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品质改良是小麦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小麦品质包括形态品质、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等,它们彼此间相互联系,密切相关。由于小麦品质性状大多属数量性状,所以其是由品种的遗传特性(G)与环境(E)及其互作(G×E)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以生产应用为目标,对2003-2004、2004-2005两年度参加国家黄淮南片水地组区域试验宿县、阜阳及涡阳3地的部分品种及2005-2006、2006-2007两年度4个地点种植的黄淮麦区具有代表性的19个小麦品种(系)进行品质指标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以两年国家黄淮海小麦区试3个试点共55个小麦品种(系)为材料,检测了其全麦粉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和其它相关品质性状。结果表明,全麦粉PPO活性在不同品种、年份和地点间差异显著。全麦粉PPO活性与膨胀势、峰值黏度、稀懈值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2、-0.18和0.28;与SDS沉降值、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zeleny沉降值、糊化温度、峰值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0、0.28、0.28、0.24、0.27和0.21,与黄色素含量、碱性水保持力(AWRC)、硬度、保持黏度、最终黏度和回升值相关不显著。2.通过测定黄淮麦区2年度3试点13个小麦区试品种糊化特性(RVA)参数及其它主要品质性状,研究了小麦RVA参数稳定性及其与其它主要品质性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基因型对峰值粘度、保持粘度、稀懈值、最终粘度、回升值起主导作用,环境对糊化温度和峰值时间影响较大。峰值粘度、保持粘度、最终粘度在品种间变幅较大,分别为2055.50~3935.50cp、1046.42~2589.00cp和2412.00~4341.50cp,峰值粘度、保持粘度、稀懈值的变异系数较高,分别为10.74%、12.17%、21.25%。除峰值时间外,其它RVA参数品种间差异极显著。峰值粘度与保持粘度、稀懈值、最终粘度及回升值间极显著正相关。峰值粘度、保持粘度、最终粘度、回升值与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Zeleny沉降值间极显著负相关。同时依据RVA参数对参试品种进行了聚类分析。峰值粘度可作为衡量小麦淀粉特性的最重要指标,由于品种间淀粉品质差异大,因此品种选育过程中应同时注重蛋白质和淀粉品质。3.通过对两年度3个试点13个小麦品种的16个主要品质性状的基因型和环境及其互作效应的分析。结果表明,品质性状在不同小麦品种及不同试点间皆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硬度、PPO活性、AWRC、稀懈值的变异系数较大;膨胀势、最终粘度、峰值粘度的变异系数较小;糊化温度、碱性水保持力、峰值时间、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PPO活性、黄色素含量、膨胀势、峰值粘度、稀懈值、回升值、Zeleny沉降值、硬度的环境效应大于基因型效应;SDS沉降值和最终粘度的基因型效应大于环境效应,保持粘度受环境效应影响较小。4.利用非平衡数据分析方法对区试试验2年多点多性状有缺失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系)除糊化温度、AWRC、峰值时间和蛋白质含量的品种间差异较小外,其它品质指标品种间存在极显著差异。综合各参试品种(系)品质性状稳定性可以看出,春水A组的V1、V2、V13,春水B组的V2、V14,冬水A组的V2、V3以及冬水B组的V2的品质稳定性较好。本研究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系)的PPO、AWRC、糊化温度、峰值时间、蛋白质含量、面筋含量及硬度的年份效应方差估计值最大,表明这些性状的年份间差异较大,大多数性状的年份×地点互作效应的方差分量值都比较大,说明3个试点的性状表现在2004年和2005年很不一致。有些性状的基因型×地点互作效应的方差分量值也较大,表明各参试组合的性状在3个试点的表现也不一致。因此,对小麦品质指标进行单一年份或地点的分析时,其结果会有偏差,需要强调对多年和多点的资料进行联合分析。5.利用2年4点19个品种(系)随机区组设计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蛋白质含量主要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试点间的变异平方和占总变异平方和的58.53%,基因型的变异平方和仅占总平方和的19.88%:SDS沉降值主要受基因型的影响。本研究同时表明,不同品质性状在试点间的变化规律不同,SDS沉降值、干湿面筋含量、蛋白质含量和面筋含量表现出随纬度的升高而升高的趋势,面筋指数和峰值黏度表现出随纬度的升高而降低的趋势。所有品质性状均受基因型、环境及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不同性状受不同因素影响的程度不同。SDS沉降值、AWRC、PPO活性、黄色素含量、峰值黏度、保持黏度、稀懈值、峰值时间、糊化温度和硬度的基因型间变异较大,说明这些性状稳定性较好;黄色素含量、面筋指数、最终黏度和回升值的年份间变异较大,湿面筋含量、干面筋含量、蛋白质含量、面筋含量和Zeleny沉降值的地点间变异较大,说明这些性状的稳定性差,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基于在线近红外光谱快速检测玉米籽粒主要品质参数的研究[J]. 中国畜牧杂志 2017(01)
- [2].生态环境因子对不同基因型向日葵材料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J]. 种子 2020(03)
- [3].气象因子对葡萄主要品质的影响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20(08)
- [4].连云港市主要小麦品种产量与主要品质性状的初步研究[J]. 中国种业 2016(10)
- [5].青砖茶主要品质成分的研究进展[J]. 广东茶业 2008(06)
- [6].湖北省近年育成的小麦品种主要品质性状分析[J]. 湖北农业科学 2008(09)
- [7].润茶对绿茶冲泡时主要品质成分溶出影响研究[J]. 茶叶 2015(02)
- [8].鲜食糯玉米品质与主要品质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 2010(04)
- [9].氮肥与穴苗数对机插优质稻南粳9108产量及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J]. 中国稻米 2020(01)
- [10].宾川石榴品种资源调查及其果实主要品质的比较分析(英文)[J].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2(12)
- [11].茶叶冲泡振荡对主要品质成分浸出规律的影响[J]. 贵州农业科学 2010(06)
- [12].基因型和环境对新疆冬小麦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J]. 新疆农业科学 2009(01)
- [13].贵州紫苏资源主要品质性状的分析与评价[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0(01)
- [14].紫甘薯主要品质性状基因型与环境效应研究[J]. 中国粮油学报 2010(09)
- [15].超甜玉米不同采收期主要品质性状变化规律研究[J].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1)
- [16].辣椒主要品质性状杂种优势分析[J]. 上海蔬菜 2020(05)
- [17].名人名言·文化篇[J]. 石油政工研究 2016(01)
- [18].不同加工番茄新品系主要品质性状比较试验[J]. 蔬菜 2015(10)
- [19].绿茶茶汤中主要品质成分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的建立[J]. 茶叶科学 2011(04)
- [20].不同基因型和环境影响小麦主要品质的研究[J]. 中国粮油学报 2010(03)
- [21].茶鲜叶萎凋过程中主要品质成分的动态变化[J]. 茶叶学报 2016(03)
- [22].吐鲁番地区无核葡萄主要品质性状因子分析与综合评价[J]. 西北农业学报 2016(01)
- [23].装载量对月季切花真空预冷主要品质的影响[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2010(01)
- [24].绵羊毛与山羊绒的主要品质和超显微结构比较[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3)
- [25].机插秧模式下肥料配置对稻米主要品质的影响[J]. 核农学报 2014(10)
- [26].海拔和播期对藜麦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J]. 西南农业学报 2020(02)
- [27].不同环境条件下稻米的主要品质性状的比较[J]. 食品科技 2013(09)
- [28].代谢组学解析遮阴对茶叶主要品质成分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9(06)
- [29].山西小麦品种籽粒硬度与主要品质性状研究[J]. 麦类作物学报 2019(11)
- [30].啤酒花脱毒苗生长态势及品质比较研究[J]. 北方园艺 2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