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物质流和生态足迹模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定量评价研究 ——以环渤海地区为例

基于物质流和生态足迹模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定量评价研究 ——以环渤海地区为例

论文摘要

随着全球范围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可持续发展”概念兴起并被迅速接受成为全球各国的共识。我国历经30年改革开放,经济上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带来了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其中,环渤海地区作为中国三大经济圈之一,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之间的冲突尤为明显。为了调整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模式,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对环渤海地区的资源环境压力承载状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而如何进行定量评价则是其中的重点。本文从资源环境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入手,利用物理学和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指导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从物质和空间两个视角选择了物质流和生态足迹作为基础模型,在梳理两个模型基本理念、关键概念和一般评价步骤的基础上,将两者融合起来,设计了一个新的评价体系,用于对环渤海地区资源环境压力承载状况进行定量评价。该评价方法主体为一个基于物质流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对区域资源环境系统造成压力最显著的10个指标,构建了一个由三个层次组成的资源环境压力评价指标体系,最终测定区域内各省市的资源环境开发压力、污染压力和综合压力指数。考虑到各省市面积不同,且各省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禀赋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压力指数测算的过程中,引入生态足迹模型中对区域生态承载力的测算方法,根据各省市实际地类的构成情况,计算出各省的标准承载面积,并利用此面积来测算最终的区域资源环境压力指数。利用该评价方法,本文对环渤海三省两市2006年的资源环境承载面积、区域内各项物质流状况、资源环境压力强度状况以及区域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保障能力、区域资源环境利用效率等项目分别进行了测算和排序。经过测算发现,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禀赋主要决定于当地的生态空间构成及其生态产能,而区域资源环境开发和污染强度主要取决于地区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对于环渤海三省两市而言,天津的各项指标均不容乐观,辽宁的资源环境潜力较好,北京、山东资源环境禀赋好,但保障程度偏低,河北和辽宁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消耗率有待降低,而水资源匮乏则是区域内一个共同的瓶颈。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1.3 项目依托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范围及相关概念界定
  • 1.3.1 环渤海地区
  • 1.3.2 资源环境
  • 1.3.3 资源环境承载力
  • 1.4 评价视角和评价方法的选择
  • 1.4.1 资源环境系统的特征
  • 1.4.2 资源环境问题的本质
  • 1.4.3 评价视角的选择
  • 1.4.4 评价方法的选择
  • 1.5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5.1 物质流分析方法文献综述
  • 1.5.2 生态足迹分析方法文献综述
  • 1.6 论文框架、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6.1 论文框架
  • 1.6.2 研究方法
  • 1.6.3 技术路线
  • 第2章 基本方法介绍及综合设计
  • 2.1 物质流模型的基本方法
  • 2.1.1 物质流分析的基本理念与框架
  • 2.1.2 物质流分析中的基本概念
  • 2.1.3 物质流分析的基本步骤
  • 2.2 生态足迹模型的基本方法
  • 2.2.1 生态足迹分析的基本理念与框架
  • 2.2.2 生态足迹分析中的基本概念
  • 2.2.3 生态足迹分析的基本步骤
  • 2.3 综合性评价方法设计
  • 2.3.1 基本理念
  • 2.3.2 方法设计
  • 第3章 研究区域环境——经济背景分析
  • 3.1 环渤海地区概况
  • 3.2 环渤海地区资源环境系统禀赋
  • 3.2.1 水资源系统
  • 3.2.2 矿产资源系统
  • 3.2.3 土地资源系统
  • 3.2.4 海洋环境系统
  • 3.2.5 气候环境系统
  • 3.2.6 湿地环境系统
  • 3.3 环渤海地区社会经济系统概况
  • 3.3.1 人口社会系统
  • 3.3.2 基础设施系统
  • 3.3.3 农业经济系统
  • 3.3.4 工业经济系统
  • 3.4 环渤海地区资源环境压力概况
  • 3.4.1 资源短缺
  • 3.4.2 环境污染
  • 3.4.3 生态退化
  • 第4章 环渤海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测算
  • 4.1 数据来源与数据整理
  • 4.1.1 数据来源
  • 4.1.2 基础数据计算与处理
  • 4.2 生态承载面积测算
  • 4.2.1 分省市土地产量因子测算
  • 4.2.2 分省市生态承载面积测算
  • 4.2.3 资源环境禀赋测算
  • 4.3 物质流量测算
  • 4.3.1 分指标测算
  • 4.3.2 总量测算
  • 4.4 资源环境压力强度测算
  • 4.4.1 分指标直接强度测算
  • 4.4.2 资源环境综合压力指数直接测算
  • 4.4.3 考虑资源环境禀赋的强度测算
  • 4.5 其他相关指标测算
  • 4.5.1 区域环境对经济发展的保障能力
  • 4.5.2 经济发展对区域资源环境的消耗率
  • 第5章 相关结论与建议
  • 5.1 主要结论与分析
  • 5.1.1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禀赋存在结构性及功能性不均
  • 5.1.2 区域资源环境开发和污染强度受经济结构影响明显
  • 5.1.3 水资源短缺成为区域发展的瓶颈
  • 5.1.4 北京、山东资源环境承载力禀赋与发展保障度不协调
  • 5.1.5 老工业基地资源环境潜力巨大
  • 5.1.6 天津资源环境承载力状况不容乐观
  • 5.1.7 河北、辽宁资源环境的经济消耗率有待降低
  • 5.2 相关建议
  • 5.2.1 改善区域生态土地结构
  • 5.2.2 调整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
  • 5.2.3 合理规划和利用水资源
  • 5.2.4 加强区域内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作
  • 5.2.5 提升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
  • 5.2.6 改善天津的生态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
  • 5.2.7 全面建设循环经济
  • 第6章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
  • 6.1 创新点
  • 6.2 本文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基于改进三维生态足迹模型的安徽省土地生态承载力评价[J]. 水土保持研究 2020(03)
    • [2].湖南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视角[J].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3)
    • [3].基于改进三维生态足迹模型的耕地承载力评价——以江苏省为例[J]. 中国土地科学 2020(09)
    • [4].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九江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J]. 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3)
    • [5].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四川省耕地资源评价[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8(01)
    • [6].基于废弃物吸纳的生态足迹模型二次拓展与运用[J]. 统计与决策 2017(15)
    • [7].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梨树县生态承载力分析[J]. 林业经济 2016(08)
    • [8].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连云港市可持续发展评价[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5(06)
    • [9].修正生态足迹模型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应用[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5(20)
    • [10].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重庆市北碚区可持续发展研究[J]. 城市地理 2017(04)
    • [11].生态足迹模型下的生态承载力研究——以郑州市为例[J].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20(03)
    • [12].基于三维生态足迹模型的福建省耕地资源评价[J]. 安徽农业科学 2019(19)
    • [13].三维生态足迹模型在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应用——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为例[J].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8(10)
    • [14].城市水生态足迹模型的研究[J]. 山东工业技术 2017(10)
    • [15].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海岛城市土地承载力评价——以舟山市为例[J]. 经济地理 2016(06)
    • [16].基于改进旅游生态足迹模型的生态系统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值评价研究[J]. 生态经济 2016(11)
    • [17].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在湖北省的应用[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3(11)
    • [18].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甘南州生态承载力研究[J]. 商 2013(10)
    • [19].两种生态足迹模型在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评价中应用与比较分析[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7)
    • [20].生态足迹模型研究进展与评价[J]. 农产品加工(学刊) 2012(08)
    • [21].基于全球生态足迹模型的生态适度人口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24)
    • [22].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的生态足迹模型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12)
    • [23].生态足迹模型修正的初步探讨[J]. 环境保护科学 2010(03)
    • [24].旅游生态足迹模型的改进[J]. 生态经济(学术版) 2010(02)
    • [25].改进生态足迹模型在湖北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应用[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
    • [26].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生态足迹模型均衡因子及产量因子测算[J]. 生态学报 2020(04)
    • [27].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安徽省人口容量测算[J].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20(06)
    • [28].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安徽省可持续发展状况分析[J]. 林业经济 2014(11)
    • [29].城市尺度生态足迹模型应用中不同参数选择的影响分析[J]. 水土保持研究 2011(06)
    • [30].基于能值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在济南市的应用分析[J].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0(02)

    标签:;  ;  ;  ;  ;  

    基于物质流和生态足迹模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定量评价研究 ——以环渤海地区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