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课题创新地在卫生陶瓷坯体和釉料配方中较大量采用江西萍乡煤矸石废料和廉价的劣质原料江西广丰黑滑石为主要原料,并在坯体中引入铝矾土等原料,采用正交试验法、单因素实验法进行优化,制备了一种膨胀系数低、强度高、红外辐射率高的瓷质卫生陶瓷,技术指标达到:热膨胀系数为(2.99-3.20)×10-6/℃,红外辐射率在0.9-0.96,抗折强度在60MPa以上,烧成范围为1230-1270℃,吸水率为<0.5%。通过XRD、红外辐射率测量仪(IR)及其它常规测试等手段分析,结果表明:坯体显微结构中以堇青石为主晶相,使得制品具有较低的热膨胀系数和较高的红外辐射率;在烧成范围内,随着煤矸石和黑滑石用量的变化,样品的红外辐射率波动并不会很大,但随着烧成温度的变化,样品的红外辐射率会有相应变化;菱镁矿的引入,对降低热膨胀系数是有帮助的,但用量不能超过3%;通过对坯体泥浆解凝剂的优化实验,泥浆的解凝剂用腐殖酸钠为好,用量为0.5%;坯体泥浆中加入三聚磷酸钠和木质素磺酸钠的复合增强剂,加入量各为0.15%,生坯强度达到2.45MPa,相比于没加增强剂时样品生坯强度增加了206%。利用煤矸石和黑滑石为主要原料来制备瓷质卫生陶瓷,产品的热膨胀系数低能够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提升产品的使用环境,并具有功能化的高红外辐射率,对人们的健康非常有利,在以往还没有出现过对低膨胀高红外性能卫生陶瓷的研究。而且较大量地在坯体和釉料中使用煤矸石废料,开辟了废物利用的新途径,对环境保护和工业废物的资源化利用有积极意义。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1 前言2 文献综述2.1 主要原料的概述2.1.1 煤矸石2.1.2 黑滑石2.2 低膨胀材料的概述2.2.1 固体材料热膨胀机理2.2.2 低膨胀材料2.2.3 低膨胀陶瓷的分类2.2.4 低膨胀材料的应用范围2.3 红外辐射陶瓷材料的概述2.3.1 红外辐射陶瓷材料的定义2.3.2 外辐射陶瓷材料的基本规律2.3.3 红外光谱的形成条件2.3.4 材料红外辐射的发射机理2.3.5 红外辐射陶瓷的分类2.3.6 红外辐射陶瓷的制备2.3.7 红外辐射陶瓷的应用2.3.8 改善陶瓷材料红外辐射的方法2.4 我国卫生陶瓷的现状2.5 本课题的选题背景和意义2.6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和内容3 实验部分3.1 实验原料及制备工艺3.1.1 实验主要原料3.1.2 实验仪器及设备3.1.3 工艺流程简介3.2 坯体部分3.2.1 坯体的正交实验3.2.2 煤矸石用量的实验3.2.3 烧成温度变化的实验3.2.4 黑滑石用量的实验3.2.5 铝矾土用量的实验3.2.6 温度的重新确定3.2.7 菱镁矿用量的实验3.3 泥浆部分3.3.1 泥浆性能的研究3.3.2 生坯强度的研究3.4 釉料部分3.4.1 釉料的初步制备3.4.2 釉料配方的调整3.4.3 优化配方的釉料3.4.4 釉料制备工艺的影响3.5 制品的结构及性能表征3.5.1 材料吸水率的测定3.5.2 材料体积密度的测定3.5.3 材料抗折强度的测定3.5.4 材料热膨胀系数的测定3.5.5 材料X射线衍射结构的测试3.5.6 材料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构的测试3.5.7 材料差热-热重的测试3.5.8 材料的红外性能测试3.5.9 泥浆的相对黏度3.5.10 釉面的白度和光泽度4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4.1 坯料部分4.1.1 坯料基础配方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4.1.2 煤矸石用量的影响4.1.3 不同烧结温度的影响4.1.4 黑滑石用量的影响4.1.5 铝矾土用量的影响4.1.6 温度对优化配方的影响4.1.7 优化配方的差热分析4.1.8 外加菱镁矿及其用量的影响4.2 泥浆部分4.2.1 球磨时间对其流动性的影响4.2.2 泥浆浓度对其流动性的影响4.2.3 电解质对其流动性的影响4.2.4 生坯强度改善的研究4.2.5 注浆样品和干压样品的性能对比4.3 釉料部分4.3.1 釉料配方设计理论4.3.2 釉料的初步制备4.3.3 釉料配方的调整4.3.4 优化配方的釉料4.3.5 釉料制备工艺的影响5 结论6 致谢参考文献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煤矸石论文; 黑滑石论文; 红外辐射率论文; 卫生陶瓷论文;
煤矸石—黑滑石—铝矾土制备低膨胀高红外瓷质卫生陶瓷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