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映像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家族企业,代际传承,映像理论,决策机理
映像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李斯嘉[1](2019)在《基于映像理论的家族企业传承四阶段决策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经典传承模式的基础上,将家族企业传承分为产生传承意愿、确定继承候选人、候选人培养和交班四个阶段,基于映像理论,站在创始人和继承人双方的综合角度探讨面对各阶段关键问题的决策机理。研究发现:第一,传承的各影响因素是决策主体做出决策的背景和条件,反映了决策主体的映像,指导其做出传承决策;第二,创始人和继承人的冲突来自于成长过程中形成的映像的差异,成功传承的关键在于解决冲突,即双方映像上相互借鉴尽量达到一致。(本文来源于《特区经济》期刊2019年04期)
涂晨荧[2](2016)在《创伤理论视域下解读《金色眼睛的映像》》一文中研究指出卡森·麦卡勒斯是20世纪40年代美国才华横溢的女作家,也是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女作家之一。麦卡勒斯二十叁岁时,成名作《心是孤独的猎手》让她蜚声文坛。此后又陆续发表了《金色眼睛的映像》、《婚礼的成员》、《伤心咖啡馆之歌》、《没有指针的钟》等为人熟知的名作。尽管麦卡勒斯的作品主题涉及诸多领域,如同性恋、种族主义、女性主义等,但“精神隔绝”是其最重要的主题,麦卡勒斯自己也曾说过精神隔绝是她多数作品主题的根本。1941年出版的《金色眼睛的映像》毫无悬念地继承了麦卡勒斯第一部作品《心是孤独的猎手》的主题和风格,且在1967年由伊丽莎白·泰勒和马龙·白兰度主演同名电影。怪诞的人物形象无疑是麦卡勒斯小说的特色,《金色眼睛的映像》当然也不例外。小说讲述了在和平时期的美国哨所,五个性格不同的人物命运相互交织在各自的梦境、孤独、偏执和失败当中,最后以一场谋杀结束。麦卡勒斯用一出平淡如水的悲剧来展现人类情感疏离和精神隔绝的主题,而其中每个人物所经受的创伤正是这种疏离和精神隔绝隔绝的源头。本文试图从创伤理论的角度来解读麦卡勒斯这部看似情节简单却暗含复杂心理的作品。通过小说人物的创伤经历来分析各自孤独的灵魂以及古怪的性格,同时揭示了麦卡勒斯的永恒主题——精神隔绝。本文的第一章节主要介绍卡森·麦卡勒斯的生平以及《金色眼睛的映像》这部作品。此外,还将综述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研究意义。第二章节是对创伤理论大致的梳理,综述了创伤的定义以及创伤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第叁章与第四章将结合创伤理论,通过细读文本,分别探讨小说中四个主要人物的创伤表现以及创伤形成的原因。第五章将分析小说中四个人物创伤修复的失败,随着他们最终无法完成与创伤的和解,既定的悲剧已隐隐若现。第六章基于了前文的分析,总结了创伤理论的运用有助于解开小说悲剧的源头以及人物古怪性格之谜,同时也印证了作者的写作主题:孤独是与生俱来的,至死方休。(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6-05-28)
龙甲平[3](2016)在《工资是公益组织人才流失意向的主要原因吗?》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公益组织的不断发展,公益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满足个性化需求以弥补政府及市场失灵的作用也不断增强,但是,公益组织在发展中,面临着招不到优秀人才且人才流失严重的人才发展困境。关于人才流失的原因,主流的观点认为是公益组织工资水平低而导致的,但已有研究显示,公益组织是具有非营利性的志愿组织,公益组织人才具有一定志愿者精神和公益情怀,公益人才选择公益服务的动机主要是获得自我实现、个人成长、与社会互动、互惠、同感、获得自尊而并非获得物质上的满足。由此可见,工资水平低在解释公益组织人才流失上出现了不适应性。映像理论是在传统的基于期望利益最大化的决策方式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该理论指出,个体在面对非常规决策问题时,首先会基于内心价值进行初步判断,进而才会基于利益最大化的标准进行最优选择,将决策分为两阶段的行为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由于人们往往无法对精细详尽的备选方案进行评价,而导致的期望效用最大化决策方式难以实现的问题。而已有研究表明,人才流失意向是流失的直接前因变量。因此,本文基于映像理论视角,选择价值和工资作为解释变量,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人才流失意向的影响因素,一方面对工资是否会影响公益组织人才流失意向进行确认,以回应主流的观点;另一方面,探寻人才流失意向的根本原因,为公益组织如何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提供借鉴。本研究主要获得了以下结论:(1)工资会影响公益组织人才流失意向,但是工资不是影响人才流失意向的唯一因素,除了工资以外,价值也会显着影响人才流失意向。(2)工作年限对价值和工资与人才流失意向的影响具有显着的调节作用,工作年限5年是公益组织人才是否进入职业化的判断标准。工作年限5年以内,还没有进入职业化,价值显着负向影响人才流失意向,而工资与人才流失意向不显着;5年及以上,逐渐进入职业化,价值与人才流失意向不显着,而工资与人才流失意向显着正相关。(3)工资差是工资对人才流失意向的中间变量。在5年及以上,工资越高,其实际工资与理想工资之间的差距也就越小即工资差越小,而公益领域职业化发展不能给人才提供个人发展所需的工资增长空间,导致人才流失的可能性也越大。因此,工资水平低是公益组织人才流失意向的表面原因,而公益行业的职业化发展是人才流失意向的深层原因。(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6-05-01)
崔山蒙[4](2015)在《关联理论视阙下的诗歌语篇映像象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关联理论的视角,以现代主义和意象主义诗歌为语料,对诗歌语篇中的映像象似性进行认知语用分析。从语音象似性(音义联觉、音丛象征及音韵象征)和笔相象似性(字母象似、语篇象似及标点象似)两方面分析。从关联理论视角看,诗歌创作与鉴赏实质上是发生在诗人和读者之间的一种明示—推理交际。其影响变量有两个,读者理解象似诗歌付出的处理努力及其获得的语境效果。(本文来源于《林区教学》期刊2015年07期)
吴新民[5](2013)在《塞拉斯映像理论的心灵哲学意蕴析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威尔弗利德·塞拉斯把人类与世界之间根本不同的联系方式区分为两种"影像"。第一种称之为"明显的影像";第二种称之为"科学的影像",并立足于哲学史与科学史的双重视角,通过阐述这两种影像的形成过程、基本特征以及相互关系,来论证科学理论的实在性与理论实体的本体性等诸多的问题。应该说,正是因为塞拉斯的重要贡献在于他对理论实体的存在所作的独到的论证,才使得塞拉斯不仅成为美国科学实在论的主要创导者之一,而且还使得他成为奠定美国哲学50年议程的重要哲学家。对此,文章在分析塞拉斯的明显的影像或者说常识的映像与科学的影像或者说理论框架的基础上,论述了塞拉斯映像理论的内容与特征,以及塞拉斯映像理论中的心灵哲学意蕴。(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期刊2013年05期)
万映红,岳英,胡万平[6](2013)在《基于映像理论视角的顾客心理契约中商家“责任”认知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映像理论,从顾客视角分析关系建立期顾客内心对商家"责任"认知的阶段特性、认知映像依据、认知抉择准则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顾客对于商家"责任"认知过程的模型及假设;以民航服务为背景进行实证验证,发现顾客心理对于商家"责任"存在非补偿和补偿2类要素。最后,讨论了研究结果及管理启示,为商家适时有效地传递承诺及实施营销提出建议。(本文来源于《管理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斋藤明,何欢欢[7](2011)在《清辩对数论派映像理论的批判》一文中研究指出"映像"(pratibimba,gzugs brnyan)理论是数论派用来解释"人我"(purusa,skyes bu),即"纯粹意识",如何能够认识"觉"(buddhi,blo/shes pa)的对象的着名理论。~②这一解释是必要的,因为数论派宣称被感觉器官感知的对象最终由来于觉认识,而觉是无知的(acentana,sems/rtogs[pa]med[pa]);同时,具有知(cetana,sems/rtogs[pa]can)的人我被数论派看做是见者(drastr,SK.19)和享受者(bhoktr,SK.17)),并且能够认知[事物](jfia,SK.2)。虽然自在黑(Isvarakrsna,约5世纪)在《数论颂》(Samkhyakārikā)中没有提到映像(本文来源于《宗教研究》期刊2011年00期)
杨春江,马钦海[8](2011)在《直觉式的个体决策模型:映像理论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利益最大化"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个体决策过程。在此背景下,Beach等提出了映像理论,认为个体的映像与备选方案间的匹配程度决定着方案的选取。并将这一匹配判断过程视为二阶段的——先是相容性检验,再是利益检验。据此,个体进行进程决策和采纳决策。通过梳理和总结现有文献成果显示,映像理论自提出以来得到了大量实证数据的支持。该理论强调相容性检验和屏蔽机制对筛选方案的重要作用,这种评价过程的有效性几乎得到全部现有研究的支持。随着对映像理论的不断深入研究,其在管理情境下的预测效力也得到了验证,并从理论层面拓展到组织决策领域。(本文来源于《江淮论坛》期刊2011年05期)
任旭林,冯卫东,彭天宇[9](2010)在《基于映像理论的食品安全消费决策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消费者的食品安全认知与实际购买行为往往不一致,但有关理论解释机制还比较缺乏。本文从映像理论视角对消费者食品安全消费的认知—行为决策过程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映像理论能够有效解释消费者食品安全消费决策行为;消费者的叁个主要映像(价值映像、轨道映像和策略映像)呈递进关系,直接或间接影响消费决策行为;为减少食品安全认知与实际消费行为的不一致性,改变消费者的价值映像比提供消费策略和计划更有效。(本文来源于《消费经济》期刊2010年06期)
杨春江,马钦海[10](2010)在《从组织依附视角理解离职:映像理论、“展开”模型和工作嵌入理论的融合》一文中研究指出许多学者致力于开发新理论来解释员工为什么留职和离职问题。本研究首先通过回顾映像理论、"展开"模型和工作嵌入理论,讨论它们之间的关联,为提出综合的依附理论打下了基础。进而将上述叁个理论加以整合,形成了以映像理论为心理评价机制,以工作嵌入为制约离职的网络阻力,以"震撼"和负面态度为离职动因,以"展开"模型为离职路径和框架的,用以解释员工离职和留职的综合依附理论。最后进一步论述了嵌入的各因素在"展开"模型所描述离职的不同阶段和不同评价检验中的影响作用。(本文来源于《预测》期刊2010年04期)
映像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卡森·麦卡勒斯是20世纪40年代美国才华横溢的女作家,也是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女作家之一。麦卡勒斯二十叁岁时,成名作《心是孤独的猎手》让她蜚声文坛。此后又陆续发表了《金色眼睛的映像》、《婚礼的成员》、《伤心咖啡馆之歌》、《没有指针的钟》等为人熟知的名作。尽管麦卡勒斯的作品主题涉及诸多领域,如同性恋、种族主义、女性主义等,但“精神隔绝”是其最重要的主题,麦卡勒斯自己也曾说过精神隔绝是她多数作品主题的根本。1941年出版的《金色眼睛的映像》毫无悬念地继承了麦卡勒斯第一部作品《心是孤独的猎手》的主题和风格,且在1967年由伊丽莎白·泰勒和马龙·白兰度主演同名电影。怪诞的人物形象无疑是麦卡勒斯小说的特色,《金色眼睛的映像》当然也不例外。小说讲述了在和平时期的美国哨所,五个性格不同的人物命运相互交织在各自的梦境、孤独、偏执和失败当中,最后以一场谋杀结束。麦卡勒斯用一出平淡如水的悲剧来展现人类情感疏离和精神隔绝的主题,而其中每个人物所经受的创伤正是这种疏离和精神隔绝隔绝的源头。本文试图从创伤理论的角度来解读麦卡勒斯这部看似情节简单却暗含复杂心理的作品。通过小说人物的创伤经历来分析各自孤独的灵魂以及古怪的性格,同时揭示了麦卡勒斯的永恒主题——精神隔绝。本文的第一章节主要介绍卡森·麦卡勒斯的生平以及《金色眼睛的映像》这部作品。此外,还将综述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研究意义。第二章节是对创伤理论大致的梳理,综述了创伤的定义以及创伤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第叁章与第四章将结合创伤理论,通过细读文本,分别探讨小说中四个主要人物的创伤表现以及创伤形成的原因。第五章将分析小说中四个人物创伤修复的失败,随着他们最终无法完成与创伤的和解,既定的悲剧已隐隐若现。第六章基于了前文的分析,总结了创伤理论的运用有助于解开小说悲剧的源头以及人物古怪性格之谜,同时也印证了作者的写作主题:孤独是与生俱来的,至死方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映像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李斯嘉.基于映像理论的家族企业传承四阶段决策机理[J].特区经济.2019
[2].涂晨荧.创伤理论视域下解读《金色眼睛的映像》[D].南昌大学.2016
[3].龙甲平.工资是公益组织人才流失意向的主要原因吗?[D].重庆大学.2016
[4].崔山蒙.关联理论视阙下的诗歌语篇映像象似研究[J].林区教学.2015
[5].吴新民.塞拉斯映像理论的心灵哲学意蕴析论[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
[6].万映红,岳英,胡万平.基于映像理论视角的顾客心理契约中商家“责任”认知机理研究[J].管理学报.2013
[7].斋藤明,何欢欢.清辩对数论派映像理论的批判[J].宗教研究.2011
[8].杨春江,马钦海.直觉式的个体决策模型:映像理论研究进展[J].江淮论坛.2011
[9].任旭林,冯卫东,彭天宇.基于映像理论的食品安全消费决策模型[J].消费经济.2010
[10].杨春江,马钦海.从组织依附视角理解离职:映像理论、“展开”模型和工作嵌入理论的融合[J].预测.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