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辨磁共振成像论文-黄海连,陈建初,刘红艳,李炳权,卢俊英

高分辨磁共振成像论文-黄海连,陈建初,刘红艳,李炳权,卢俊英

导读:本文包含了高分辨磁共振成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分辨磁共振成像,直肠癌,T分期

高分辨磁共振成像论文文献综述

黄海连,陈建初,刘红艳,李炳权,卢俊英[1](2019)在《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在直肠癌术前T分期应用价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在直肠癌术前T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检索收集清远市人民医院影像信息系统中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90例经手术病理结果证实的原发性直肠癌患者,术前均行高分辨磁共振检查,分析术前磁共振T分期与病理T分期的一致性,计算高分辨磁共振对直肠癌T分期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性。结果:90例直肠癌术后病理诊断T1期3例,T2期22例,T3期47例,T4期18例,磁共振术前分期的灵敏度分别为1/3,77.3%,89.4%,83.3%,特异度分别100%,92.6%,81.4%,97.2%,总体诊断准确性为83.3%。高分辨磁共振直肠癌术前T分期与病理分期一致性好(Kappa值为0.728)。结论: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可较准确地进行直肠癌术前T分期,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现代医用影像学》期刊2019年11期)

戴志京,肖建云,肖志锋[2](2019)在《3.0T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部成分检出及斑块稳定性判定的价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分析3.0T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板块内部成分检出及斑块稳定性判断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50例,对入选的50例患者进行MRI检查,主要检查项目包括叁维时间飞跃法(3D-TOF)成像、双翻转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质子密度(PD)加权成像及增强颈部血管成像,研究、分析斑块内成分及其分型。结果 50例患者经过MRI检查共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87个,其中包括Ⅰ~Ⅱ型12个;Ⅲ型25个;Ⅳ~Ⅴ型18个;Ⅵ型28个;Ⅷ型4个;每种类型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患者颈动脉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0例患者共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87个;其中稳定性斑块共43个,钙化率为51.2%;不稳定性斑块共44个,钙化率为47.7%;两种斑块的钙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3,P>0.05);稳定性斑块中出现脂质核心、出血以及纤维帽破裂的分别有8个、7个以及5个,且未见血栓形成;不稳定性斑块中出现出现脂质核心、出血以及纤维帽破裂的分别有26个、14个以及12个,出现血栓形成的有5个;不稳定性斑块出现脂质核心、出血、血栓形成以及纤维帽破裂的个数显着高于稳定性斑块(χ~2=6.231、5.159、3.892、5.161,P<0.05)。结论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病情诊断过程中,应用3.0T高分辨率MRI能够有效区分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内部成分,并且能够准确鉴别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外医疗》期刊2019年27期)

刘迎春[3](2019)在《3.0T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在颈动脉斑块检查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3.0T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在颈动脉斑块的应用优势,分析斑块影像表现,旨在突破以往单纯根据管腔狭窄判断手术指针,分辨易损斑块或者稳定斑块,提高诊断率及治疗率。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临床手术证实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53例,采用3.0T高分辨磁共振成像仪及头颈联合16通道线圈进行动脉斑块扫描成像,行黑血技术(T1W、T2W、质子压脂)和亮血技术扫描(3D-TOF)以及增强扫描,结合MIP进行分析。分析动脉粥样斑块的位置、成分、表面状态以及负荷,综合评估斑块稳定性及易损性。结果 53例均有管腔狭窄;斑块位于颈总动脉起始段20例、颈内动脉颅底段18例、颈内动脉颅内段15例;有脂质核41例,出血12例,薄纤维帽27例,厚纤维帽24例,溃疡表现4例。结论 3.0T高分辨磁共振斑块成像无创无辐射等优势,对斑块发生部位、形态、成分显示较好,对识别高危斑块、区别易损或稳定斑块能够提供一定的影像学依据,有利于临床颈动脉斑块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福音。(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暨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资料汇编》期刊2019-08-22)

陈红兵,曾进胜[4](2019)在《颅内动脉夹层管壁高分辨磁共振成像随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运用管壁高分辨磁共振成像(vessel wall 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VW-HR MRI)调查颅内动脉夹层(intracranial arterial dissection,IAD)的管壁转归情况。方法:纳入11例致缺血性卒中IAD患者,所有IAD均由VW-HR MRI确诊,并至少进行过1次VW-HR MRI随访。结果:平均年龄36±13岁,男性8例;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2-12(中位数:4)。所有患者予以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均获得了良好的短期神经功能预后(第叁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随访期间无1例患者卒中复发(随访时间:5-26个月,中位数:10个月)。就IAD的管腔状态而言,初次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示:严重狭窄7例、闭塞3例和未见异常1例;随访MRA示:6例严重狭窄显着改善,其它IAD的管腔状态无变化。9例患者进行了1次VW-HR MRI随访(发病后第3个月:4例,发病后第4个月:3例,发病后第5个月:1例,发病后第6个月:1例),2例患者行2次VW-HR MRI随访(初次VW-HR MRI随访均是发病后第4个月,第二次VW-HR MRI随访分别是发病后第14个月和第24个月)。VW-HR MRI随访结果如下:1)6例MRA上管腔严重狭窄IAD患者的壁内血肿完全或大部吸收,且增大的局部血管轮廓恢复正常(4例患者残留管壁轻度增厚并强化,2例患者管壁恢复正常);2)2例MRA上管腔闭塞IAD患者的壁内血肿信号消失,增大的局部血管轮廓恢复正常,但闭塞管腔未再通;3)3例初次VW-HR MRI显示内膜征的IAD患者,2例随访VW-HR MRI显示内膜征消失,1例随访VW-HR MRI显示内膜征无变化。结论:此研究首次运用VW-HR MRI随访IAD。初步经验显示,对IAD的随访而言,VW-HR MRI是MRA的重要补充,可追踪显示IAD所致管壁异常的转归结局。将来有必要进行大宗病例研究以阐释IAD患者VW-HR MRI随访的临床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介入神经病学大会2019-第15届国际脑血管病高峰论坛论文汇编》期刊2019-06-14)

陈佳丹[5](2019)在《上转换、时间分辨、磁共振成像多模态荧光探针的制备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与单一的成像技术相比较,多模态成像技术结合了多种成像技术的优点,可以更精确的获得病变组织信息,而上转换纳米粒子特殊的光学性质,常被用作多模态成像的基础发光物质,应用于生物医学等领域。本论文以设计上转换发光、时间分辨荧光、普通荧光及磁共振成像的多模态纳米荧光探针为出发点,利用Gd~(3+)为顺磁性的T_1造影剂这一特点,以NaGdF_4为基质,油酸作为表面活性剂,制备出疏水性的上转换纳米粒子。为使纳米粒子具有生物相容性,利用反向微乳液法,加入铕离子配合物前驱体,合成表面带有氨基的核壳结构纳米粒子,然后在其表面键合叶酸分子,制备出上转换,时间分辨,普通荧光及磁共振成像多模态纳米荧光探针。主要内容如下:(1)UCNPs@SiO_2-FA多模态纳米荧光探针的制备及应用。在上转换纳米粒子中掺杂Mn~(2+)能够有效的提高上转换发光效率。因此在本文的第一部分,采用水热法制备Mn~(2+)掺杂的NaGdF_4:Nd~(3+)/Yb~(3+)/Er~(3+)上转换纳米粒子,通过XRD、TEM、EDS及FT-IR等对纳米粒子进行结构、形貌及光学性质等表征,表明了Mn~(2+)成功掺杂在NaGdF_4:Nd~(3+)/Yb~(3+)/Er~(3+)纳米粒子中,且对纳米粒子的形貌没有显着影响。同时对各离子的掺杂量进行优化,总结出纳米粒子发光性能的最佳掺杂配比。然后利用反向微乳液法以APS-BHHBCB-Eu~(3+),TEOS和APS为主要原料,制备出核壳结构上转换纳米粒子(UCNPs@SiO_2),并进行了形貌及荧光性质的表征,表明二氧化硅成功包覆在裸核粒子的表面,粒径小,分散均匀,并且UCNPs@SiO_2纳米粒子的发光性能良好。最后将UCNPs@SiO_2纳米粒子与叶酸键合,我们制备出UCNPs@SiO_2-FA多模态纳米荧光探针,实验结果证明,该荧光探针在宽的pH范围内发光稳定,探针浓度与发光强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并且该探针在HeLa细胞中具有良好的成像效果。(2)TUM-NPs-FA多模态纳米荧光探针的制备条件的优化及生物应用。采用反向微乳液法,对前期已经制备的NaGdF_4:Nd~(3+)/Yb~(3+)/Ho~(3+)纳米粒子进行核壳优化,核壳结构TUM-NPs粒径小,约为50 nm,然后连接叶酸后,制备出TUM-NPs-FA多模态纳米荧光探针,该探针的荧光性质稳定,完成了在HeLa细胞中的成像测定。(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陈锐[6](2019)在《缺血型烟雾病与出血型烟雾病高分辨磁共振成像特征的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缺血型烟雾病和出血型烟雾病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特征的差异,并分析其与脑卒中的临床相关性。方法:连续入选我院神经介入科及神经外科自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诊断为烟雾病的患者78例。所有患者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及双侧大脑中动脉高分辨磁共振(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检查。根据DSA图像对患者进行分期,观察患者双侧大脑中动脉近端的高分辨磁共振表现,包括管壁增厚方式(偏心性或向心性),以及增强后延迟期管壁强化程度,并将强化程度其分为3级:0级(无强化),1级(轻度强化)和2级(明显强化)。结果:本研究纳入的78例烟雾病患者中,缺血型烟雾病患者50例(64.10%),梗塞灶以额叶及顶叶分布为主;出血型烟雾病患者28例(占35.90%),出血灶以脑叶和纹状体出血为主。烟雾病患者双侧大脑中动脉血管壁的高分辨磁共振特点多表现为管壁向心性增厚(78.85%)且细小血管腔较多,缺血型烟雾病增强后延迟期管壁有强化(1级强化和2级强化)较多见(71.00%),而出血型烟雾病增强后延迟期管壁无强化较多见(7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467,P<0.001)。此外,在50例缺血型烟雾病患者中发现24侧急性脑梗死半球,其中增强后延迟期管壁2级强化16侧(66.67%),1级强化7侧(29.17%),0级强化1侧(4.16%)。统计学分析提示高分辨磁共振双侧大脑中动脉增强后延迟期2级强化与烟雾病急性脑梗塞明显相关(优势比=56.0;95%置信区间:6.6-475.5;P<0.001)。结论:烟雾病的高分辨磁共振多表现为管壁信号成均质性、管腔呈向心性狭窄、周围多伴有细小的侧枝血管腔。缺血型烟雾病和出血型烟雾病的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特征不同:缺血型烟雾病增强后延迟期管壁多表现为有强化,而出血型烟雾病增强后延迟期管壁多表现为无强化。其中缺血型烟雾病患者的2级强化与其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明显相关。(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5-01)

闫洁琼[7](2019)在《高分辨T_2加权磁共振成像对直肠癌壁外血管侵犯诊断效能的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Meta分析的系统分析方法确定高分辨T_2加权磁共振成像(HRT_2WI)在直肠癌(RC)壁外血管侵犯(EMVI)中的诊断效能,探索其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材料及方法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及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内搜索有关高分辨T_2加权磁共振成像、直肠癌、壁外血管侵犯相关方面的文章,检索时间为2008年1月-2018年10月。再根据已制定的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出相应文献后,根据诊断准确性试验质量评价工具QUADAS-2(Quality Assessment of Diagnostic Accuracy Studies-2)~([1])相应条目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随后提取文献中数据,要求能够计算四格表数据,构建包含真阳性值(TP)、假阳性值(FP)、假阴性值(FN)、真阴性值(TN)的2×2列联表格。应用Stata15.1及RevMan5.3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及相关图表制作,异质性检验用卡方检验,根据诊断性实验的Meta分析采用双变量模型,并对所有研究的诊断性能进行定量合并,包括合并灵敏度(SEN)、特异度(SPE)、阴阳性似然比(NLR,PLR)、诊断比值比(DOR),并绘制拟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最后用漏斗图来表示发表偏倚。结果经过筛选共7篇研究符合纳入标准,中文3篇,英文4篇,其中748例病例中有215例出现壁外血管侵犯,阳性率为0.29。应用RevMan5.3软件进行文献的质量评价,结果显示纳入7篇文章质量较高。用卡方检验对文献进行异质性检验,异质性大小用I~2表示,异质性检验结果得出Q=2.148,df=2.00,p=0.171,I~2=7,95%CI为(0-100),表明该研究无明显异质性。所有研究的诊断效能合并结果显示:灵敏度为0.69(95%CI0.61-0.76),特异度为0.90(95%CI0.84-0.94),阳性似然比为6.90(95%CI4.0-11.7),阴性似然比为0.35(95%CI0.27-0.45),诊断比值比为20(95%CI10-39),SROC曲线下面积AUC=0.80(95%CI077-0.84)。结论高分辨T_2加权磁共振成像对直肠癌壁外血管侵犯具有较高特异度及中等灵敏度,可较准确诊断出直肠癌壁外血管侵犯,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并推广。(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5-01)

肖慧[8](2019)在《颅内血管壁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技术和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颅内血管成像技术主要包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CT血管成像(computeriz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这些技术都是基于管腔的成像方法,主要通过血管狭窄情况评估脑血管病的严重程度~([1])。但是,对于部分脑血管病变,由于血管重构现象的存在,可以有管壁病变但不伴管腔狭窄的情况。基于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本文来源于《功能与分子医学影像学(电子版)》期刊2019年02期)

王玉娟,陈勇,吕茜婷,何玉鹏,高知玲[9](2019)在《3.0T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在直肠癌T分期及分化程度差异分析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在直肠癌肿瘤T分期及分化程度差异分析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直肠癌病人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将磁共振单纯T2加权像(T2WI)与T2WI结合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两种成像方式确诊直肠癌T分期的正确率进行比较,分析直肠癌DWI的指数化表观扩散系数(exponential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cient,eADC)、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cient,ADC)与T分期的关联性;分析eADC值、ADC值与直肠癌有无远处转移及其分化程度是否相关。结果单独T2WI与T2WI结合DWI两种成像方式确诊直肠癌T分期正确率分别为77.1%、85.4%,两种方法的结果具用关联性(χ~2=22.693,P<0.01,C=0.956),两种方法检出正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5)。直肠癌在DWI图像上(b=1000s·mm~(-2)),均表现为高信号,病理T1、T2、T3和T4分期直肠癌平均ADC值依次减低,eADC值依次升高(P<0.05)。不同分化程度的直肠癌患者的ADC值、e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1000s·mm~(-2)),(χ~2=8.256,P=0.016;F=4.915,P=0.012)。无转移组和有转移组直肠癌患者病灶ADC值和e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DWI可在某种程度上提高常规T2WI序列对于直肠癌T分期的确诊;ADC值及eADC值与肿瘤的T分期及分化程度有关。(本文来源于《宁夏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王嫣,白岩,王志学,马潇越,魏巍[10](2019)在《叁维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在评估大脑中动脉斑块特征与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关系中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3D快速自旋回波序列探索大脑中动脉斑块特征与缺血性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对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间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5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在3.0 T磁共振上行常规MRI扫描、增强前3D快速自旋回波序列(3D turbo spin echo sequence,3D-SPACE)和增强后3D-SPACE扫描。根据扩散加权成像上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是否存在高信号将患者分为缺血性脑卒中组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对增强前、后的血管狭窄率、偏心指数、重构指数和强化程度分别进行定量测量,分析斑块成像特征与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关系。结果获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36例。缺血性脑卒中组的血管偏心指数、重构指数及强化程度均显着高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偏心指数:0.701±0.099与0.559±0.208(P=0.001);重构指数:0.922±0.194与0.761±0.182(P=0.003);强化程度:131±44与94±38(P=0.002)]。血管狭窄率在缺血性脑卒中组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3D快速自旋回波序列检测出的大脑中动脉斑块特征可有效预测脑卒中的发生。(本文来源于《磁共振成像》期刊2019年03期)

高分辨磁共振成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分析3.0T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板块内部成分检出及斑块稳定性判断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50例,对入选的50例患者进行MRI检查,主要检查项目包括叁维时间飞跃法(3D-TOF)成像、双翻转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质子密度(PD)加权成像及增强颈部血管成像,研究、分析斑块内成分及其分型。结果 50例患者经过MRI检查共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87个,其中包括Ⅰ~Ⅱ型12个;Ⅲ型25个;Ⅳ~Ⅴ型18个;Ⅵ型28个;Ⅷ型4个;每种类型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患者颈动脉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0例患者共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87个;其中稳定性斑块共43个,钙化率为51.2%;不稳定性斑块共44个,钙化率为47.7%;两种斑块的钙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3,P>0.05);稳定性斑块中出现脂质核心、出血以及纤维帽破裂的分别有8个、7个以及5个,且未见血栓形成;不稳定性斑块中出现出现脂质核心、出血以及纤维帽破裂的分别有26个、14个以及12个,出现血栓形成的有5个;不稳定性斑块出现脂质核心、出血、血栓形成以及纤维帽破裂的个数显着高于稳定性斑块(χ~2=6.231、5.159、3.892、5.161,P<0.05)。结论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病情诊断过程中,应用3.0T高分辨率MRI能够有效区分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内部成分,并且能够准确鉴别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分辨磁共振成像论文参考文献

[1].黄海连,陈建初,刘红艳,李炳权,卢俊英.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在直肠癌术前T分期应用价值研究[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9

[2].戴志京,肖建云,肖志锋.3.0T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部成分检出及斑块稳定性判定的价值分析[J].中外医疗.2019

[3].刘迎春.3.0T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在颈动脉斑块检查的应用[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暨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资料汇编.2019

[4].陈红兵,曾进胜.颅内动脉夹层管壁高分辨磁共振成像随访研究[C].中国介入神经病学大会2019-第15届国际脑血管病高峰论坛论文汇编.2019

[5].陈佳丹.上转换、时间分辨、磁共振成像多模态荧光探针的制备与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9

[6].陈锐.缺血型烟雾病与出血型烟雾病高分辨磁共振成像特征的对比分析[D].郑州大学.2019

[7].闫洁琼.高分辨T_2加权磁共振成像对直肠癌壁外血管侵犯诊断效能的Meta分析[D].吉林大学.2019

[8].肖慧.颅内血管壁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技术和临床应用[J].功能与分子医学影像学(电子版).2019

[9].王玉娟,陈勇,吕茜婷,何玉鹏,高知玲.3.0T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在直肠癌T分期及分化程度差异分析中的应用[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9

[10].王嫣,白岩,王志学,马潇越,魏巍.叁维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在评估大脑中动脉斑块特征与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关系中的研究[J].磁共振成像.2019

标签:;  ;  ;  

高分辨磁共振成像论文-黄海连,陈建初,刘红艳,李炳权,卢俊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