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波巧
(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浙江杭州310009)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于急性脑血栓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急性脑血栓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按照神经内科护理给予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对比两组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恢复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研究组Barthel指数评分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脑血栓患者早期实施康复护理措施,可显著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肢体运动功能,有效降低致残的发生率。
【关键词】急性脑血栓;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7-0164-02
急性脑血栓是临床上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常见的类型,其发病急,且发病率和致残率均较高,可导致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对其日常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研究显示发病早期积极进行系统化、规范化以及有针对性的康复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和生存质量,而若在治疗期间大部分只注重急性期的治疗转归,很容易错过康复的最佳时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首次发病的急性脑血栓形成病例,其诊断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血栓形成诊断标准,均经CT或者MRI证实。其中男76例,女24例,年龄47~72岁,平均年龄56.5岁,其中左侧瘫痪57例,右侧瘫痪43例,排除患有颅内出血,血压≤200/120mmHg,患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例。将所有病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对其进行健康教育、饮食护理、口腔护理以及皮肤护理等。研究组在上此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给予其积极的心理护理,积极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交流,给予其积极的心理暗示。在急性期保持患者正确的身体姿势与体位变换,进行左、右侧卧以及平卧相结合。积极进行咽部训练以减少患者发生呛咳。根据患者恢复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训练时间和强度,循序渐进,遵循机体运动的发育顺序进行训练,按照翻身-坐起-站立-步行的顺序进行功能训练。
1.3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对神经功能进行评价,根据治疗前和治疗后的评分计算评分减少比例将疗效分为4个等级,显效:减少80%以上。有效:减少60%~80%。好转:减少20%~60%。无效:减少不足20%,或者无改善。总有效=显效+有效+好转。采用Barthel指数评分对其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基本自理:评分为60分以上;部分需要帮助:评分为40~60分;完成需要帮助:评分为40分以下。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恢复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研究组Barthel指数评分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临床研究显示使急性脑血栓患者早期积极主动地进行康复护理对其患肢功能的恢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病情稳定后最好在1~2d内进行康复性训练,这样不仅可防治合并症,而且可避免由于长期卧床造成的患肢功能减退。早期的康复训练可促进患者神经侧支循环以及突触联系的建立,利于对侧大脑半球的功能代偿以及功能重组,另外通过对肢体伸肌的主动活动以及抗阻性训练可有效降低屈肌的张力,减轻患者痉挛和肌腱挛缩的发生,可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避免产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从而改善患者肢体的运动功能。
通过对本组资料研究显示,采用早期康复护理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恢复程度明显好于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且其Barthel指数评分情况也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对急性脑血栓患者早期实施康复护理,对于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肢体运动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可有效降低致残的发生率,值得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范锦娣.急性脑血栓形成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24(6):106-108.
[2]钟志强,王坤,孙伟.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急性脑血栓脑梗疗效的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11,19(6):73-74.
[3]曾小群.急性脑血栓早期康复护理的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11,12(4c):150-152.
[4]赵伟,杨敏,郭春妮,等.急性脑血栓形成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3):276-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