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PN类群改良系的杂种优势表现及遗传特性研究

玉米PN类群改良系的杂种优势表现及遗传特性研究

论文摘要

玉米新种质PN78599在我国玉米育种中应用较为广泛,通过对国内目前育成的杂交组合的遗传分析,PN78599种质同国内4大种质类群都具有强杂种优势,实际上在我国原有独立的种质类群之外又形成一个新的种质类群,即78599类群(简称为PN群)。78599及其衍生系是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新种质遗传类群,为国内玉米新的杂种优势利用模式。玉米自交系的选育是杂交种选育的前提,有了优良的自交系,才能组配出优良的杂交种,对农艺性状进行选择,仅是选育自交系的一个方面。自交系优劣的另一个重要条件是配合力的高低,因此掌握自交系配合力是组配杂交种的关键所在。本试验就吉林农业大学玉米育种教研室近几年育成的4个含PN群种质资源的玉米改良系进行各性状的配合力测定和分析,为这些自交系的进一步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验所选用的材料为PN类群改良系和四大系统的骨干系。试验采用增广NClI设计,对PN类群改良系的产量性状、株高、子粒长、百粒重等重要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及遗传的特性进行研究。本研究结果如下:(1) 2套不完全双列杂交试验一致表明PN类群改良系与国内塘旅系杂交,单株产量即穗粒重的杂种优势最大,2套试验杂种优势值分别为106.8%、97.7%。(2)在PN类群改良系配合力及测验种选用方面,在PN类群改良系中J1782、J1881单株产量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最高。4个PN类群改良系的穗长和行粒数的GCA值都较高。育种中,旅大红骨和塘四平头系统自交系是PN类群改良系的首选测验种。(3)单株产量的特殊配合力在组1中J1881×吉853最高为30.02,J1782×8415,J5918×B73均较高,分别为20.88和15.18,J5918×8415最低;组2中J1782×1324最高为17.53,J1881×C8605-2、J1981×C8605-2、J1782×丹340均较高,效应值分别为17.53、14.59、13.62、13.53;我们选出了3个GCA高的组合,为J1881×吉853、J1782×8415、J1782×1324。(4)在杂种优势模式方面,根据2套不完全双列杂交试验结果,4个我们把PN类群改良系×旅大红骨群,PN类群改良系×塘四平头群看作两个杂种优势模式。在育种中更实用,这与育种实际相符合。(5)在PN类群改良系利用及自交系选育方面,建议用PN类群改良系来改良Reid和Lancaster群自交系,再与旅大红骨群及塘四平头群自交系测配,在玉米育种中,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6)在遗传关系方面,因PN类群与旅大红骨、塘四平头类群间表现出高配合力,杂种优势强,由本研究及杨伟光等的研究结果并结合育种实践,我们初步判断PN类群与旅大红骨类群和塘四平头类群的遗传关系远。(7)在遗传力方面,2套不完全双列杂交试验中穗行数的狭义遗传力值均大于90%,表明在育种中可以在早代对其进行选择;株高、穗位、穗粗、百粒重的狭义遗传力值均大于50%,穗粒重、穗长的狭义遗传力值在试验中较低,表明其不宜在早代选择;子粒长的狭义遗传力低,对其宜在晚代选择。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我国玉米增产潜力大
  • 1.2 中国玉米育种现状
  • 1.3 我国玉米种质资源现状
  • 1.4 玉米杂种优势群及杂种优势模式
  • 1.5 种质资源扩增、改良和创新现状
  • 1.6 PN类群改系的主要特点
  • 1.7 PN类群改系的利用现状
  • 1.8 玉米重要性状的遗传
  • 1.9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及其所属优势类群
  • 2.2 试验设计
  • 2.2.1 试验设计的进行情况
  • 2.2.2 调查考种项目
  • 2.3 统计分析
  • 2.3.1 杂种优势分析
  • 2.3.2 配合力分析
  • 2.3.3 遗传力分析
  • 2.3.4 遗传模型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杂种优势分析
  • 3.2 配合力分析
  • 3.2.1 一般配合力分析
  • 3.2.1.1 单株产量(即穗粒重)的一般配合力分析
  • 3.2.1.2 PN类群改良材料主要性状一般配合力的综合评价
  • 3.2.1.3 国内骨干系自交系主要性状一般配合力的综合评价
  • 3.2.2 特殊配合力分析
  • 3.2.2.1 单株产量的SCA
  • 3.2.3 总配合力效应分析
  • 3.2.3.1 穗粒重的总配合力效应分析
  • 3.2.3.2 几个强杂种优势组合的高产原因分析
  • 3.3 群体遗传参数分析
  • 3.3.1 配合力方差分析
  • 3.3.2 遗传力分析
  • 3.4 改良系穗部性状的遗传模型的测验
  • 3.4.1 穗粒重的模型测验
  • 3.4.2 百粒重的模型测验
  • 3.4.3 子粒长的模型测验
  • 3.4.4 穗长的模型测验
  • 3.4.5 穗粗的模型测验
  • 3.4.6 穗行粒数的模型测验
  • 3.4.7 穗行数的模型测验
  • 4 讨论
  • 4.1 PN类群改良材料主要性状的杂种优势
  • 4.2 PN类群改良系的配合力表现及测验种的选用
  • 4.3 PN类群改良系的杂种优势模式及利用
  • 4.3.1 PN类群改良系与国内骨干系类群间的杂种优势模式
  • 4.3.2 PN类群改良系与国内骨干系类群的遗传传关系
  • 4.4 PN类群改良材料在温带育种中的利用方法
  • 4.5 PN类群改良材料主要性状的遗传参数分析
  • 4.6 PN类群改良系重要性状的遗传特点
  • 4.6.1 PN类群改良系穗部性状的遗传
  • 4.6.1.1 穗粒重的遗传特点
  • 4.6.1.2 穗长的遗传特点
  • 4.6.1.3 穗粗的遗传特点
  • 4.6.1.4 行粒数的遗传特点
  • 4.6.2 PN类群改良系子粒性状的遗传
  • 4.6.2.1 百粒重的遗传特点
  • 4.6.2.2 子粒长的遗传特点
  • 4.6.3 PN类群改良系株型性状的遗传
  • 4.6.3.1 株高的遗传特点
  • 4.6.3.2 穗位高的遗传特点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作者简介
  • 相关论文文献

    • [1].水稻杂种优势研究进展[J]. 南方农业 2020(17)
    • [2].辣椒杂种优势相关研究进展及其展望[J]. 辣椒杂志 2018(03)
    • [3].水稻杂种优势遗传基础研究进展[J]. 分子植物育种 2019(06)
    • [4].植物杂种优势的研究进展[J]. 分子植物育种 2019(12)
    • [5].组学技术揭示水稻杂种优势遗传机制[J]. 植物学报 2017(01)
    • [6].我国北方玉米品种更替过程中产量杂种优势的演变[J]. 玉米科学 2017(01)
    • [7].动物杂种优势及其预测方法[J].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5(03)
    • [8].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J]. 园艺与种苗 2015(07)
    • [9].蛋白质组学技术在玉米杂种优势研究上的应用进展[J]. 生物技术通报 2015(10)
    • [10].作物杂种优势预测研究进展[J]. 东北农业科学 2020(03)
    • [11].植物杂种优势遗传基础研究进展[J]. 分子植物育种 2017(11)
    • [12].我国科学家在玉米杂种优势机理方面取得重要进展[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8(10)
    • [13].我国科学家在玉米杂种优势机理方面取得重要进展[J]. 石河子科技 2018(05)
    • [14].水稻杂种优势理论研究获重大突破[J]. 中国食品学报 2016(09)
    • [15].一个具有超高亲杂种优势水稻材料的发现与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 2016(04)
    • [16].水稻产量和品质杂种优势研究[J]. 北京农业 2014(33)
    • [17].杂种优势减退乃大势所趋[J]. 种子科技 2014(08)
    • [18].基因差异表达与杂种优势形成机制探讨[J]. 遗传 2013(06)
    • [19].植物杂种优势机理研究进展[J]. 世界林业研究 2012(01)
    • [20].杂种优势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J]. 畜禽业 2012(05)
    • [21].微卫星标记预测肉羊杂种优势的研究进展[J].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2012(06)
    • [22].玉米杂种优势遗传机理及其预测的研究进展[J]. 当代生态农业 2012(Z2)
    • [23].畜禽杂种优势测定和评估方法分析[J]. 北京农业 2011(09)
    • [24].家畜杂种优势利用的意义及其前景展望[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0(33)
    • [25].植物杂种优势形成的分子遗传机理研究进展[J]. 自然科学进展 2009(07)
    • [26].棉花杂种优势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河北农业科学 2009(08)
    • [27].赤霉素代谢及其调控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与小麦株高杂种优势的关系研究[J]. 科学通报 2009(16)
    • [28].杂种优势预测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08(01)
    • [29].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现状及发展思路[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18)
    • [30].科学家破解水稻杂种优势基因[J]. 中国食品学报 2019(07)

    标签:;  ;  ;  ;  

    玉米PN类群改良系的杂种优势表现及遗传特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