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20052007年以9优418、武粳15、淮稻9号等水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南方水稻垄作栽培产量形成特点,并从不同密度、育秧方式、氮肥运筹等方面探讨配套垄作栽培关键技术。主要结果如下:1.系统研究了垄作栽培下9优418,武粳15号,淮稻9号产量及其构成,明确垄作栽培在南方水稻有显著的增产效应,增产为23.3 kg/亩。并在产量构成因素上,呈现亩穗数、千粒重、结实率增、每穗粒数降的三增一减的趋势,其中以穗数增幅最大,其次为结实率,千粒重最小。2.产量对垄作栽培的响应存在品种差异,其中武粳15产量最高,比淮稻9号增产51.5kg/亩,增8.3%,武粳15是适宜垄作栽培的品种;育秧方式上,垄作采用塑盘育秧方式,在每亩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等产量结构上优于旱育秧,增产38.2kg/亩;氮肥运筹上,垄作采用基蘖肥:穗粒肥=5:5,在每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上优于7:3处理,增产24.5kg/亩;在密度上,垄作采用亩插1.2万穴、每穴2-3苗,产量较高。3.从根量、根系活力、LAI、茎蘖动态、干物质积累等方面,初步阐明了垄作栽培法的增产机理。垄作在提高群体总根量以及根系活力上有显著正效应,最大根干物重增量达48.4%,根系下扎深;茎糵动态和LAI,均表现为前期上升较快,中期保持稳健,后期下降幅度缓慢的趋势,延长后期光合时间;干物质积累动态表现为前期增加较缓慢,后期增加较快,且在成熟期保持较高的干物质积累量。4.从齐穗期株型、群体结构、物质空间分布等方面,初步阐明垄作栽培利于改善群体的受光姿态,茎生上三叶受光姿态较好,剑叶叶基角和披垂度小;植株高度矮化,群体节间配置基部缩短,穗茎节长,基部节间粗壮;群体物质重心下移,器官垂直分布更趋合理,容纳较大的穗部库容,抗倒伏能力强,2年试验中垄作栽培下群体未出现倒伏,而平作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倒伏。5.垄作栽培法在一定程度缓解我国南方(江苏)水稻常发倒伏以及群体中后期生长量过大,根系早衰,库容得不到有效充实等问题,增产效应显著。因此,垄作栽培有望成为一条适合南方水稻更高产栽培的新途径。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1 前言1.1 水稻垄作栽培法的研究概况1.2 垄作栽培法对土壤系统影响1.2.1 对土壤养分的影响1.2.2 对土壤水分的影响1.2.3 对土壤温度的影响1.3 垄作栽培法对作物生长发育、产量的影响1.3.1 作物生长发育1.3.1.1 垄作对水稻根系生长的促进作用1.3.1.2 垄作对水稻有机质积累的促进作用1.3.1.3 垄作对水稻抗逆性的促进作用1.3.2 提高作物产量1.4 水稻垄作栽培法的研究前景1.4.1 垄作栽培下田间小气候变化1.4.2 垄作下作物的需(耗)水规律1.4.3 垄作的关键技术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2 材料与方法2.1 供试地点概况2.2 供试品种2.3 试验设计2.3.1 2006 年实验设计2.3.1.1 实验设计2.3.1.2 测定项目2.3.2 2007 年实验设计2.3.2.1 实验设计2.3.2.2 测定项目2.3.2.3 测定方法2.3.2.4 数据处理3 结果与分析3.1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方差分析3.1.1 垄作栽培对产量及其结构的影响3.1.2 品种对产量及其结构的影响3.1.3 育秧方式对产量及其结构的影响3.1.4 密度对产量及其结构的影响3.1.5 肥料运筹对产量及其结构的影响3.2 垄作栽培对水稻根系的影响3.2.1 对水稻根层分布的影响3.2.2 对水稻根系活力的影响3.3 垄作栽培对茎蘖动态的影响3.3.1 垄作栽培下不同育秧方式对茎蘖动态的影响3.3.2 垄作栽培下不同氮肥运筹对茎蘖动态的影响3.4 垄作栽培对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影响3.5 垄作栽培对LAI 动态的影响3.5.1 垄作栽培下不同育秧方式对LAI 的影响3.5.2 垄作栽培下不同氮肥运筹对LAI 的影响3.6 垄作栽培对水稻群体株型的影响3.6.1 对水稻群体株高的影响3.6.2 对水稻群体节间配置的影响3.6.3 对水稻冠层3 张叶片受光姿态的影响3.6.4 对水稻各器官干物质垂直分布的影响4 小结与讨论4.1 南方水稻垄作栽培的增产效果4.2 南方水稻垄作栽培配套技术4.3 垄作栽培法的增产机理分析5 参考文献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垄作栽培论文; 南方水稻论文; 高产论文; 育秧方式论文; 密度论文; 氮肥运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