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农号冬小麦品种选育特点与创新途径研究

庆农号冬小麦品种选育特点与创新途径研究

论文题目: 庆农号冬小麦品种选育特点与创新途径研究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农业推广

作者: 刘自成

导师: 谢惠民

关键词: 庆农号,早地冬小麦,品种选育,创新途径

文献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冬小麦是陇东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为35~40万hm~2,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60%~65%,产量占粮食作物总产量的一半以上。产区集中在董志塬、早胜塬、宫河塬、屯字塬、孟坝塬、春荣塬、草峰塬、独店塬、什字塬等中南部黄土高原沟壑区和泾河川道。种植面积最大的是镇原、宁县、西峰、崆峒、灵台、泾川、庆城、合水等县(区),平均产量2250~3750kg/hm~2。 该区属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偏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其小麦生产的气候特点是:光能丰富,生产潜力大;热量适中,日较差大;降水偏少,亏缺大。区内中南部冬麦区是冬小麦的适宜和最适宜种植区,西北部和东部仍有大面积的次适宜区和可种区,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资源,外引品种难以在当地成为主栽品种,推广面积很小。因此分析影响陇东地区冬小麦生产的气象因素和生态区划,研究庆农号冬小麦育种的历史,利用历年区域试验资料和品质、抗病性分析结果,分析归纳总结出庆农号冬小麦品种选育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为进一步开展高产、稳产、优质、适应性广泛的冬小麦新品种选育提供科学的依据。研究结果表明: 1.庆农号冬小麦品种自1982年开始选育以来,23年时间共育成新品种9个,新品系4个,其中以庆农2号、3号、4号、6号、9号和陇育215等品种表现突出。 2.产量水平及稳产性有明显提高。庆农2号、3号、4号、6号、9号在甘肃省陇东片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增产幅度显著,在绝大多数试验年份比对照增产达4.2%~16.73%,具有良好的增产性能,丰产性好。根据变异系数和回归系数判断,庆农4号、6号其品种与地点、品种与年份互作的变异系数小于对照或与对照相当,庆农9号和陇育215的回归系数接近于1或小于1,稳产性、适应性较好。 3.抗病、抗旱性有较大改善。庆农4号对条锈菌主要生理小种类型表现免疫至中抗,庆农6号、庆农9号对所接条锈菌系表现免疫至高抗,属抗病品种,大田种植表现抗锈性好,抗红黄矮病,白粉病发病轻。庆农4号、庆农9号在严重干旱的1995年、1996年、2000年的区域试验中表现突出抗旱性,大多数试点产量居第一位,比对照及其他品系增产显著,抗旱、耐旱强。 4.品质得到提高。庆农3号、4号、5号、6号、9号,籽粒粗蛋白含量(干基)分别为13.76%、14.54%、16.53%、17.24%和17.63%;赖氨酸含量(干基)分别为0.36%、0.55%、0.58%0.60%和0.58%。食用品质已为生产单位一致认可。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分析,庆农6号沉降值51.2ml、吸水率66.3%、形成时间5min、稳定时间7.5min、评价值63、面包体积735ml、面包评分77.5,加工品质较好。庆农8号馒头评分为80.0分,是一个馒头型品种。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陇东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概况

1.1.1 地理位置

1.1.2 地形地貌

1.1.3 气候资源

1.2 陇东农业气象灾害

1.2.1 干旱

1.2.2 霜冻

1.2.3 冰雹

1.2.4 大(暴)雨和大风

1.2.5 干热风

1.3 小麦对生态条件的要求

1.3.1 小麦对光、热条件的要求

1.3.2 小麦对水、肥条件的要求

1.4 陇东冬小麦种植区划

1.4.1 西北部冬麦区(Ⅰ)

1.4.2 中、南部冬麦区(Ⅱ)

1.4.3 东部冬麦区(Ⅲ)

1.5 庆阳市冬小麦品种的演进

1.5.1 冬小麦生产发展简况

1.5.2 历史上的主要品种

1.5.3 近十年的品种改进

第二章 材料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地概况

2.3 试验设计和方法

2.3.1 鉴定试验和品种比较试验

2.3.2 区域试验

2.3.3 试验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育种目标分析

3.2 系谱分析

3.3 特征特性分析

3.3.1 株型分析

3.3.2 抗旱、抗寒性分析

3.3.3 抗(耐)病性

3.3.4 产量表现及评价

3.3.5 品质及评价

3.4 今后小麦育种的主攻方向

3.4.1 选育优质高产专用品种

3.4.2 选育干旱年份产量较为稳定、多雨年份具增产潜力的旱地品种

3.4.3 减少抗锈育种的盲目性

3.4.4 选育适宜于带田种植和地膜栽培的品种

3.5 对陇东地区今后冬小麦育种的思考

3.5.1 技术方面的几个问题

3.5.2 建立小麦育种工作自身发展的机制

3.5.3 增加育种投入,实行后期补助

3.5.4 建立育种中心

3.5.5 稳定队伍,提高水平

3.5.6 扩大与国外技术合作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育成了一批优异品种

4.1.2 产量水平及稳产性有明显提高

4.1.3 抗病、抗旱性有较大改善

4.1.4 品质得到提高

4.1.5 株高有一定程度降低

4.2 讨论

4.2.1 产量性状的选育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

4.2.2 抗锈品种的遗传背景狭窄,抗性较为单一

4.2.3 在抗旱性与丰产性的结合上有待进一步努力

4.2.4 专用优质品种的选育和开发需要加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发布时间: 2007-04-06

参考文献

  • [1].锌对干旱胁迫下冬小麦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D]. 彭凌馨.河南农业大学2016
  • [2].基于MODIS的龙口市冬小麦估产研究[D]. 翟晓雷.山东师范大学2011
  • [3].冬小麦倒伏遥感监测研究[D]. 张杰.山东师范大学2011
  • [4].不同起垄覆盖与水氮耦合对冬小麦生长及产量影响的试验研究[D]. 崔红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 [5].山东禹城样区冬小麦作物茬覆盖度遥感估算研究[D]. 罗云霄.南京大学2013
  • [6].气候变化背景下宁夏北移冬小麦气候适应性与成本效益分析[D]. 马姗姗.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
  • [7].宁夏北移冬小麦适应气候变化的成本效益分析[D]. 王雅琼.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
  • [8].作物生长模型在冬小麦上的应用及简化方法初步研究[D]. 王伟.安徽农业大学2009
  • [9].冬小麦水氮高效利用基因型差异的生理机制研究[D]. 张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 [10].氮硫配施对关中地区冬小麦氮硫吸收转运及产量影响[D]. 赵玉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相关论文

  • [1].玉米新品种鄂玉28的选育、试验及栽培技术研究[D]. 杜世凯.华中农业大学2006
  • [2].早熟梨新品种鄂梨1号、2号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D]. 秦仲麒.华中农业大学2005
  • [3].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杂优1号”选育研究[D]. 马长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
  • [4].大白菜胞质雄性不育系选育、利用及采种技术的研究[D]. 赵利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
  • [5].水分胁迫与种植模式对小麦根源信号、竞争能力及产量的影响[D]. 巩擎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 [6].白菜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杂交品种“青丰1号”的选育[D]. 胡天华.浙江大学2007
  • [7].冬小麦苗期的抗旱性鉴定及抗旱离体筛选体系建立的研究[D]. 杨玉萍.广西大学2006
  • [8].玉米纹枯病抗性遗传的研究[D]. 阚贵珍.扬州大学2003
  • [9].甘薯种质资源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设计[D]. 张允刚.南京农业大学2004
  • [10].辣椒优良自交系配合力测定、纯化及品种选育[D]. 陈贵华.内蒙古农业大学2004

标签:;  ;  ;  ;  

庆农号冬小麦品种选育特点与创新途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