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结构性改革,打造新世纪亮点

实施结构性改革,打造新世纪亮点

一、实施结构性改革 建设新世纪亮点(论文文献综述)

张晨瑶[1](2020)在《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文中指出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要求东北地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合作高地,明确了东北参与“一带一路”的方式和程度即深度融入,提升了新形势下东北在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布局中的站位,即建成国家开放合作高地。时隔一年,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时强调,东北地区要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提示东北要通过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进一步提升开放的水平和层次。从建设开放合作高地到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国家对东北地区在“一带一路”的定位逐步升级,期望逐渐提高。为此,东北地区在融入“一带一路”的过程中要努力贯彻新理念、注重拓展新领域,实现对外开放的高层次、高质量。丝路深耕,开放升级,“一带一路”倡议给东北地区开放发展提供了新舞台也提出了新要求,东北唯有强化优势、补齐短板,才能在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过程中,尽快达到对外开放新前沿的理想境界。关于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学术界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主要是侧重于某一产业、某一领域的对接,和相对笼统的整体性研究,缺乏系统而完整、全面而细致的研究成果。本文以东北三省一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为切入点,分析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重要依托、拓展平台、推进路径,提炼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时代价值,力求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的展开东北地区作为国家重要战略区域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整体开发阵容,以此撬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方向的主要驱动力量。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展开论述:第1章,绪论。概述了本文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总结了国内外目前对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这一课题的研究情况,综述现有研究成果,形成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2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以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重要论述作为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思想,梳理从国家到东北各地关于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政策依据。从历史渊源、文化底色、经济关联、跨境交往四个方面探究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第3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依托。全面分析了东北地区既有国家级区域发展规划包括辽宁沿海经济带、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沈阳经济区、哈长城市群的发展情况。评估发展现状、分析制约因素、提出对策建议,强化其依托作用以更好的承接“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机遇。第4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四方平台。系统阐释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在四个方向上的跨国战略平台,即东进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西拓连接中蒙俄经济走廊,南下撬动环渤海经济圈,北上开发北极航线,东进西拓南下北上构建东北全方位开放大格局。第5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路径。深入论证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开发,“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的时代契机、基本思路、重要价值、支撑条件、现存问题、实施方案等,以重大工程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第6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价值:塑造包容性全球化发展的中国范例:打造全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示范,创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东北机遇。

张雨欣[2](2020)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我国动漫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需求逐渐从物质需求转向精神满足,通过观看电影产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成了人们生活的常态。动漫电影产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一部分,得到了政策的青睐。在过去的几年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规划、纲要,为国产动漫产业的发展,打了一个很好的辅助。各种力量涌向动漫产业,为动漫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但是“投入者”的盲目热情、“观众”的产品对比、“旁观者”的过分关注、以及“有形之手”管制力度过大等带来了诸多问题。与此同时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高质量发展目标”、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国外动漫电影产品的流入以及国民爱国情绪高涨等因素的影响,电影制作人不得不改变动漫电影的创作观念,提高动漫电影制作技术和品味等,以适应人们对动漫电影产品的新要求。本文主要运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高质量发展理论、以及马克思的有效供给理论等理论方法,结合中国动漫电影产业发展现状,探讨了中国动漫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障碍及其原因,试图从政府、企业、市场三个层面提出中国动漫电影产业高质量的对策。本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对国内外关于动漫电影产业研究成果进行文献综述,设定本文的结构框架、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相关概念及理论。主要对“动漫电影”、“动漫电影产业”进行概念界定;并在概念理解的基础上,概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高质量发展理论以及马克思的有效供给理论,以期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为中国动漫电影产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本部分主要对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动漫电影产业的发展历程进行总结;用对比研究方法分析并总结近几年我国动漫电影产业发展的良好状况。第四部分为中国动漫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障碍和原因分析。本部分主要运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分析总结动漫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障碍因素,并用因果分析的方法,指出影响动漫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原因,引出动漫电影产业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第五部分为国外动漫电影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本部分通过对国外动漫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表现,总结概括国外动漫电影产业的成功经验,对本文我国动漫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提出提供借鉴。第六部分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促进我国动漫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策。本部分依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高质量发展理论以及马克思的有效供给理论,从政府、企业、市场三个角度提出我国动漫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策及建议。

刘鹏[3](2020)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山东省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文中提出2014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把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培育扶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改变,人们开始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水平和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从“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美好生活需要”,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将体育产业发展核心指标纳入全国卫生城市评选体系,鼓励实施“体育+”行动,促进融合发展。山东省作为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是新业态下产业融合发展的“试验田”,山东省作为体育和文化强省,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研究山东省体育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既是响应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产业发展的理论探索,又是对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体育文化健康消费,扩大山东省体育文化传播,从而形成具有山东特色的体育文化的切实举措,对完善体育文化产业快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山东省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详细描述分析,了解现阶段山东省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内容、融合问题、融合模式、融合机理;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山东省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之间进行融合度的测算;通过建立VAR模型对山东省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进行市场规模的测评,从政府、市场两方面提出促进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策略,为山东省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研究得出的结论如下:(1)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从融合内容、融合问题、融合模式三个方面对山东省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其中,融合内容包括赛事与文化、民俗体育与文化、体育与文化旅游、体育与健身休闲、体育与文化相关制造、体育与文化建筑、体育与文化传媒、体育彩票。融合问题包括经济推动不足,相关人才外流、人们思维观念、消费意识的制约性、产业链缺乏有效的衔接、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模式、产品单一、体育赛事与中低端市场需求难以融合,品牌影响力不足。融合模式包括路径融合模式与重构融合模式,路径融合模式主要有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市场融合三种,重构融合模式主要有延伸融合、渗透融合、重组融合三种。(2)通过对山东省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机理进行分析,包括动因、条件、效应三个方面。其中,动因包括内在动因、外在动因,内在动因包括满足山东省经济发展的需要、山东省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外在动因包括政策导向、产业消费升级导向。条件包括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关联度较高、满足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需要。效应包括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提升产业竞争力。在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进程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山东省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明确了方向,动因、条件、效应等加快了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速度。(3)以发展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为评价原则,选取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山东省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度进行测算,山东省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整体融合度为0.9295,保持着较好的融合态势。(4)通过构建VAR模型解析了山东省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程度,结果显示两者相互影响,但是体育产业的影响效果相对较大。根据Granger(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山东省文化产业不是体育产业的格兰杰原因,体育产业是文化产业的格兰杰原因。山东省文化产业市场规模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虽会促进体育产业市场规模的发育,但作用力却不够明显,山东省文化产业市场规模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山东省体育产业市场规模的扩大有助于文化产业市场规模的扩大,作用力较明显。(5)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从政府、企业两方面提出促进山东省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策略。其中,政府方面包括政策变革、条件变革、引导变革、动力变革、方式变革、效率变革、质量变革。企业方面包括行动理念创新、发展战略创新、经营管理创新。山东省政府和企业应该在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调整定位,相互匹配,从而推动产业健康融合发展。

周和萍[4](2020)在《扬州市政府在促进农民增收中的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人口长期以来始终占据绝大多数。改革开放40年来,农民的生活水平与改革开放前相比虽然得到了很大提高,但和城市相比,广大农村依旧存在着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农民消费水平不高、农民増收速度缓慢等问题。众所周知,城乡差距越大,越不利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地方政府作为国家地方行政机关,是国家各项方针、政策、措施的直接执行者,其职责便是行使本辖区的行政职能,担负着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对农村事务扮演着组织、协调、管理的角色。同时,注重结合地方特色,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履行有效的行政职能,十分必要。而地方政府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发挥得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民生活质量与水平的提高,而且直接影响到城乡差别的缩小与整个社会的协调稳定与和谐发展,最终也会影响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顺利实现。作为多年在基层一线服务的政务类工作人员,笔者利用工作上的便捷性,对近年来扬州市政府在农民增收中所作出的各项努力和所采取的多项措施,以及所发挥的实际作用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研分析。优化农业布局,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发展农业新业态,提升经营主体技能,确系扬州市政府近年来所做的重要努力,并在促进农民增收中着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也客观存在着诸如农业产业结构仍不合理、农民增收缺乏要素保障、农村剩余劳动力增收潜力未挖掘、农民的土地利益未及最大化、给予农民指导的力度相对不足等问题,从而严重制约着农民增收的速度和力度。就其原因来说,主要是扬州市政府对农民增收产业体系规划不系统、对农民增收配套政策体系不健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机制不完善、对农村征地用地政策实施不到位、对农村教育投入职业培训不充足等作用发挥不足。因此,制定产业体系规划、提升现代农业质效,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加强扶持投入力度,放开城镇就业市场、有序转移剩余人口,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用足用好土地政策,增加农村教育投入、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应当成为扬州市政府下一步工作的重要内容,而树立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观念,打造服务型政府,并坚持事实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多方位、多渠道、多途径落实农民増收政策,促进农民增收,实系扬州市政府职能发挥之根本举措。

马池春[5](2020)在《秩序再造:资本下乡的实践图景 ——以育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国家精准扶贫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资本下乡日趋活跃和频繁,对农村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潜在推动着乡村社会的秩序变革。当前,围绕资本下乡议题学界争论不断,既有资本下乡的坚定支持者,也有资本下乡的强烈反对者,争论双方的核心关切是资本下乡究竟促进还是损害农民利益?本文以粤东北地区的育村为研究个案,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实地调查等研究方法,采用政治经济学、政治社会学等理论分析框架,详细考察了资本下乡在个案村的具体实践过程。资本下乡中的村庄秩序形态变革是本研究所关注的核心内容。资本下乡能否促进农民利益根本上取决于多元主体间利益秩序均衡与否,关键在于资本下乡良性机制的建构。而资本下乡良性机制的建构过程本质上是资本下乡中多元主体利益博弈的过程,是农民利益发展与利益保护的均衡过程,也是村庄秩序再造和乡村社会制度变迁的过程。本研究聚焦资本下乡中的政府、企业与农民,深入分析资本下乡中的利益主体行为,全景展现资本下乡中村庄秩序再造的过程及其结果,并试图揭示资本下乡良性机制建构的内在逻辑机理。本文主要由导论、正文、结论与讨论三部分组成。导论部分主要回答本选题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回顾和梳理相关文献并进行简要评述,介绍主要的研究方法和案例概况及本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正文部分共由五个章节构成,围绕资本下乡中的政府、企业与农民,按照事件发展的过程脉络,论述和呈现资本下乡对村庄秩序的再造过程和结果,揭示和分析村庄秩序再造的逻辑进路、治理效应及其限度。第一章主要从政府、企业和村集体三个层面分析资本下乡中的利益主体行为逻辑,研究认为政府的治理逻辑、村庄的发展逻辑与企业的生存逻辑具有内在契合性,推动了资本下乡中利益主体行动路径的适应性耦合,实现了乡村关系、政企关系和村企关系的再造,形塑了资本下乡中的动态“三角平衡”格局。第二章主要呈现资本下乡中政府和企业对村治精英的双重吸纳过程,分析认为村治精英在资本下乡中发挥着桥梁纽带作用,加速了资本下乡中利益主体间的信任建构进程。企业的“需求—回应”机制和政府的体制压力传导是资本下乡中精英吸纳的主要动力来源。资本下乡中政府与企业对村治精英的双重吸纳实现了对村治精英的再造,引致村治精英“政治化”。第三章主要展现资本下乡中企业主导的现代规则与乡土规则的碰撞过程,分析认为资本下乡为重塑和再造乡村社会的规则体系提供了契机。资本下乡中乡村社会基于共同需要具有规则再造的内在动力,而政府的强制性矫正则为乡土规则再造提供了外部辅助。同时,资本下乡中企业理性与农民理性的耦合过程也内涵着企业对乡土规则的再造。第四章主要分析资本下乡中农民再组织化的动因,呈现农民再组织化过程。资本下乡中企业基于生产成本控制需要,具有吸纳农民参与的内在动力。而企业基于交易成本控制需要,则将分散化的农民参与推向了再组织化。研究认为资本下乡中的农民再组织化有助于乡村社会自主性“集体”建构。农民再组织化搭建了农民组织化利益表达新秩序,重塑了农村政治经济格局,拓展了乡村精英成长空间,推动了村社集体再造。第五章主要分析资本下乡中村庄秩序再造的逻辑进路、治理效应及其限度。研究认为资本下乡中村庄秩序再造遵循内在多重逻辑进路,具有积极治理效应,对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具有助推作用。同时,现代性与地方性知识的潜在冲突、政企关系诱变、间接信任背景下的松散型村企关系使得资本下乡中的村庄秩序再造有其限度。基于对案例的分析研究,围绕如何建构和完善资本下乡良性机制,推动资本下乡秩序均衡,促进农民利益,本文得出以下结论:资本下乡中利益主体间的信任建构是基础;新型政企关系是资本下乡可持续的保障;有效的利益联结分配机制是稳定村企关系的关键;村治精英是资本下乡中的主要桥梁和纽带;打造党建引领下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是资本下乡进程中乡村治理模式的转型方向。

乔璐瑶[6](2020)在《山西职前教师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文中提出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动力源泉,承担着为国家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重要使命。合理的教师教育供给结构对于完善教师教育制度、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教师教育模式、响应终身教育理念和职业教育思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推进教师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山西省委、省政府印发《山西省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9-2022年)》对新时代山西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教育改革作出重大安排,明确提出“要以教师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这意味着深化教师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成为山西省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和教师教育振兴行动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和着力点。本研究主要采用二次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首先通过对教育部、山西省教育厅所统计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山西省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教师数量、生师比、性别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的现状,分析山西省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专任教师数量不足;专任教师性别结构失衡;专任教师学历整体有待提高以及专任教师职称结构不合理等方面。之后,通过了解山西职前教师教育供给体系现状,对山西职前教师教育的院校供给结构、专业供给结构、课程供给结构、生源供给结构、师资供给结构等进行综合研判,分析山西职前教师教育供给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院校供给方面,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特色相对弱化,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专业供给方面,特殊教育专业和职业教育专业缺失,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规模需进一步扩大,未建立起教师队伍的需求研判机制及师范专业招生会商机制;课程供给方面,教师教育课程地位边缘化,教师教育必修课多而选修课少,教师教育实践类课程仍然较为薄弱;生源供给方面,师范类专业招生录取分数线普遍偏低,师范生生源质量不佳;师资供给方面,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数量不足,缺乏一线基础教育的实践经历和任教经验,同时存在一定程度的“拼盘组合”的现象。最后,在准确把握山西职前教师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依据和原则的基础上,通过优化调整教师教育院校供给结构和教师教育专业结构,加强教师教育课程建设,提高师范生生源质量以及建设高水平教师教育师资队伍等改革路径,来切实开展山西职前教师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而有效提升山西省教师教育的层次和质量。

吴玉转[7](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创新及时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重农固本,安民之基。乡村发展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党中央在不同阶段均制定推进乡村发展的具体政策和文件。经过多年建设,虽然农村经济、生态、基础设施等方面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但不能否认,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出现“乡村衰落”等问题。乡村兴则国家兴,2017年10月习总书记在党的第十九大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基于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形势下,为解决“三农”问题做出的战略部署,意义重大而深远。在此背景下,本文以乡村振兴战略创新和时代价值为研究主题,必会在增强乡村振兴战略认知、丰富战略创新研究等方面产生积极的意义,从而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学术研究与现实需要。本文的主体内容共四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从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及方法、研究创新点等方面进行了提纲挈领的表述,为本研究深入开展和有序推进奠定知识性基础;第二章主要借用战略学理论框架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战略体系化分析,从战略提出背景、确立依据、有机构成、实施进程等方面整体把握乡村振兴战略基本内容;第三章从比较视角出发,将乡村振兴战略与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农村发展政策尤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纵向比较,从而厘清乡村振兴战略创新之处;第四章基于对乡村振兴战略体系的掌握,具体阐述其在解决“三农”问题、化解时代矛盾、助力推进“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等方面的具体作用。通过本文系统分析发现,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百年乡村建设的延续,本质上是对乡村主体价值的回归和发展乡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不仅在总体要求上比以往农村发展政策具有明显的升级,并且在发展思维、理念、目标、制度上都有明显的创新与发展。此外,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提出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扭转城乡发展失衡的局面,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采用比较分析、历史研究等方法,开展乡村振兴战略创新及时代价值的研究,不仅弥补现阶段下学界对于战略创新研究的不足,更主要的目的是关切社会现实问题,现下“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农民老龄化”日益突出。开展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把握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明确未来乡村建设和发展的重点,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提供理论支撑。

伊馨[8](2020)在《新时代中国制造业有效供给研究》文中认为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也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演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但我国制造业的供给侧发展却无法有效满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转变后的新要求,因此,需要对新时代我国制造业的有效供给问题进行研究。论文以新时代中国制造业有效供给为研究对象,在对供给学派进行批判性反思后,积极汲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等相关理论精髓和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有效供给的概念、内涵进行界定,并就影响中国制造业有效供给的影响机理进行分析。论文运用Malmaquist-DEA法测算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用Michaeli系数、产业结构偏离度指数和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测算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用考虑技术效率约束的DEA法对中国产能利用率进行测算,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以技术效率推动为主,产业结构变动具有后工业化特征,资本密集型行业产能利用率最低。同时,论文结合新时代的发展阶段特征,根据新时代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目标,构建中国制造业有效供给的评估指标体系对制造业有效供给进行测算,结果表明,新时代中国制造业的有效供给提升,制造业的惠民福利指标对制造业有效供给的贡献度最大且呈上升趋势,供给效率与技术驱动的贡献趋于一致。随后论文以红领集团为案例,讨论新时代实现制造业有效供给的微观路径。论文认为,要实现中国制造业的有效供给,在宏观管理上可以适当汲取供给学派供给侧的管理主张,强化市场在实现有效供给中的决定性地位;在产业层面要降低制造业的税负,积极培育企业家精神和充分利用数字要素实现供给效率提升与供需匹配,技术创新要结合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发展趋势,不能忽视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对产业升级的影响;产业政策以功能型产业政策为主,政策目标要多关注对产业发展负外部性的纠正。在厂商层面要充分利用数字要素对有效供给的影响,从供应链构建、需求识别、培育技术创新自觉性等方面实现有效供给。

杨丰[9](2020)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创新和实践价值研究》文中指出理论从实践中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来源于当下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国情,从中国实际出发,遵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而孕育产生的。这一思想具体指导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通过研究这一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理论和实践基础,进而深入理解和认识其重大的理论创新和实践价值,明晰这一最新理论成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显着地位和重要作用,从而能够有一个更清晰、全面的认识。从理论基础上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继承并转化中国传统的经济思想和扬弃西方主要经济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从实践基础上看,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经济建设实践和新形势下的经济建设成就是党的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它是在新时代中国经济的实践中,把握时代脉搏,研究判断国内外环境,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而形成的。从理论创新角度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从主要内容、特点及内在逻辑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形成了一个逻辑严密、环环相扣的逻辑结构。从实践价值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对新常态下我国继续坚持经济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新时代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路径,坚持并引导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这也是新时代中国经济走向世界引领全球的一面旗帜,把“中国方案”展示给了全世界人民。理论创新和实践价值是相互伴生的关系,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将反作用于实践。新时代呼唤新思想,新思想带来新期待。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由实践到理论再回到实践的过程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必将推动中国经济在新阶段取得新的伟大成就。

华桂宏,陈延斌,曹典顺,石海兵,李子联,张文德,娄峥嵘,菅从进,魏本亚[10](2019)在《“中国之治”:治国理政新时代——江苏师范大学社科理论工作者学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笔谈》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全会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为深入学习、研究和宣传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2019年11月7日下午,江苏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华桂宏教授主持召开了学校部分社科理论工作者学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座谈会,座谈会就两个议题展开了交流讨论:一是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体会和感想,二是围绕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如何做好社科工作。与会同志积极发言,从不同角度谈了各自的认识、理解和体会,提出了许多颇具理论意义、实践意义的见解,现将座谈会部分代表的发言进行整理并以笔谈的形式呈现出来,以飨读者。

二、实施结构性改革 建设新世纪亮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施结构性改革 建设新世纪亮点(论文提纲范文)

(1)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
    2.1 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论述
        2.1.1 “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意蕴
        2.1.2 “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内容
        2.1.3 “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意义
    2.2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政策依据
        2.2.1 国家顶层设计
        2.2.2 地方政策规划
    2.3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
        2.3.1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渊源
        2.3.2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文化底色
        2.3.3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经济关联
        2.3.4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跨境交往
第3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依托
    3.1 辽宁沿海经济带
        3.1.1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现状概述
        3.1.2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现存问题
        3.1.3 针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现存问题的应对措施
    3.2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
        3.2.1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现状
        3.2.2 当前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的制约因素
        3.2.3 应对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现存问题的对策建议
    3.3 沈阳经济区
        3.3.1 沈阳经济区的基本态势
        3.3.2 当前制约沈阳经济区发展的主要因素
        3.3.3 解决沈阳经济区现存问题的基本路径
    3.4 哈长城市群
        3.4.1 哈长城市群发展情况概述
        3.4.2 当前哈长城市群发展的制约因素
        3.4.3 加快哈长城市群发展的重要举措
第4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四方平台
    4.1 东进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
        4.1.1 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现实基础
        4.1.2 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制约因素
        4.1.3 推进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4.2 西拓连接中蒙俄经济走廊
        4.2.1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优势条件与发展态势
        4.2.2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主要瓶颈
        4.2.3 优化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路径选择
    4.3 南下撬动环渤海经济圈
        4.3.1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现状
        4.3.2 环渤海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4.3.3 撬动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对策建议
    4.4 北上参与北极航线开发
        4.4.1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战略价值
        4.4.2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现实挑战
        4.4.3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基本策略
第5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路径
    5.1 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推进方略
        5.1.1 大连建设自由贸易港的优势条件
        5.1.2 建设大连自由贸易港的重要战略价值
        5.1.3 推进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对策建议
    5.2 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推进构想
        5.2.1 满洲里对外开放的历史沿革
        5.2.2 满洲里开放发展的现存问题
        5.2.3 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的品牌识别与塑造
    5.3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
        5.3.1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历史沿革和现实进展
        5.3.2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重要战略价值
        5.3.3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可行性分析
        5.3.4 加快推进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开发的建议
    5.4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
        5.4.1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动力解析
        5.4.2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挑战
        5.4.3 推进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基本策略
第6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价值
    6.1 塑造全球化包容性发展的中国范例
        6.1.1 把握全球化模式深度调整下的历史机遇
        6.1.2 提供东北亚各国共话发展的沟通平台
        6.1.3 促进东北地区跨境民族文化传承发展
    6.2 打造全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示范
        6.2.1 完善国家区域经济总体布局
        6.2.2 推进京津冀与东北地区协同发展
        6.2.3 提升东北地区城市群整体实力
    6.3 创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东北机遇
        6.3.1 形成东北地区产业发展新动能
        6.3.2 打通东北地区对外开放大通道
        6.3.3 开创东北地区对外贸易新局面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我国动漫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2.1 理论意义
        1.1.2.2 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动漫电影产业研究现状
        1.2.2 国内动漫电影产业研究现状
        1.2.2.1 动漫产业
        1.2.2.2 电影产业
        1.2.2.3 动漫电影产业
        1.2.3 国内外文献述评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2.1 文献研究法
        1.4.2.2 调查研究法
        1.4.2.3 对比分析法
        1.4.2.4 因果分析法
    1.5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本文的创新点
        1.5.2 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动漫电影概念界定
        2.1.2 动漫电影产业的概念界定
    2.2 相关理论
        2.2.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
        2.2.2 高质量发展理论
        2.2.3 马克思的有效供给理论
第3章 我国动漫电影产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3.1 我国动漫电影产业的发展历程
        3.1.1 启蒙阶段(1949年——1979年)
        3.1.2 起步阶段(1979年——2000年)
        3.1.3 起飞阶段(2001年——2010年)
        3.1.4 成长阶段(2011年——至今)
    3.2 我国动漫电影产业的发展现状
        3.2.1 中国国产动画电影与进口动漫电影的差距缩小
        3.2.2 我国动漫电影产业的发展空间广阔
        3.2.3 动漫电影产品的产量、产值不断增加
        3.2.4 我国动漫电影产业的良好的发展环境
        3.2.5 动漫产业基地应运而生
第4章 我国动漫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障碍和原因分析
    4.1 我国动漫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障碍分析
        4.1.1 我国动漫电影占市场比值少,产量与产值失衡
        4.1.2 我国动漫电影缺乏创意、内容匮乏
        4.1.3 我国动漫电影产业链发展不健全
        4.1.4 动漫人才的结构性失衡
        4.1.5 动漫电影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滞后
    4.2 制约我国动漫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原因分析
        4.2.1 趋利性致使开发商“粗制滥造”
        4.2.2 动漫电影产品制作成本高、风险大、融资难
        4.2.3 我国动漫电影市场规范机制不健全
        4.2.4 动画定位与观众的单一性
        4.2.5 传统文化渗透程度不够
第5章 国外动漫电影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5.1 国外动漫电影产业的发展特色
        5.1.1 美国动漫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表现
        5.1.2 日本动漫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表现
        5.1.3 韩国动漫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表现
    5.2 美日韩动漫电影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5.2.1 市场定位清晰明确
        5.2.2 产业链完备且附加值高
        5.2.3 成功的动漫文化
        5.2.4 动漫品牌的引领作用
        5.2.5 知识产权的保护作用
    5.3 国外动漫电影产业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5.3.1 明确市场需求,准确定位
        5.3.2 培育动漫文化
        5.3.3 树立企业品牌
        5.3.4 完善产业链
        5.3.5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第6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促进我国动漫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策
    6.1 政府角度
        6.1.1 加强动漫人才的有效供给
        6.1.2 提高政府的有效政策支持,促进产能转化
        6.1.3 提高资本的有效供给
        6.1.4 提高有效的制度供给,保障动漫电影高质量发展
        6.1.5 加强动漫电影产业政策引导,发挥有为政府作用
    6.2 企业角度
        6.2.1 完善动漫产业链,促进动漫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
        6.2.2 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
        6.2.3 提高动漫电影产业的创新能力
        6.2.4 进行内容创新,打造民族品牌
        6.2.5 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打造动漫电影精品名品
        6.2.6 严格确权,积极维护动漫企业版权
    6.3 市场角度
        6.3.1 完善全方位的人才市场体系
        6.3.2 提高市场的资源配置能力
        6.3.3 完善资本市场体系
        6.3.4 完善动漫电影知识产权交易市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山东省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2 理论基础
        1.2.3 国内相关研究
        1.2.4 国外相关研究
        1.2.5 文献述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数理统计法
        2.2.3 灰色关联分析法
        2.2.4 VAR模型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山东省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分析
        3.1.1 山东省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政策背景
        3.1.2 融合内容
        3.1.3 融合问题
        3.1.4 融合模式
    3.2 山东省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机理分析
        3.2.1 山东省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因分析
        3.2.2 山东省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条件分析
        3.2.3 山东省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效应分析
    3.3 山东省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度测评
        3.3.1 测评原则
        3.3.2 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测算方法的选取
        3.3.3 山东省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度的测算
        3.3.4 山东省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程度评价
    3.4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山东省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策略
        3.4.1 政府方面
        3.4.2 企业方面
4 结论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4)扬州市政府在促进农民增收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和存在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存在不足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农民收入
        2.1.2 农民増收
        2.1.3 服务型政府
    2.2 理论基础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2 农业政策理论
        2.2.3 技术创新理论
第3章 扬州市政府在促进农民增收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及初步成效
    3.1 扬州市农民收入的基本状况
        3.1.1 扬州市农业自然资源状况
        3.1.2 扬州市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3.1.3 扬州市农民收入基本状况
    3.2 扬州市政府在促进农民增收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3.2.1 强化规划引领,不断优化农业布局
        3.2.2 打造服务平台,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3.2.3 突出科技创新,积极发展农业新业态
        3.2.4 加强人才培育,提升经营主体技能
    3.3 扬州市政府促进农民增收取得的初步成效
        3.3.1 农民增收机制不断健全
        3.3.2 农民增收基础不断夯实
        3.3.3 农民增收潜力不断激发
        3.3.4 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展
        3.3.5 农民增收保障不断加强
第4章 扬州市政府在促进农民増收中作用发挥存在的不足和原因分析
    4.1 扬州市政府在促进农民增收中作用发挥存在的不足
        4.1.1 农业产业结构还不合理
        4.1.2 农民增收缺乏要素保障
        4.1.3 农村剩余劳动力增收潜力未挖掘
        4.1.4 农民的土地利益未及最大化
        4.1.5 给予农民指导力度不足
    4.2 扬州市政府在促进农民增收中作用发挥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4.2.1 政府对农民增收产业体系规划不系统
        4.2.2 政府对农民增收配套政策保障不健全
        4.2.3 政府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机制不完善
        4.2.4 政府对农村征地用地政策实施不到位
        4.2.5 政府对农村教育投入和服务水平不高
第5章 国内外政府促进农民増收中可借鉴的经验
    5.1 国外经验
        5.1.1 美国等国通过有效的价格支持及收入补贴制度促进农民增收
        5.1.2 法国等国通过发展完善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促进农民增收
        5.1.3 英国等国通过努力提高服务来支持农业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5.2 国内经验
        5.2.1 山东省潍坊市——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民增收
        5.2.2 山东省临沂市——创新模式建立机制,促进农民增收
        5.2.3 盐城市盐都区——着力调优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
第6章 完善扬州市政府在农民増收中作用发挥的对策建议
    6.1 制定产业体系规划,提升现代农业质效
        6.1.1 调优产品结构,提高有效供给
        6.1.2 调好生产方式,提升发展质效
        6.1.3 调顺产业体系,推进产业融合
    6.2 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加强扶持投入力度
        6.2.1 完善财税扶持政策
        6.2.2 加强金融扶持力度
        6.2.3 建立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
    6.3 放开城镇就业市场,有序转移剩余人口
        6.3.1 积极发展产业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6.3.2 统筹消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制度障碍
        6.3.3 建立健全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动体制机制
    6.4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用足用好土地政策
        6.4.1 完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和土地承包经营权
        6.4.2 加大施策力度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和用地模式改革
    6.5 增加农村教育投入,提高政府服务水平
        6.5.1 强化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程度
        6.5.2 着力强化科技创新,提高政府为农民服务水平
        6.5.3 强化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高质量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秩序再造:资本下乡的实践图景 ——以育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选题意义
    二、文献回顾与评述
        (一)资本下乡研究综述
        (二)乡村治理研究综述
        (三)政企关系研究综述
        (四)村企关系研究综述
        (五)农民组织化研究综述
        (六)对既有研究的评述
    三、关键词的界定
    四、研究方法与案例概况
        (一)主要研究方法
        (二)研究案例概况
    五、分析框架与结构安排
        (一)论文分析框架
        (二)论文结构安排
    六、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利益主体行为逻辑及其关系再造
    1.1 引资入村:政府的治理逻辑
        1.1.1 以资引资:国家资源下乡的策略
        1.1.2 政府入股:政治资源的隐性配置
        1.1.3 政府的市场观与市场化中的政府
    1.2 乡村争资:村治逻辑转换与权力内嵌
        1.2.1 产业振兴:村集体的富民兴村策略
        1.2.2 社会资本获取:工商资本的政治表达
        1.2.3 竞争捷径:主动谋求政府支持
    1.3 选村投资:政府干预下的资本下乡
        1.3.1 情感偏好:资本下乡中的政府意志
        1.3.2 企业配合:寻求政策倾斜与扶持
        1.3.3 村企共谋:强化获取政府资源的能力
    1.4 资本下乡中的利益主体关系再造
        1.4.1 企业参与下的乡村关系再造
        1.4.2 村庄参与下的政企关系再造
        1.4.3 政府参与下的村企关系再造
        1.4.4 资本下乡中的动态“三角平衡”格局
    1.5 小结
第二章 村治精英吸纳与乡村精英再造
    2.1 经济精英主导下的村庄治理
        2.1.1 做企业家:从“草根”到经济能人
        2.1.2 张榜竞选:从经济能人到村治精英
        2.1.3 精英的困局:村庄治理内生性缺失
    2.2 资本下乡中企业对村治精英的吸纳
        2.2.1 情感俘获:私人关系的公共性拓展
        2.2.2 需求对接:对村治精英破局构想的回应
        2.2.3 信任建构:企业股权结构的社会效应
    2.3 资本下乡中政府对村治精英的吸纳
        2.3.1 先建后补:政府对村治精英的承诺
        2.3.2 垫资建厂:村治精英对政府承诺的回应
        2.3.3 褒奖与荣誉:政府对村治精英的反馈
    2.4 精英吸纳的动力来源及其再造结果
        2.4.1 可信承诺:企业的政治关联效应
        2.4.2 “三强四带”:政党能力建设机制
        2.4.3 “联乡兴村”:政府权力下沉机制
        2.4.4 再造结果:村治精英“政治化”
    2.5 小结
第三章 现代规则下乡与乡土规则再造
    3.1 资本下乡中的现代规则下乡
        3.1.1 股份合作:企业的利益联结策略
        3.1.2 市场排斥:村集体反对股份合作制
        3.1.3 按价收租:村集体的确定性追求
    3.2 乡土规则运行下的秩序冲突
        3.2.1 宗族认同:乡土规则的生成机理
        3.2.2 规则碰撞:产权与收益单位的分合
        3.2.3 祖宗与神明:分配失序下的暴力抗争
        3.2.4 资本逃离:地方性知识的挤压
    3.3 政府参与下的乡土规则再造
        3.3.1 寻找土地:选定新址与产权重构
        3.3.2 利益均沾:秩序建构的均衡过程
        3.3.3 程序再造:权力渗透与强制性矫正
        3.3.4 资本回流:乡土规则再造的效应
    3.4 企业参与下的乡土规则再造
        3.4.1 拒绝签约:农民的理性选择策略
        3.4.2 寻找中间人:企业的行动逻辑
        3.4.3 推举代理人:农民的行动逻辑
    3.5 小结
第四章 农民再组织化与村社集体再造
    4.1 农民再组织化:企业的治理逻辑
        4.1.1 企业成本控制:农民再组织化缘起
        4.1.2 向政府说好话:重新俘获中间人
        4.1.3 为政府造亮点:寻求政府支持
    4.2 “四社协同”:农民再组织化的过程
        4.2.1 劳务合作社:闲散劳动力组织化
        4.2.2 产业合作社:产业过程组织化
        4.2.3 资金合作社:农民分散资金集聚化
        4.2.4 土地合作社:土地碎片化及其整合
    4.3 组织化利益表达:农民的集体行动
        4.3.1 表达梯度:从中间人到代理人
        4.3.2 理性抗争:利益再表达的过程
        4.3.3 “新中间人”的诞生:政府
    4.4 集体再造:农民再组织化的效应分析
        4.4.1 权力渗透:经济过程中的政治表达
        4.4.2 政经分离:农村政治经济格局重塑
        4.4.3 精英塑造:农民的“新代理人”
    4.5 小结
第五章 秩序再造的逻辑进路、治理效应及其限度
    5.1 村庄秩序再造的逻辑进路
        5.1.1 利益主体关系:从失衡到均衡
        5.1.2 制度建设:从碎片化到体系化
        5.1.3 组织建设:从失序到有序
        5.1.4 农民能力建设:从单一到全面
        5.1.5 农民认知转型:从封闭走向开放
    5.2 村庄秩序再造下的乡村治理
        5.2.1 秩序再造下的乡村治理体系
        5.2.2 秩序再造下的乡村治理能力
        5.2.3 资本下乡与乡村治理现代化
    5.3 资本下乡中村庄秩序再造的限度
        5.3.1 现代性与地方性知识的碰撞冲突
        5.3.2 政企关系的诱变及其风险
        5.3.3 间接信任背景下的松散型村企关系
    5.4 小结
结论与讨论
    一、基本结论
        (一)资本下乡中利益主体间信任建构是基础
        (二)村治精英是资本下乡的主要桥梁和纽带
        (三)新型政企关系是资本下乡可持续性的保障
        (四)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是稳定村企关系的关键
        (五)资本下乡中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是根本
    二、进一步讨论
        (一)如何完善资本下乡中的企业治理
        (二)如何构筑更为合理的利益增长分享机制
        (三)如何实现乡村传统治理资源的现代性转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山西职前教师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政策诉求
        1.1.2 现实要求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教师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因的相关研究
        1.3.2 关于教师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存在问题的相关研究
        1.3.3 关于教师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的相关研究
        1.3.4 关于国外教师教育改革的相关研究
    1.4 概念界定
        1.4.1 教师教育
        1.4.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4.3 教师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数据来源
    1.8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8.1 研究重点
        1.8.2 研究难点
        1.8.3 研究创新点
2 山西省教师队伍现状及问题
    2.1 山西省幼儿园及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数量变化
        2.1.1 幼儿园教师队伍数量变化
        2.1.2 中小学教师队伍数量变化
    2.2 山西省幼儿园及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结构变迁
        2.2.1 生师比结构
        2.2.2 教师性别结构
        2.2.3 教师学历结构
        2.2.4 教师职称结构
    2.3 山西省幼儿园及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2.3.1 专任教师数量不足
        2.3.2 专任教师性别结构失衡
        2.3.3 专任教师学历整体有待提高
        2.3.4 专任教师职称结构不合理
3 山西职前教师教育供给侧的现状及问题
    3.1 山西职前教师教育院校供给现状及问题
        3.1.1 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特色相对弱化
        3.1.2 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的积极性不高
    3.2 山西职前教师教育专业供给现状及问题
    3.3 山西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供给现状及问题
        3.3.1 教师教育课程地位边缘化
        3.3.2 教师教育必修课多而选修课少
        3.3.3 教师教育实践类课程仍然较为薄弱
    3.4 山西职前教师教育生源供给现状及问题
    3.5 山西职前教师教育师资供给现状及问题
4 山西职前教师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依据和原则
    4.1 山西职前教师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依据
        4.1.1 师资需求变化是教师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前提
        4.1.2 基础教育改革是教师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背景
        4.1.3 现有的不足是教师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动力
        4.1.4 山西省教师教育振兴计划是教师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契机
    4.2 山西职前教师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原则
        4.2.1 适用性原则
        4.2.2 实践性原则
        4.2.3 生态性原则
        4.2.4 开放性原则
5 山西职前教师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
    5.1 优化调整教师教育院校供给结构
        5.1.1 支持一流师范院校建设
        5.1.2 鼓励支持高水平综合院校参与教师教育
    5.2 调整优化师范专业结构
    5.3 加强教师教育课程建设
        5.3.1 提高教师教育课程的地位
        5.3.2 适当提高教师教育选修课程比例
        5.3.3 加强教师教育实践课程建设
    5.4 提高师范生生源质量
        5.4.1 提高教师经济社会地位
        5.4.2 改革师范生招生制度
        5.4.3 增加政策供给,吸引优秀生源
    5.5 建设高水平教师教育师资队伍
        5.5.1 配足建强教师教育课程教师
        5.5.2 与基础教育一线密切合作
        5.5.3 提升高校教师教育队伍的国际化水平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乡村振兴战略的创新及时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概念辨析
        1、乡村与农村
        2、战略与政策
    (三)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战略学解读
    (一)提出背景
        1、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2、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3、新时代“三农”面临新问题
    (二)确立依据
        1、理论依据
        2、历史依据
        3、现实依据
    (三)有机构成
        1、战略目标
        2、战略方针
        3、战略重点
        4、战略举措
        5、战略保障
    (四)实施进程
        1、中央:顶层设计
        2、地方:因地施策
三、乡村振兴战略创新的四维解析
    (一)思维创新
        1、政策定位维:从倾斜到战略
        2、农业侧重点:从需求侧到供给侧
    (二)理念创新
        1、城乡发展:从统筹到融合
        2、乡村治理:从“管治”到“共治”
        3、优先领域:从工业城市到农业农村
    (三)目标创新
        1、目标距离:更为长远
        2、目标要求:更高标准
        3、目标导向:更高层次
    (四)制度创新
        1、制度内容:更为完善
        2、运行机制:更加全面
        3、组织机构:更为健全
四、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价值
    (一)解决新时代“三农”问题的行动指南
        1、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安排
        2、新时代“三农”工作实践的主攻方向
    (二)化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战略抓手
        1、解决城乡发展失衡的主要抓手
        2、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三)有助于加快推进“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
        1、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的战略选择
        2、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重要保障
    (四)为推进发展中国家农村建设贡献中国方案
        1、为解决工农城乡发展问题提供重要参考
        2、为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借鉴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新时代中国制造业有效供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研究综述
        二、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三、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四、文献评述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框架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点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一、本文的创新点
        二、本文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供给学派理论及实践在新时代的批判性反思
    第一节 供给学派的主要理论及政策主张
        一、供给学派产生的历史条件
        二、供给学派的主要理论及政策主张
        三、对供给学派理论及政策主张的评价
    第二节 供给学派的政策实践
        一、“里根计划”的政策实践及评价
        二、“撒切尔实验”政策实践及评价
        三、日本“规制改革”的政策实践及评价
    第三节 供给学派理论不适用于新时代有效供给研究
        一、新时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供给学派理论的中国化
        二、供给学派的理论出发点与中国基本经济制度不相容
        三、供给学派理论不适用于中国的市场机制
        四、供给学派的供给侧单边管理理论与有效供给研究的冲突
    第四节 供给学派政策实践对新时代有效供给研究的启示
        一、供给学派政策实践证明供给管理的重要性
        二、供给管理既是长期政策也是短期政策
        三、供给管理要重视化解结构性矛盾
第三章 供给思想溯源与有效供给理论基础
    第一节 近代西方经济学有效供给思想溯源
        一、前古典经济学时代的供给思想
        二、斯密和李嘉图的供给思想
        三、萨伊的供给理论
        四、古典经济学供给思想的理论价值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有效供给思想溯源
        一、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
        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三、马克思的分工理论
        四、马克思的供求理论
    第三节 现代西方经济学有效供给思想溯源
        一、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理论
        二、非均衡学派的非均衡理论
        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理论
        四、现代西方经济学供给理论的价值
    第四节 有效供给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的供求理论
        二、均衡理论
        三、需求理论
        四、技术创新理论
        五、产业结构理论
第四章 制造业有效供给的概念及内在机理
    第一节 有效供给的概念界定
        一、供给、均衡点的供给与有效供给
        二、有效供给与经济增长、高质量发展
        三、制造业有效供给的概念
        四、新时代制造业有效供给的内涵
    第二节 制造业有效供给的影响机理
        一、经济效益对有效供给的影响
        二、供给效率对有效供给的影响
        三、需求对有效供给的引致作用
        四、技术创新是有效供给的内在驱动
        五、产业结构升级对有效供给的影响
        六、生产外部性对有效供给的影响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制造业有效供给的发展目标
    第一节 新时代的发展阶段特征
        一、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二、社会需要从增长需要转向“美好生活需要”
        三、从经济增长速度要求转向发展质量要求
        四、新一轮工业革命为中国赶超发达国家提供机遇
    第二节 新时代制造业有效供给的发展目标
        一、有良好的运营质量作为有效供给的发展基础
        二、供给侧的资源配置效率更加有效
        三、满足新时代需求升级要求
        四、技术创新能成为有效供给的动力
        五、产业结构与产业比较优势更匹配
        六、有效供给的成效具有正外部性
    第三节 现阶段制造业有效供给的现实差距
        一、传统要素成本增加难以逆转,制造业税负高于全国宏观税负
        二、供给侧资源配置效率低,结构性产能过剩长期存在
        三、制成品供给错位,供需矛盾依然突出
        四、关键领域的技术薄弱,制约驱动力的技术升级
        五、产业结构升级,遭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双重挤压
        六、制造业环境约束仍较明显,与新时代发展目标背离
第六章 新时代中国制造业有效供给的现实基础
    第一节 制造业供给规模与效益
        一、制造业供给总量大,但规模下滑
        二、制成品产量增加,产品结构优化
        三、制造行业杠杆率下降,但仍保持较高水平
        四、供给效益好转,出现行业分化
        五、制造业技术投入与产出增加
    第二节 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发展现状
        一、测度原理
        二、变量选取
        三、测算结果
        四、全要素生产率分解分析
    第三节 制造业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一、制造业产业结构测算指标设计
        二、数据说明
        三、制造业产业结构分解分析
        四、先进制造业占制造业比重增加
    第四节 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发展现状
        一、产能利用率是需求在供给端的映射
        二、测算方法选择
        三、数据说明
        四、产能利用率测算结果分析
        五、“去产能”治理后产能过剩行业供给规模下降
第七章 新时代中国制造业有效供给的评价体系构建与评估
    第一节 制造业有效供给水平的评价原则与时代要求
        一、评价原则
        二、评价指标要符合新时代特征
    第二节 评价指标选择及评价方法
        一、指标选择
        二、评价体系框架
        三、评价方法
        四、数据来源
    第三节 评价结果及分析
        一、指标权重
        二、制造业有效供给总体评价
        三、制造业行业层面有效供给评价
        四、制造业分行业子维度有效供给评价
第八章 新时代中国制造业实现有效供给的个案研究与经验启示
    第一节 新时代传统制造厂商实现有效供给的困境
        一、信息不对称导致厂商供给效率低
        二、技术创新转换未能与智能制造发展方向相结合
        三、厂商产业链升级遭遇要素优势不匹配瓶颈
        四、规模化大生产模式难以应对数字经济下的需求升级
    第二节 案例研究对象的描述
        一、案例研究设计思路
        二、案例分析对象的描述
        三、案例设计要素
    第三节 红领集团实现有效供给的案例分析
        一、利用数据要素提高供给配置效率
        二、利用技术创新实现工艺流程智能变革
        三、利用数据技术实现“武藏曲线”的智能升级
        四、数字化驱动生产方式满足消费需求升级需要
    第四节 案例启示
        一、利用数字要素修正供给配置扭曲
        二、技术创新与技术发展趋势应相结合
        三、厂商产业升级方向要与比较优势匹配
        四、重视需求升级对生产模式的新要求
第九章 推进制造业有效供给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推进制造业有效供给的宏观管理思路
        一、重视供给管理在实现有效供给中的长期作用和短期影响
        二、有效供给的宏观管理需协调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
        三、强化市场在有效供给实现中的决定性地位
        四、政府调控以纠正“市场失灵”为主要目标
    第二节 推进产业层面有效供给的对策建议
        一、降低制造企业税负成本,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二、培育企业家精神,提升制造业供给侧效率
        三、加大数字要素的培育力度,推动供需高效匹配
        四、加大关键领域技术投入,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率
        五、重视传统产业地位,抓住新工业革命机遇实现产业升级
        六、引导产业政策转型,政策目标转向减少产业发展的负外部性
    第三节 推进厂商层面有效供给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供应链虚拟系统,提升供给效率
        二、引导厂商技术创新的自觉性,实现供给驱动转换
        三、培育企业内生增长优势,实现产业升级
        四、把握新时代的需求变革,利用数字技术提高需求识别的精准度
第十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创新和实践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的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动态
        三、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重难点
        一、主要研究内容
        二、研究的重难点
        三、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创新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
        一、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济思想
        二、坚持和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经济思想
    第二节 继承并转化中国传统经济思想
        一、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二、坚持有效的改革方法
        三、创造性转化“均贫富”的经济观念
    第三节 扬弃西方主要经济思想
        一、反对新自由主义倾向
        二、驳斥凯恩斯主义的绝对性
        三、借鉴吸收西方供给学派经济理论
第二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理论创新的实践基础
    第一节 建国后至十八大前党的经济建设实践
        一、探索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
        二、开启改革开放新时代
        三、确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四、注重经济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第二节 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
        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二、发展协调性稳步增强
        三、人民群众获得感提升显着
    第三节 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面临的新形势
        一、处于完成历史任务的关键节点
        二、国内经济转型升级有待提速
        三、国际经济形势不容乐观
第三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创新
    第一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理论创新的主要内容
        一、发展动力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
        二、发展价值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三、发展理念论:新发展理念
        四、发展阶段论:经济发展新常态理论
        五、发展方法论: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
    第二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理论创新的特点
        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
        二、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
        三、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四、坚持继承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
    第三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理论创新的内在逻辑
        一、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现实逻辑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逻辑
        三、坚持内外联动发展的全球化逻辑
        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逻辑
        五、坚持与时俱进的时代逻辑
第四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实践价值
    第一节 对中国经济转型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推动深层次变革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推进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三、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真正造福人民
    第二节 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路径
        一、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二、改革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途径
        三、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四、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第三节 坚持并引导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一、引领中国经济深度融入全球化进程
        二、维护现行世贸规则坚决反对反全球化倾向
        三、为改善全球经济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10)“中国之治”:治国理政新时代——江苏师范大学社科理论工作者学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笔谈(论文提纲范文)

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1]
    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需要牢牢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高质量发展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进程中呈阶段性特征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
    一、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在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
    二、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着力点
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理论”促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更加成熟
    二、“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理论”促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更加科学
    三、“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理论”促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更加具体
    四、“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理论”促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更加明确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好与更好”
在发挥制度优势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
建构国家治理制度,传承民族文化灵魂
中国乡村基层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和法治化
推进实现师范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势在必行

四、实施结构性改革 建设新世纪亮点(论文参考文献)

  • [1]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D]. 张晨瑶.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4)
  •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我国动漫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D]. 张雨欣. 安徽工程大学, 2020(05)
  •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山东省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 刘鹏.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4]扬州市政府在促进农民增收中的作用研究[D]. 周和萍. 扬州大学, 2020(05)
  • [5]秩序再造:资本下乡的实践图景 ——以育村为例[D]. 马池春. 山西大学, 2020(07)
  • [6]山西职前教师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D]. 乔璐瑶.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7]乡村振兴战略的创新及时代价值研究[D]. 吴玉转.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8]新时代中国制造业有效供给研究[D]. 伊馨.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0)
  • [9]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创新和实践价值研究[D]. 杨丰. 江苏大学, 2020(05)
  • [10]“中国之治”:治国理政新时代——江苏师范大学社科理论工作者学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笔谈[J]. 华桂宏,陈延斌,曹典顺,石海兵,李子联,张文德,娄峥嵘,菅从进,魏本亚.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6)

标签:;  ;  ;  ;  ;  

实施结构性改革,打造新世纪亮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