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中学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胡海谢春蓉四川省德阳市第二中学校618000

【摘要】以《新课程标准》理念为准则,侧重探讨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基础知识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掌握数学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而启发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掌握数学的基本思维方法,恰当地运用数学判断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前提,注意逻辑推理训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学现状,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7-139-02

引言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广泛的应用性、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是数学的三大特点。新课程改革,要求初中学校加快素质教育建设,关注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及提升。由此可见,学习数学不仅要有实际生活领域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感性经验,而且更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即具有一种确定的、前后一贯的、无矛盾的、有根据的思维能力。本文以《新课程标准》理念为准则(以下简称《课标》)侧重探讨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基础知识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掌握数学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而启发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让学生学会掌握数学的基本思维方法

概念、判断与推理是思维的三种基本形式。在数学教学中,概念,数学公式、数学法则等常常都是以这三种思维形式来表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数学知识的传授与数学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既主动去索取数学知识,又主动去掌握基本的数学思维形式。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它是一种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上升过程,数学中的逻辑思维能力就是指个人独立地处理数学材料,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它包括分析综合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可逆思维能力,判断推理能力等等。一般而言,思维能力越强,思维的抽象程度越高,思维就越深刻、越缜密。所以,要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就必须让学生掌握数学概念,认识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即既要明确数学概念有哪些特有的本质属性,又要明确数学概念所指的是哪些范围内的事物。为着“面向全体学生”之目的,必须承认并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并重,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首先,要准确地理解数学概念的内涵,数学概念是对客观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的反映,学生理解数学概念首先要重视对概念内涵的理解。概念的内涵是概念所反映的客观对象的共同本质属性的总和。例如:平行四边形这一概念的内涵中,就包含着一切平行四边形的共有的两个本质属性“(1)是四边形;(2)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数学概念是通过数学语言来表达的。因此,要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语言表达中的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

其次,要掌握数学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在一个彼此联系的数学概念的系统中。学生在掌握数学概念的过程中,如果不注意在系统中把握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理清概念的内在联系,就不可能真正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比如“约数”的概念,只有将此放到“数的整除"中才能理解“约数”的真正含义。其余,如“比差”、“比倍”等的理解,也只有理解了“公比”这一概念后才能真正理解上述两个概念。

第三,要对数学概念进行科学的分类。就是把概念的对象分成若干个小类,用以揭示概念外延的一种方法。中学生掌握概念的特点及其方式,在一定条件下是通过对概念的分类、比较、感知、分析,去粗取精,去伪成真而得到的;在课堂教学中,要合理引导学生遵循分类的基本原则:(1)全面分类。即分类的所有属概念的外延的总和必须等于种概念的外延。例如把三角形按边的长短分类可分为: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底和腰不等的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又如,有人把自然数分为“质数”与“合数”,这就漏掉了“1"这个属概念。(2)分类应按同一根据进行。分类时应当从被分概念的内涵里择定一个本质属性作为根据,在分类的过程中,这个根据要始终如一的贯彻,如把三角形笼统地分为锐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就错了,这就没有坚持“同一根据”分类原则。

二、恰当地运用数学判断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前提

数学判断是对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进行感知、综合、抽象分析所作出的最终断定的思维形式。而思维的过程,就是形成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的过程,没有概念就不可能作出判断,没有判断就不能进行推理,因此人们常借助于概念构成判断,断定事物,

中学生数学判断的发展特点是:简单判断易于复合判断;在简单的判断中性质判断又优于关系判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提出一些具有事物性质和事物之间有关联的问题,让学生分析判断。

(一)要对数学问题进行恰当的判断就必须使判断中“质”的界线清楚,“量”的规定准确,必须做到:(1)判断要明确,判断分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如:肯定判断是肯定数学材料有某种属性,否定判断是否定数学材料有某种属性。当某种数学材料只能有或不能有某种属性时,进行数学判断就要么是肯定,或者是否定,不能既肯定又否定。(2)正确表述数学语言。(3)仔细区别判断中“量”的特征。数学判断中“量”的特征有三种情形。一是单称判断,即判断某一个个别数学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二是特称判断,即判定某类数学对象的部分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断,三是全称判断,即判断是某类数学对象中每一部分对象是否有某种性质的判断,

(二)在数学教学中,要经常提醒学生注意判断“量”的特征。注意区分单称判断,特称判断和全称判断,三种判断量的特征都有明确的规定性,不能随意将判断量的特征范围扩大或缩小。

三、注意逻辑推理训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我们知道概念和判断是思维的基本单位。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头脑里形成许多概念和判断,彼此间不是孤立的,毫无联系的,而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人们根据概念、判断之间的各种联系,形成一种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活动是从一个或几个判断推出一个新的判断。这种思维活动就叫推理。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有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

1、演绎推理。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它是在被确认的一般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推理,从而导出正确的特殊的结论。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已知的定义、定理、法则、公式、性质甚至例子去解决一个个具体的习题,这种思维方法就是演绎推理。演绎推理的主要形式是三段论法,就是从两个判断(其中一个一定是全称判断)中得出第三个判断的一种推理方法。三段论法的正确性依赖于两点:一是要求大、小前提必须真实正确,否则结论不真。二是推理形式要正确,也就是大、小前提与结论要有必然的联系,否则结论也不真。

2、归纳推理。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在整个推理过程中是相互联系着的。归纳推理是由一些特殊事例导出普遍结论的推理。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方法是:(1)直观地呈现数学材料。(2)适时对数学材料进行归纳,教会学生对数学材料进行由感知→表象→概念的形成过程进行分析。(3)对数学的典型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归纳推理能力提高的途径与方法之一.就是善于找寻和发现并研究某个数学问题的一种典型例子,寻绎能够说明一切可能发生的事情的本质的实例。

3、类比推理能力的培养。类比推理是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它是根据两个对象具有的某些相同属性作出它们的另一些属性也一定相同的推理形式。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类比推理时,总是首先在思维对象间进行比较,尽可能多的找出它们的相似点或相同点,然后以此为依据,把其中一个(或一类)对象的性质,推移到另一个(或一类)对象中去。应用类比法寻找问题的解答途径时,由于类比问题一般不会预先给定,这就要由问题本身出发通过联想而提出。联想是要以一定的数学知识和解题经验为基础的,要知道一些基本问题的解法,只有如此,对于一个陌生的问题,才能有可能联想前一个熟悉的,且与所给问题相类似的简单问题,并根据这个简单问题的解法来揣测解决所给问题要采取的途径。

对人的思维过程与思维形式的研究,都是对人的认识活动的研究,这里侧重于对人的内部思维活动过程的探讨。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当然,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途径还很多,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时时处处都把培养学生维能力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素质教育倡导的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实践性、创新性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参考文献

[1]潘思宇.2017《新课程》(中)《浅析初中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2]陈红梅.2017年《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标签:;  ;  ;  

中学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