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土地荒漠化是全球性的重大环境问题,其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和经济贫困已成为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最大威胁,成为关系人类生存发展和影响全球稳定的重大问题。本文以榆阳区为例,以TM影像数据、实地调查和统计数据等为基础,通过遥感影像处理和定量分析,采用分区分类法、目视解译与监督分类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1986-2003年榆阳区土地利用/覆被与荒漠化状况及其动态变化,驱动机制和生态环境效应。本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应用卫星遥感数据TM453波段组合影像,采用分区分类、目视解译与监督分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荒漠化地区土地利用和荒漠化信息提取效果较好,可以提高分类精度,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2)榆阳区土地利用/覆被的总体特征是未利用土地面积很大,占到区域总面积的56%以上,耕地、林地次之,草地占地面积很少。从1986年到2003年,土地利用变化的总体情况为水浇地、有林地、灌木林、草地、居民工矿地和交通用地增加,其中增幅最大的是灌木林地,增加了58006.8hm2;旱地、疏林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减少,其中减幅最大的是未利用地,共减少了76967.6hm2。(3)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转变模式主要为:旱地转换为水浇地、林地和未利用土地,其中转为水浇地2813.72 hm2,转为林地13466.98 hm2。未利用地和旱地向林地和草地的转化,未利用地向有林地转化10133.73 hm2,灌木林转化25919.00 hm2,疏林地转化8346.84 hm2,草地转化27313.45 hm2。(4)1986年-2003年,经过大规模的生态环境建设,土地荒漠化的发展态势基本得到扼制,治理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荒漠化面积大幅度减少,荒漠化程度明显下降。荒漠化的变化趋势表现为:非荒漠化土地面积明显增加,重度荒漠化和极重度荒漠化土地面积明显减少;但也有轻度荒漠化土地向严重荒漠化和中度荒漠化逆转现象,中度荒漠化土地面积增加。其中,轻度荒漠化土地转为非荒漠化土地70961.90 hm2;重度、极重度荒漠化土地向轻度转化46642.30 hm2;中度荒漠化土地面积增加56523.0 hm2。(5)榆阳区生态环境好转和恶化的并存,但总体上生态环境质量呈现改善趋势,区域生态环境指数(EV)由1986年的0.1509提高到2003年的0.2512,提高了66.%。导致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驱动因子包括退耕还林还草、治沙种草与防护林建设(造林)等,其中治沙种草与造林对榆阳区生态环境改善的贡献率居首位,为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