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传播特性论文-吴昊

无线传播特性论文-吴昊

导读:本文包含了无线传播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5G,LTE,3.5,GHz,射线跟踪模型

无线传播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吴昊[1](2019)在《基于射线跟踪模型的3.5 GHz无线传播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3.5 GHz是5G网络部署的重要频段,本文结合射线跟踪模型,对3.5 GHz的无线传播特性进行了研究,并于1.8 GHz进行了对比,提出5G网络初期部署的建议。(本文来源于《通讯世界》期刊2019年10期)

苏光灿,毛罕平,邢高勇,眭旸[2](2019)在《温室高湿环境下433 MHz无线信道传播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温室高湿环境下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规划和部署问题,探究了高湿环境、通讯距离、天线高度对无线信号传播特性的影响,以433MHz为载波频率,研究无线信号在不同湿度及不同高度下的传播特性,通过两组试验测取了接收信号强度及丢包率,并通过MatLab对试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湿度和高度下,433 MHz无线信道传播特性符合路径损耗模型,拟合决定系数在0. 892 0~0. 965 8之间;湿度对无线信号具有一定影响,尤其是湿度在80%以上时,对在冠层中传播的无线信号具有较大影响。同时,建立了路径损耗指数n与湿度之间的二次多项式关系模型,并根据此模型对路径损耗模型进行修正,建立了湿度系数修正模型。经验证,该模型均可有效地预测3种高度水平下的接收信号强度。(本文来源于《农机化研究》期刊2019年11期)

齐航,刘玮,任冶冰,孙伟,席思雨[3](2019)在《Sub 6GHz频段无线传播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Sub 6GHz的5G典型频段进行研究,主要关注900MHz、1.8GHz、1.9GHz、2.6GHz、3.5GHz、4.9GHz的6个频段。通过连续波测试的方法,掌握不同频段间传播损耗特性及传播模型特性,并对传播模型进行校正,利用校正后的传播模型各场景参数进行仿真,能很好地反映Sub 6GHz不同频段无线信号在该地区的传播特性,同时获得5G性能预期,可以为未来5G规划组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本文来源于《移动通信》期刊2019年02期)

余雨[4](2018)在《小蜂窝场景中室内短距离无线信道传播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密集小蜂窝技术是现有和未来无线通信系统的关键传输技术之一,它的应用依赖于对室内短距离无线信道传播特性的全面研究。室内短距离无线信道的场景丰富、环境复杂且蜂窝的覆盖半径小,故其传播特性与传统场景有较大区别,充分了解室内短距离无线信道的传播特性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具有很高的实际价值。本论文紧密围绕小蜂窝场景中室内短距离无线信道传播特性建模这一科学问题,在典型的室内楼梯、走廊、办公室和病房环境中开展了充分的无线信道测量实验,积累了大量数据,分别建立了室内短距离无线信道的功率延迟剖面模型、接收天线高度相关的路径损耗模型和均方根时延扩展模型,以及体域网场景下的自回归信道冲激响应模型,并开发了室内短距离无线信道仿真器,主要贡献包括:(1)提出了适用于楼梯、走廊和办公室叁种典型室内环境的随机离散抽头延迟线功率延迟剖面模型,解决了小蜂窝场景中室内短距离无线信道功率延迟剖面的模拟问题。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的每个抽头、每个接收点位置的幅度均服从于形状因子为截断对数正态分布随机变量、尺度因子为收发天线之间距离以及传播时延的函数的Nakagami-m分布,所提出模型比现有室内长距离场景下的随机抽头延迟线模型具有更高的准确度。(2)提出了小蜂窝场景中室内短距离无线信道的接收天线高度相关的路径损耗模型,初步解决了小蜂窝场景中,因用户高度、姿态或移动设备使用状态变化而引入的传输损耗建模问题。通过引入遮挡物衰减因子和接收天线高度衰减因子,分别描述接收天线高度对路径损耗间接和直接的影响,建立了更精确、物理意义显着的室内路径损耗模型。(3)进一步地,提出了均方根时延扩展和路径损耗之间的经验关系模型以及新型的接收天线高度相关的均方根时延扩展模型,该模型提供了小蜂窝场景中快速计算均方根时延扩展的方法,并解决了因用户高度、姿态或移动设备使用状态改变而带来的多径分布特性变化建模问题。此外,还推导了均方根时延扩展均值和标准差的闭合表达式,提供了快速估算小蜂窝场景中特定室内环境多径衰落程度的方法。(4)在前述工作基础上,研究了天线穿戴在用户身上时的无线信道传播特性,提出了适用于小蜂窝场景的室内离体信道自回归信道冲激响应模型,解决了小蜂窝场景中多径成分特别丰富的室内短距离离体信道的信道冲激响应建模问题。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的自回归传递函数的各个极点的幅度和相位分别服从正态分布和均匀分布,其激励信号的方差服从正态分布。与传统抽头延迟线模型相比,该模型具有更高的精确度和更低的复杂度。(5)基于上述所提出的四种无线信道传播模型,构建了室内短距离无线信道仿真器,解决了小蜂窝场景中的室内短距离无线信道传播特性的模拟和工程应用问题。提出了无线信道仿真器的软件结构,并实现了查看无线信道传播特性、模拟实际信道、进行链路预算以及显示通信信号在实际信道中传输后的性能等功能。与现有的无线信道仿真器相比,该无线信道仿真器与实际信道环境更接近、更易实现、更高效且可扩展性更强。本文所研究的无线信道传播特性、信道模型和信道仿真器可为未来移动通信系统中超密集小蜂窝和物联网的覆盖规划、链路级仿真、物理层算法设计、性能分析和系统搭建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实验基础和工程支撑。(本文来源于《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8-11-14)

薛少华,谭建平,邓积微,石理想[5](2018)在《矿井井筒中电磁波传播特性研究与无线通信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获得矿山井筒环境中的无线信道特性,在矿山井筒中开展了2.4 GHz典型电磁波频段在定向天线点对点通信形式下的窄带与宽带测量试验,呈现了路径损耗、时延扩展等关键信道参数及其分布规律并与地下巷道信道进行了对比讨论。结果表明:路径损耗系数小于自由空间,表现出波导效应;RMS时延扩展符合对数正态分布,其均值小于巷道中的测量结果;随罐笼深度的增加,RMS时延扩展先增加后减小;90%相干度带宽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小于12 MHz,可传输视频、语音、数据;综合来看井筒环境中信道条件良好。在信道认知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WLAN的罐笼无线视频监控系统,该系统在现场运行一年多效果良好。这些研究对井筒通信与监测系统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参考。(本文来源于《煤炭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王晶晶,刘伟,夏宇,罗嵘,胡顺仁[6](2019)在《半封闭走廊中无线信道传播特性分析与建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半封闭环境下无线信道模型缺失的现状,以半封闭走廊为研究对象,对2.4 GHz无线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进行测量和分析。利用线性回归分析建立单斜率和双斜率对数距离接收功率模型,拟合得到相应的模型参数。通过与参考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半封闭结构对无线信号传播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数距离接收功率模型适用于半封闭走廊环境,且双斜率模型的拟合效果优于单斜率模型。与常用的理论模型和近似场景的经验模型相比,提出模型能更真实地反映目标环境的实际传播特性。(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期刊2019年07期)

邹士娇[7](2018)在《室内短距离无线信道测试及其传播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无线通信技术下的产物层出不穷,如手机应用软件、蓝牙耳机、智能家居等,使得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已然成为当下的热门技术。所以,以Zigbee技术、蓝牙技术、Wi-Fi技术等为代表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凭借其容量大、低功耗以及可靠性高等特点,正融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表现出较大的应用前景。短距离无线电波主要通过无线信道进行信号传播,但是在传播的过程中由于障碍物的存在,往往会发生反射、折射以及散射等传播情况,使得到达接收端的信号产生衰减及时延等情况。再者,信号传输距离过长、传播环境复杂多变,使得短距离无线信道呈现出随机、时变特性,充分展现出短距离无线信道的复杂多变特性。因此,为了能有效地研究信道中的链路损耗、多径时延以及信道衰落等情况,就需建立短距离无线传输信道模型。所以,准确信道模型的建立,对分析无线传播信道的信道参数、提高信道容量以及降低多径时延等,便是本文主要的研究目标。首先,对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及其相关性质进行了简要概述。分别给出多径信道中参数计算表达式、时域和频域下的测试建模的方法。然后,重点研究频域条件下距离无线信道参数特性。采用网格法测试了视距与非视距下无线信道参数,通过频域建模及对参数的研究结果,建立了可用于5.8GHz频段下的信道测试模型。其次,分析室内环境下路径损耗情况,建立了多径信道的路径损耗模型。在菲涅尔定律的基础上,推出了以收发间距作为变量的反射系数表达式,提出“2+x”多径传播路径损耗模型。经过与两径模型、自由空间模型以及TG3c发布数据进行比较,验证了多径信道链路损耗模型的可行性。最后,主要研究了 MIMOLA和CA的空间衰落相关性,导出其衰落相关近似算法,分析阵列间距、波达信号到达角、功率谱扩展对MIMO天线系统信道的影响。通过研究叁种典型分布下不同天线数的Massive MIMO系统信道容量以及运算时间,说明近似算法具有较好的计算效率。(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8-06-01)

苏光灿[8](2018)在《温室环境下无线信道传播特性与无线传感器网络控制系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无线传感器网络是当今国际上备受关注、涉及多学科交叉、知识高度集成的热门前沿研究领域,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城市管理、军事国防、工农业等领域,具有灵活性好、可靠性强、精确度高等特点,在农业信息采集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但农业环境复杂多变,尤其是温室环境,环境因子众多,植株、立柱、金属材料等对无线信号都有较大影响,无线信号在温室中存在着因距离变化产生的大尺度衰落,以及因周围局部散射体产生的小尺度衰落;且温室环境相对封闭,在阴雨天或寒冷的冬季,内部湿度可达90%,湿度对无线信号也有着较大影响。因此,研究温室高湿环境下的无线信号传播特性十分必要。首先,为解决温室高湿环境下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规划和部署问题,探讨高湿环境、通讯距离、天线高度对无线信号传播特性的影响,选择433MHz与2.4GHz两种无线信道,研究其在不同湿度及不同高度下的传播特性,通过叁组试验测取了不同湿度及不同高度下的接收信号强度及丢包率,并通过MATLAB对试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同时,建立了以湿度、收发距离为自变量,接收信号强度为因变量的关系模型;并建立了湿度与路径损耗指数的关系模型,并将关系模型带入路径损耗模型,从而针对温室高湿环境建立了以湿度和收发距离为自变量以接收信号强度为因变量的新路径损耗模型,经验证分析,两种模型均可有效的预测高湿环境下不同收发距离的接收信号强度。此外,在温室、操场环境下研究了两种无线信道的传播特点,对比了其接收信号强度、丢包率等参数,得出了433MHz无线信道具有反射能力强、绕射能力强、传播距离远等特点,更适合作为构建温室无线传感器网络基础频段的结论。以433MHz为基础频段,采用星型网络结构,设计了以Modbus为基础通信协议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叁个传感器节点可以实时采集温度、湿度、二氧化碳等参数,并将相关环境参数传输给汇聚节点,汇聚节点通过RS-485总线传输给PLC,PLC采用以温度优先的温室环境控制策略,对温室内部环境参数进行调控,从而实现现代化温室的综合环境控制,改善控制效果,降低控制成本。本课题研究成果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实地运行,结果表明:方案设计规范合理,运行稳定可靠,满足设施农业环境使用需求。(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8-06-01)

王宇翔[9](2018)在《面向5G的室外高低频无线传播特性测量与建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未来社会,移动数据将会呈现爆炸式增长,新应用场景的诞生,各种新型业务需求的出现以及移动设备,物联网设备的层出不穷,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就此出现。5G将会如4G一般充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鉴于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出现的频谱稀缺现状,本论文对3.5GHz频段,第五代移动通信候选频段4.5GHz、28GHz和39GHz高频无线信号的传播特性做了相关研究,分析结果对5G网络规划具有指导意义。本文通过调研现阶段无线信号传播特性测量方法,综合仪器选取、测量复杂度等因素,选取了基于CW连续波的窄带测量方法,设计了成本低、可实施性高、场景适应性强的测量系统。重点测量研究5G白皮书中定义需求的数十Tbps/km~2流量密度的办公区域、Gbps的用户体验速率的密集住宅、超高用户密度的商业广场及日本提出的中央商务区(CBD)场景。以信号在自由空间传播时的损耗为参考,用基于参考距离的CI模型和基于浮动截距的FI模型对所有实测数据进行拟合分析。以表格的形式给出了两种模型在各场景下的拟合参数,包括路径损耗指数PLE、阴影衰落方差、浮动截距。同时对比了实测损耗模型与3GPP 36.900损耗模型的差异。本文从模型本身、发射机高度、场景的差异性出发,对比分析特异性及实验室验证,给出可靠性结论。基于所有数据分析,对于高低频无线信号传播模型总结如下:(1)高频无线信号的传播更易受到环境的影响,且呈现出损耗随频率增加而增加规律。(2)发射机高度的适当增加能提高基站信号的覆盖范围。(3)发射机高度位于100米以上的CBD场景拥有更小的PLE。(4)3GPP 38.900高频损耗模型不适用我国特定环境。(5)高频信号在独特的环境下易产生城市峡谷效应。(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8-04-01)

李刚,吴潮,刘佳林,王腾飞[10](2018)在《风电场2.4 GHz无线信道传播特性试验方法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风电场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的部署问题,研究了2.4 GHz频率无线信道传播特性。在设定的6个高度层上,风电场无线信道传播特性基本符合对数路径损耗模型;随着收发节点距离的增加,接收信号强度呈现出递减的趋势,丢包率总体呈现递增的趋势,由于风电场复杂的环境以及强电磁干扰,丢包率在一些时段会出现较大的波动;通过风电场中布置的发送接收节点间的距离、天线架设的高度以及接收到的信号的强度之间的关系拟合建立衰减模型,衰减系数和信号强度与天线高度之间均符合二次多项式关系模型。试验结果表明:该二次多项式关系模型能够为风电场中布置无线传感网络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测控技术》期刊2018年02期)

无线传播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解决温室高湿环境下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规划和部署问题,探究了高湿环境、通讯距离、天线高度对无线信号传播特性的影响,以433MHz为载波频率,研究无线信号在不同湿度及不同高度下的传播特性,通过两组试验测取了接收信号强度及丢包率,并通过MatLab对试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湿度和高度下,433 MHz无线信道传播特性符合路径损耗模型,拟合决定系数在0. 892 0~0. 965 8之间;湿度对无线信号具有一定影响,尤其是湿度在80%以上时,对在冠层中传播的无线信号具有较大影响。同时,建立了路径损耗指数n与湿度之间的二次多项式关系模型,并根据此模型对路径损耗模型进行修正,建立了湿度系数修正模型。经验证,该模型均可有效地预测3种高度水平下的接收信号强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无线传播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1].吴昊.基于射线跟踪模型的3.5GHz无线传播特性研究[J].通讯世界.2019

[2].苏光灿,毛罕平,邢高勇,眭旸.温室高湿环境下433MHz无线信道传播特性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9

[3].齐航,刘玮,任冶冰,孙伟,席思雨.Sub6GHz频段无线传播特性研究[J].移动通信.2019

[4].余雨.小蜂窝场景中室内短距离无线信道传播特性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8

[5].薛少华,谭建平,邓积微,石理想.矿井井筒中电磁波传播特性研究与无线通信试验[J].煤炭学报.2018

[6].王晶晶,刘伟,夏宇,罗嵘,胡顺仁.半封闭走廊中无线信道传播特性分析与建模[J].计算机工程.2019

[7].邹士娇.室内短距离无线信道测试及其传播特性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8

[8].苏光灿.温室环境下无线信道传播特性与无线传感器网络控制系统的研究[D].江苏大学.2018

[9].王宇翔.面向5G的室外高低频无线传播特性测量与建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8

[10].李刚,吴潮,刘佳林,王腾飞.风电场2.4GHz无线信道传播特性试验方法与分析[J].测控技术.2018

标签:;  ;  ;  ;  ;  

无线传播特性论文-吴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