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主疏泄调节人体功能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肝主疏泄调节人体功能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论文题目: 肝主疏泄调节人体功能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中医基础理论

作者: 马月香

导师: 张珍玉

关键词: 肝气,疏泄,调节,基因表达

文献来源: 山东中医药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首先在整理历代文献的基础上,明确了“疏泄”是肝气的运动特点。并以《黄帝内经》为理论根源,以古代文献为线索,以临床事实为依据,对目前肝主疏泄理论体系进行了更新。认为肝主疏泄理论与人体大多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疾病的防治等皆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而提出了“肝主疏泄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这一新假说,对肝主调节的源流、发展和现状进行了探讨,找出了肝主调节的物质基础、外部条件、病因病机学基础、临床治疗学基础、药物学基础、经络学基础以及现代医学基础等;且对其对人体大多脏腑组织等功能活动的调节作用做了探讨,完成了肝主疏泄理论的阶段性发展过程,这对于进一步充实和发展肝藏象理论以及指导临床对大多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皆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以肝失疏泄所导致的始发证候肝气逆证、肝气郁证为切入点,特别对肝失疏泄产生肝气逆证时的主要改变指标(5—HT、E2、P)的受体基因表达在中枢不同脑区mRNA水平上的变化做了探讨。从而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肝主疏泄理论的微观机制,将肝主疏泄理论深入到了基因水平,为中医藏象学说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论文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一、疏泄是肝气的运动特点

(一) 肝气的概念与范畴

1、肝气的概念

2、肝气与人体之气、肝精、肝血及肝阴、肝阳的关系

(二) 疏泄的含义为“散”、“动”

(三) 肝气的运动特点为“散”、“动”

(四) 防止肝气“散”、“动”太过的机制

1、肝主藏血

2、肾主闭藏

3、肺主肃降

(五) 肝气的运动具有“功能阈”

1、历代医家对“罢极之本”的认识及其评析

2、对“罢极之本”的再认识

3、肝气运动具有“功能阈”的机理

二、肝主疏泄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一) 肝主调节的理论根源

1、后世医家对“肝者,将军之官”的认识及其评析

2、对“肝者,将军之官”的再认识

(二) 肝主调节的源流

(三) 肝与自然界的通应关系是决定肝主调节的外部条件

(四) 肝主藏血是肝主调节的物质基础

1、肝主贮藏血液是肝主疏泄的物质基础

2、肝调节血量是肝能协调各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五) 肝主调节的经络学基础

1、肝经、肝之经别、肝之经筋等与脏腑组织的关系

2、其他经络与肝的关系

(六) 肝主调节的病因病机学基础

(七) 肝主调节的临床治疗学基础

(八) 肝主调节的药物学基础

(九) 肝主调节的现代医学基础

1、现代医学对肝脏功能的认识

2、中医肝藏象与现代医学其他系统、器官的关系

三、肝主疏泄对人体脏腑器官生理活动的具体调节作用

(一) 肝主疏泄对整个人体生命过程的调节

(二) 肝主疏泄对精神情志活动的调节

(三) 肝主疏泄对五脏生理功能的调节

1、肝主疏泄对心脏生理功能的调节

2、肝主疏泄对肺脏生理功能的调节

3、肝主疏泄对脾脏生理功能的调节

4、肝主疏泄对肾脏生理功能的调节

(四) 肝主疏泄对六腑生理功能的调节

1、肝主疏泄对胆生理功能的调节

2、肝主疏泄对胃生理功能的调节

3、肝主疏泄对大肠生理功能的调节

4、肝主疏泄对小肠生理功能的调节

5、肝主疏泄对三焦生理功能的调节

6、肝主疏泄对膀胱生理功能的调节

(七) 肝主疏泄对奇恒之府生理功能的调节

1、肝主疏泄对脑生理功能的调节

2、肝主疏泄对女子胞生理功能的调节

(八) 肝主疏泄对形体官窍生理功能的调节

(九) 肝主疏泄对精气血津液的调节

1、肝主疏泄对精的调节

2、肝主疏泄对气的调节

3、肝主疏泄对血的调节

4、肝主疏泄对津液的调节

(十) 肝主疏泄对经络生理功能的调节

四、确立肝主疏泄对人体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的意义

1、在预防学上的意义

2、在治疗学上的意义

3、在康复学上的意义

五、肝失疏泄的表现

(一) 肝失疏泄产生肝气郁证和肝气逆证的源流

(二) 肝的生理特性是产生肝气郁证和肝气逆证的理论基础

1、肝主升发

2、肝为刚脏

3、肝喜条达而恶抑郁

(三) 肝气郁、肝气逆两证的病因病机、诊断标准及治则方药

1、肝气郁证

2、肝气逆证

(四) 肝气郁证、肝气逆证两证的类证鉴别

1、肝气虚证

2、肝火上炎证

3、肝阳上亢证

4、肝阳化风证

(五) 规范肝气郁、肝气逆两证的意义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一、实验目的

(一) PMS是当今国际医学界极为关注的前沿课题之一

(二) 中医学认为PMS的发病机理与肝有密切关系,且以肝失疏泄为主

(三) 现代医学对PMS的发病机理尚不十分清楚

(四) 以PMS肝气逆证为切入点,进一步探讨PMS的发病机理,可深化创新肝主疏泄理论

二、实验名称

三、实验材料

(一) 实验动物

(二) 实验仪器、试剂

四、实验方法

(一) 动物造模方法

(二) 标本的制备

(三) 引物的设计

(四) 检测方法及步骤

1、RNA提取

2、RT

3、PCR

4、PCR产物电泳

5、检测方法

五、实验结果

(一) 统计方法

(二) 统计结果

六、讨论

(一) 对神经递质5—HT1A受体基因表达的分析

(二) 对雌性激素受体基因表达的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发布时间: 2005-07-14

参考文献

  • [1].运用肝主疏泄理论防治应激性抑郁症的基础研究[D]. 吴丽丽.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
  • [2].束缚应激大鼠中枢AMPA受体及相关蛋白变化与肝主疏泄的关系[D]. 岳广欣.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
  • [3].基于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大鼠模型的“肝主疏泄”生物学基础研究[D]. 李君玲.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
  • [4].《临证指南医案》中“肝藏血主疏泄”的脏象理论研究[D]. 张清怡.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
  • [5].调肝治法影响慢性应激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分化机制的研究[D]. 胡海燕.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
  • [6].“肝主疏泄”理论探讨、数据挖掘与红外热成像研究[D]. 王乐鹏.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
  • [7].从心理应激探讨“肝主疏泄”的中枢神经生物学机制[D]. 李艳.广州中医药大学2002
  • [8].从大学生健康状况“四时八节”动态变化规律探讨“肝主疏泄”生理调节功能的研究[D]. 唐利龙.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
  • [9].抑郁症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D]. 王红艳.山东中医药大学2013
  • [10].基于概念隐喻的中医藏象学说研究[D]. 谷浩荣.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

相关论文

  • [1].《临证指南医案》中“肝藏血主疏泄”的脏象理论研究[D]. 张清怡.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
  • [2].中医学天人相应论的研究[D]. 郭蕾.山东中医药大学2001
  • [3].从心理应激探讨“肝主疏泄”的中枢神经生物学机制[D]. 李艳.广州中医药大学2002
  • [4].从细胞到人体的阴阳五藏之演化及肝藏生理病理的研究[D]. 田进文.山东中医药大学2003
  • [5].阴阳五行原理与藏象经络实质初探[D]. 刘宝义.山东中医药大学2004
  • [6].运用肝主疏泄理论防治应激性抑郁症的基础研究[D]. 吴丽丽.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
  • [7].肾主水理论及相关临床和实验研究[D]. 肖振卫.山东中医药大学2006
  • [8].近代以前中医肝气理论文献研究[D]. 马燕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

标签:;  ;  ;  ;  

肝主疏泄调节人体功能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