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d-f配聚物的合成,结构及近红外发光性能的对比研究

系列d-f配聚物的合成,结构及近红外发光性能的对比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采用水热,恒温磁力搅拌,振荡以及微波辐射等合成方法,以镧系离子和具有d10价电子构型的Cd2+和Zn2+为中心金属,选择具有羧酸基官能团的有机共轭体系为主要配体,合成了未见报道的27种化合物。培养出了单晶体,通过X-光单晶衍射确定了它们的晶体结构。包括6种Cd-Ln配合物,Ln=Sm,Dy,Yb,Pr,Nd(2种);9种Zn-Ln配合物,Ln=Nd,Pr,Sm,Eu,Tb,Ho(2种),Dy(2种);6种Ln-Ln配合物,Ln=Er,Yb(2种),Ho(3种);6种d10金属配合物,Zn(2种),Cd(4种)。对全部化合物进行了IR光谱,UV-Vis-NIR吸收光谱以及可见和近红外激发和发射光谱测试,并进行了较详尽的对比分析和指认。重点研究了化合物的发光性能,得到以下结果:(1)4d-4f(Cd-Ln)配合物:Cd-Ln配合物合成很难。本文合成了6种Cd-Ln配合物,它们均具有良好的发光性能。特别是在近红外区的发光具有特殊性;得到了一些与理论值及文献报道相比较有明显差异的发射光谱,即Ln3+的特征f-f发射带产生了明显的位移、加宽或劈裂。这是由于在4d-4f配合物中,Cd…Ln距离较近(3.6706~3.950(?)),不但促进了d→f能量有效传递,保证了d-块对f-块发光的敏化。而且由于Cd2+的4d轨道和Ln3+的4f轨道相互作用,使体系内部的能级发生调节,最终使发射谱带产生明显的位移、加宽或劈裂。这一点,正可以被利用来设计组装新型d-f配合物,让4d和4f轨道相互作用,从而使体系内部能级受到调谐,借此可能得到具有特殊发光波长的发光配合物或材料。(2)3d-4f(Zn-Ln)配合物具有无限结构的Zn-Ln配合物的报道并不多,并且已报道的这类化合物多以席夫碱为配体。本文采用2,5-吡啶二羧酸和均四苯甲酸为主要配体,合成了6种具有1D链状结构的Zn-Ln配聚物和1种具有2D无限结构的Zn-Dy配聚物。它们均具有较良好的发光性能,并且d-块(Zn-L部分)对Ln3+的发光也起到一定的敏化作用。(3)对化合物的发光性能进行了详尽的对比、分析,并进行了全面的指认。特别是对一些与理论值和文献报道值有差异的发光谱带,是我们首次采用将化合物的电子吸收光谱与发射光谱相关联的理论方法进行对比和解析,同时又将化合物结构与光谱相关联,来解释所产生的发射谱带的位移、加宽和劈裂现象。得到了圆满的答案。(4)首次合成了可以在近红外发光的Sm-Cd和Sm-Zn杂核配合物,并对其进行了较详尽的分析。以上工作,特别是关于d-f配合物的研制及发光性能的研究,可为获得发光效率高、发光波长可比较自由调谐的新型发光材料,尤其是近红外发光材料,提供重要的启发和新方法。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含稀土离子配合物在近红外发光方面优势
  • 1.1.1 在光纤通讯上的应用
  • 1.1.2 在荧光免疫分析技术中的应用
  • 1.1.3 在稀土分析中的应用
  • 1.2 f-f发光效率的致命弱点及其敏化研究
  • 1.2.1 有机共轭体系的引入
  • 1.2.2 d-块敏化f-块发光的研究
  • 1.3 d-f配合物及其发光性能研究现状
  • 1.3.1 3d-4f杂金属配合物
  • 1.3.2 4d-4f发光配合物
  • 1.3.3 5d-4f发光配合物
  • 1.4 选题目的,依据和意义
  • 第2章 表征方法
  • 2.1 所用试剂
  • 2.2 光谱测试仪器
  • 2.2.1 红外光谱(IR)
  • 2.2.2 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UV-Vis-NIR)
  • 2.2.3 可见区的荧光光谱(FP)
  • 2.2.4 近红外发光光谱(NIR)
  • 2.3 晶体结构的测定
  • 第3章 化合物的合成
  • 3.1 d-f配合物的合成
  • 3.1.1 Cd-Ln(4d-4f)配合物(1)-(6)的合成
  • 3.1.2 Zn-Ln(3d-4f)配合物(7)-(15)的合成
  • 3.2 Ln-Ln配合物(16)-(21)的合成
  • 2(p-CH3-C6H4COO)10(phen)2](16)的合成'>3.2.1 化合物[Er2(p-CH3-C6H4COO)10(phen)2](16)的合成
  • 2(p-CH3-C6H4COO)10(phen)2](17)的合成'>3.2.2 化合物[Ho2(p-CH3-C6H4COO)10(phen)2](17)的合成
  • 2(OOC-CH2-CH2-COO)3(H2O)8]·6H2O}n(18)的合成'>3.2.3 化合物{[Ho2(OOC-CH2-CH2-COO)3(H2O)8]·6H2O}n(18)的合成
  • 2(OOC-CH2-CH2-COO)3(H2O)4]·6H2O)n(19)的合成'>3.2.4 化合物{[Yb2(OOC-CH2-CH2-COO)3(H2O)4]·6H2O)n(19)的合成
  • 3-C6H4COO)2(CH3COO)(H2O)]n(20)的合成'>3.2.5 化合物[Ho(p-CH3-C6H4COO)2(CH3COO)(H2O)]n(20)的合成
  • 3-C6H4COO)2(CH3COO)(H2O)]n(21)的合成'>3.2.6 化合物[Yb(p-CH3-C6H4COO)2(CH3COO)(H2O)]n(21)的合成
  • 10(Zn,Cd)配位聚合物(22)-(27)的合成'>3.3 d10(Zn,Cd)配位聚合物(22)-(27)的合成
  • 2(H2O)2]n(22)的合成'>3.3.1 化合物[Cd(NA)2(H2O)2]n(22)的合成
  • 3)]·(H2O)1/2)n(23)的合成'>3.3.2 化合物{[Cd(phen)(NA)(NO3)]·(H2O)1/2)n(23)的合成
  • 3)]·(H2O)1/2)n(24)的合成'>3.3.3 化合物{[Cd(phen)(NA)(NO3)]·(H2O)1/2)n(24)的合成
  • 5H3N(COO)2)](H2O)2)n(25)的合成'>3.3.4 化合物{[Cd[3,5-C5H3N(COO)2)](H2O)2)n(25)的合成
  • 5H3N(COO)2](H2O)2·H2O)n(26)的合成'>3.3.5 化合物{Zn[2,5-C5H3N(COO)2](H2O)2·H2O)n(26)的合成
  • 5H3N(COO)2](H2O)4)}·2H2O(27)的合成'>3.3.6 化合物{Zn[2,5-C5H3N(COO)2](H2O)4)}·2H2O(27)的合成
  • 3.4 小结
  • 3.4.1 关于合成方法的讨论
  • 3.4.2 溶液pH对反应的影响
  • 3.4.3 混合溶液中阴离子对反应的影响
  • 3.4.4 晶体的培养
  • 第4章 化合物晶体结构测定及描述和讨论
  • 4.1 Cd-Ln(4d-4f)配合物(1)-(6)的晶体结构测定及描述和讨论
  • 4.1.1 配合物(1)-(6)的晶体结构测定
  • 4.1.2 配合物(1)-(6)的晶体结构描述和讨论
  • 4.2 Zn-Ln(3d-4f)配合物(7)-(15)的晶体结构测定及描述和讨论
  • 4.2.1 配合物(7)-(15)的晶体结构测定
  • 4.2.2 配合物(7)-(15)的晶体结构描述和讨论
  • 4.3 Ln(4f-4f)配合物(16)-(21)的晶体结构测定及描述和讨论
  • 4.3.1 化合物(16)-(21)晶体结构的测定
  • 4.3.2 化合物(16)-(21)晶体结构描述和讨论
  • 10(Zn,Cd)配位聚合物(22)-(27)的晶体结构测定及描述和讨论'>4.4 d10(Zn,Cd)配位聚合物(22)-(27)的晶体结构测定及描述和讨论
  • 4.4.1 化合物(22)-(27)晶体结构的测定
  • 4.4.2 化合物(22)-(27)的晶体结构描述和讨论
  • 4.5 小结
  • 第5章 配合物的发光性能对比研究
  • 5.1 Ln(Ⅲ)系离子的电子吸收跃迁和发射跃迁理论值及指认
  • 5.2 4d-4f(Cd-Ln)配合物的发光性能对比研究
  • 5.2.1 化合物(1)-(6)的UV-Vis-NIR光谱分析指认
  • 5.2.2 Cd-Ln配合物(1)-(6)在近红外发光性能的对比研究
  • 5.2.3 Cd-Ln配合物(1)-(6)在可见区的发光性能研究
  • 5.2.4 小结
  • 5.3 3d-4f(Zn-Ln)配合物的发光性能对比研究
  • 5.3.1 配合物(7)-(15)的UV-Vis-NIR吸收光谱分析指认
  • 5.3.2 3d-4f(zn-Ln)配合物(7)-(15)的近红外发光性能对比研究
  • 5.3.3 3d-4f(Zn-Ln)配合物(7)-(15)在可见区的发光性能对比研究
  • 5.3.4 Zn-Ln配合物(7)-(12)发光性能对比
  • 5.4 Ln(4f-4f)配合物的发光性能对比研究
  • 5.4.1 配合物(16)-(21)及相应配体的UV-Vis-NIR光谱分析指认
  • 5.4.2 配合物(16)-(21)在近红外区发光性能对比研究
  • 10(Zn2+,Cd2+)配合物的光物理研究'>5.5 d10(Zn2+,Cd2+)配合物的光物理研究
  • 5.5.1 化合物(22)-(25)的可见发光性能对比研究
  • 5.5.2 化合物(26)和(27)的可见发光性能对比研究
  • 5.6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1.1 关于合成
  • 6.1.2 结构解析
  • 6.1.3 发光性能研究
  • 6.2 本论文的创新点摘要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附录
  • 化合物(1)-(21)的UV-Vis-NIR吸收光谱
  • 相关论文文献

    • [1].近红外二区活体成像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 化学学报 2020(05)
    • [2].甘氨酸-氟硼荧近红外荧光分子探针的合成及性能测试[J]. 化学工业与工程 2017(02)
    • [3].金纳米笼在近红外光激发下诱导产生活性氧的研究[J]. 中国药学杂志 2017(16)
    • [4].盐酸环丙沙星片近红外快检方法研究[J]. 健康之路 2015(11)
    • [5].近红外发光的稀土分子探针在生物成像中的设计及应用[J]. 中国科学:化学 2020(11)
    • [6].车载近红外快筛系统在药品快速检测中的应用[J]. 中国药业 2013(06)
    • [7].杂质对近红外法检测大麦蛋白影响的研究实践[J]. 中外酒业·啤酒科技 2019(05)
    • [8].应用近红外可见光谱快速测量柴油十六烷值[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7(06)
    • [9].可见-近红外高光谱成像结合化学计量学分辨人面部信息[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7(08)
    • [10].便携式番茄多品质参数可见/近红外检测装置研发[J]. 农业工程学报 2017(19)
    • [11].Bi_2O_3-B_2O_3-BaO玻璃的制备及其近红外发光性能的研究[J]. 物理学报 2013(03)
    • [12].乳粉中蛋白质和脂肪近红外测定模型研究[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7(02)
    • [13].近红外与高光谱成像技术在茶叶质量安全控制中的应用[J]. 现代农业科技 2017(12)
    • [14].稀土卟啉近红外发光配合物在生命科学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激光生物学报 2016(03)
    • [15].近红外量子剪裁研究进展[J]. 中国科学:化学 2013(11)
    • [16].近红外发光稀土配合物及杂化材料研究进展[J]. 中国稀土学报 2012(02)
    • [17].近红外有机发光材料研究取得进展为设计近红外有机电致发光材料提供了新思路[J]. 光学仪器 2009(02)
    • [18].近三年国内近红外检测应用研究进展[J]. 云南化工 2018(06)
    • [19].基于近红外高光谱技术检测新疆羊肉品质[J]. 科技资讯 2016(34)
    • [20].近红外有机发光材料研究取得进展[J]. 红外 2009(04)
    • [21].基于近红外自相关谱检测奶粉中的三聚氰胺[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7(10)
    • [22].废旧聚酯/棉混纺织物的在线近红外定量分析与自动分选[J]. 分析测试学报 2020(11)
    • [23].基于支持向量机的近红外人脸与虹膜融合算法[J]. 光子学报 2010(S1)
    • [24].近红外化学成像的原理、仪器及应用[J]. 分析仪器 2008(04)
    • [25].深圳先进院脑肿瘤近红外二区聚集诱导发光探针研究获进展[J]. 高科技与产业化 2018(09)
    • [26].乳粉中蛋白质和脂肪的近红外定量模型优化研究[J]. 食品科技 2016(11)
    • [27].德国利用可见近红外高光谱成像技术对牛肉的新鲜度进行判别[J]. 肉类研究 2017(06)
    • [28].注射用阿莫西林钠/舒巴坦钠近红外快速定量分析模型的建立[J]. 中国药师 2017(08)
    • [29].中科大构筑新型近红外柔性太阳能电池[J].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2016(07)
    • [30].车载近红外模型验证工作的探讨[J]. 中国药事 2008(09)

    标签:;  ;  ;  ;  ;  

    系列d-f配聚物的合成,结构及近红外发光性能的对比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