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紫薄鳅(Leptobotia taeniops)是中国特有淡水鱼类品种,它体型小,属底栖性鱼类。其肉质鲜嫩,营养丰富,体色斑斓,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文中对源自长江铜陵段的紫薄鳅,取其头肾为材料,采用植物血凝素(phytohaemagg lutinin,PHA)和秋水仙碱体内直接注射法制备紫薄鳅染色体标本,并分析染色体的核型;通过线粒体DNA控制区和简单序列重复区间扩增多态性(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 ISSR)标记技术,研究紫薄鳅不同体色的两个子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如下:1.紫薄鳅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50,核型公式为:6m+10sm+8st+26t,臂数为66。2.采用PCR技术和DNA测序技术对紫薄鳅线粒体控制区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获得用于分析的控制区片段约961bp。27个样本中共检测到18个变异位点和14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指数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8661和0.0038,单倍型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0052。子群体Q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8180和0.0037,遗传距离为0.0037;子群体S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9000和0.0042,遗传距离为0.0041,群体间的Gst值为0.0068。结果表明,紫薄鳅的遗传多样性较低,子群体S的遗传多样性比子群体Q的稍高,群体间遗传分化程度低。3.试验中,用筛选出的11个ISSR引物对两个群体共74尾紫薄鳅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总体水平的基因多样性值和shannon信息指数分别为0.1276和0.2129,多态位点比例为60.56%;子群体Q的基因多样性值和shannon信息指数分别为0.1051和0.1794,多态位点比例为53.52%;群体S的基因多样性值和shannon信息指数分别为0.1298和0.2135,多态位点比例为56.34%。结果表明:紫薄鳅群体遗传多样性较低,子群体S的遗传多样性比子群体Q的略高;两个子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0218,Gst为0.0752,表明S和Q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程度较低,亲缘关系较近。研究结果丰富了紫薄鳅细胞遗传学参数,为紫薄鳅的种质检测提供了相应技术参数,这不仅为紫薄鳅的种质资源保护、系统演化、进化地位、生化遗传研究提供理论依据,而且为紫薄鳅的野生驯化与遗传育种工作提供了技术设计思路。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紫薄鳅的人工繁殖初步试验[J]. 中国水产 2010(01)
- [2].紫薄鳅染色体核型分析[J]. 农学学报 2011(06)
- [3].沙鳅亚科四种鱼脑的形态结构和特征[J]. 动物学杂志 2019(01)
- [4].赤水河赤水市江段鱼卵漂流密度的昼夜变化特征[J]. 淡水渔业 2014(06)
- [5].长江铜陵段紫薄鳅个体生物学与资源保护[J]. 水生态学杂志 2011(02)
- [6].长江紫薄鳅亲本培育及人工繁殖技术[J]. 安徽农学通报 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