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作家日记写作和出版实绩足以构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景观,然而长期以来学界对它的深入研究远远不够。本论文立足日记本体,试图从文体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文献学、美学、传播学等多角度深入,探讨现代作家日记这一文学现象的本质特征、社会功能、审美规范、意义价值等方面,初步建构起一个自足的理论体系。以多元开放的新模式,不断拓宽和延伸日记研究和文学研究的思路和领域。论文共七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前三章,总论日记的源流、本体特征及价值。第一章源流论是拟在中外日记传统的纵横坐标系上为中国现代作家的日记定位。中国传统型日记萌芽于唐代,而发展于宋;衰落于元,而盛于明清。西方现代日记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17世纪以后在英国等西方国家逐渐兴盛起来。西方日记区别于中国传统日记地方在于,它能最大程度的反映人的个性和真实的内心世界,显示出人的主体性和自由的精神。这也是现代日记的核心内涵。中国现代作家日记偏向于西方型的日记,它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且成果十分丰硕。第二章本体论主要以现代性为着眼点,分析现代日记作家的主体意识和现代日记的文体特征。现代作家日记的发生源于五四以来对“人”的重新发现。透过作家日记我们能看到现代知识分子真实的人格形象,也能感受到其自由、灵活、真实的语体风格。第三章价值论主要关注现代作家日记的社会史、思想史、文学史以及审美价值。作家日记与现代政治运动的进展、阶级斗争的起伏以及社会背景的转换联系紧密,它能提供很多正史缺乏的材料;思想史研究者关注的是思想者个人或者思想者群体在具体语境中的思想的产生和传播。作家日记因为是面向自我的写作,而越来越成为思想史研究的重要对象;作家日记与现代作家的作品之间往往存在互文关系。只有把作品放在它背后的互文网络中去理解,才能对其内涵作出合理的阐释。饱含情感态度的生活内容和优美精巧的话语体式是作家日记审美意义的主要来源。第二部分包括后四章,主要是鲁迅、胡适、吴宓、郁夫日记的个案研究。第四章通过《鲁迅日记》研究作家日记的本质,即作家主体精神的投射。《鲁迅日记》是一个极为简略但很系统完整的叙事文本。其中既没有对外在社会环境的记载,也没有个人真实感情的流露,这迥异于日记常态,也违背读者的阅读期待。其实鲁迅对日记文体有精准的把握,鲁迅日记作为“写给自己看的”文本,体现了他内心的真实,即对世界的虚无与绝望。而鲁迅的可贵之处在于依靠写日记的具体行动来反抗虚无,确证自己的主体存在。第五章通过《吴宓日记》研究作家日记的功能,即自我认知和心理治疗。《吴宓日记》如实记录了新旧社会转型和文化变革在一代知识分子身上,尤其是内心深处引发的巨大冲突和震荡。《吴宓日记》作为私人叙事的文本,履行着自我认知和自我治疗的功能。它是吴宓的心灵自救之舟。第六章通过《胡适留学日记》研究作家日记的社会属性。《胡适留学日记》是胡适生前唯一被刊布的,也是流传最广的,影响最大的日记。它先是在《新青年》上连载,后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胡适留学日记》虽然是私人文本,胡适却成功地使它走向公共领域,参与现代文化生产和舆论空间创造。并且通过它实现了自我形象塑造和的五四记忆的建构。第七章通过《郁达夫日记》研究作家日记的文学属性。郁达夫是现代日记文学的“始作俑者”。其对日记文学的偏好源于他对文学主观真实性的追求。郁氏日记的形象主体并不是现实的翻版,而是自我的幻象,是小说中“零余者”形象的补充和延续。郁氏日记文本兼容史料和审美双重性质,其审美特性不仅体现在语言形式上,还包蕴在对自身生存状态、生命意义的思考和感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