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7
[8].许德秋,苏玉玲,赵礼礼,孟凡翠,刘畅.由氟碳链和纳米银改性的聚氨酯表面抗菌与抗污性能研究[C].2016年抗菌科学与技术论坛论文集.2016
[9].邢锋芝,穆凤芸,邢广宇.多巴胺-PVP/银改性制备抗污染反渗透膜的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6
[10].曾欢,蔡宁,韩超,付晶,罗晓刚.纳米银改性氧化石墨烯/壳聚糖-明胶电纺纤维的性能研究[C].中部四省化学化工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摘要集.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