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二病区421001
【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采用护理干预对目标血压的控制效果。方法:时间段:2017年9月-2018年3月,研究对象:本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92例,按照随机表法分为实验组(46例)、对照组(46例),均给予栓塞术治疗,对照组:常规护理,实验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生活质量、目标血压控制效果、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生活质量、目标血压控制效果(95.65%vs80.43%)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0.87%vs28.26%)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采用护理干预对目标血压的控制效果显著,护理后目标血压控制效果较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借鉴。
【关键词】护理干预;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目标血压;控制效果
颅内动脉瘤是血管内出现脑血管瘤样突起,其随着病情的加重会逐渐加重对周边神经的压迫,增加手术的风险,基于此,应及早的进行治疗,临床上多采用夹闭手术进行治疗,但该手术方法具有高风险,且对机体损伤较为严重,给予栓塞术治疗有一定的效果,但其术后会对血压产生一定影响[1]。基于此,本次随机选择9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给予其栓塞术治疗,并于术后实施护理干预,观察期血压控制情况,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92例本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按随机法将其分为2组(实验组=46例、对照组=46例)。诊断标准:参考患者的临床症状(头痛、恶心、颈部僵硬疼痛、腰背酸痛、畏光、乏力、嗜睡等)和相关检查(血常规、腰穿),结合《子颅内动脉瘤诊疗指南》相关标准进行诊断。入选标准:符合颅内动脉瘤诊断标准的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排除标准:依从性较差患者,配合度差患者。实验组:男:26例,女:20例,年龄:28-64岁,平均年龄:45.5±10.5岁,前交通动脉瘤患者20例,后交通动脉瘤患者10例,中动脉瘤患者4例,椎动脉瘤患者6例,基底动脉瘤患者6例。对照组:实验组:男:25例,女:21例,年龄:29-65岁,平均年龄:46.5±12.5岁,前交通动脉瘤患者21例,后交通动脉瘤患者9例,中动脉瘤患者4例,椎动脉瘤患者7例,基底动脉瘤患者5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符合临床研究标准。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实验组:护理干预,心理护理:此类患者会对血管和脑组织形成压迫,加之患者对医院的认知处于一个初期的阶段,各治疗器械都会对对患者形成刺激,致使其出现不同程度的情绪障碍,基于此,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后应对其认知情况和心理状态进行有效的评估,并根据患者的情绪变化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使患者的情绪处在一个平稳的状态内,避免情绪波动影响治疗效果。对于收治的语言障碍患者,护理人员要结合临床护理经验,在尊重患者的前提下,引导其学会情绪的表达,对于情绪稳定性较差的患者,可服用药物进行控制[2]。镇痛镇静:待术后药效消退患者清醒后应及早的拔出气管插管,避免其对创口产生影响,使患者出现应激反应,对使用镇静镇痛药物的患者,应密切监测其镇静评分,并对其镇静镇痛药物剂量进行调整。密切监测血压: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变化,并根据患者的身体状态和血压恢复情况进行降压药物剂量的调整,促进患者血压的恢复[3]。饮食护理:术后给予患者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多使用半流体水果和蔬菜,补充机体膳食纤维需求量,避免进食甜食、牛奶等,促进患者及早排便。排便护理:术后患者长期卧床,缺少运动,会出现便秘,告知患者切勿用力排便,避免影响颅内压的水平,对于便秘患者,可遵医嘱服用缓解剂和促排便药物[4]。
1.3观察指标
观察生活质量(采用采用QOLAD量表进行评估,满分100分,包括:生理功能、总的健康、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等,得分与患者的生活质量呈正比)、目标血压控制效果、并发症发生率(脑血管痉挛、肺部感染、穿刺点局部出血)。
1.4统计学处理
SPSS22.0分析,两组患者计量资料(生活质量)用t、()表示;计数资料(目标血压控制效果、并发症发生率)用、%表示,临床研究资料对比,P值区间在0.00-0.05之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意义。
2.结果
2.1生活质量对比
生活质量对比,详见表1。
表1生活质量对比()
3.讨论
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会出现再出血,原因在于手术过程中产生血压波动,引起颅内压升高,基于此,在护理过程中进行血压控制及其重要,对其预后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本次研究中,表1显示,实验组生活质量中生理功能为83.46±5.46、总的健康为88.19±5.72、精力为75.39±9.38、社会功能为69.43±9.55、情感职能为83.26±8.43均高于对照组,分析:进行心理护理,可以有效的缓解其术前术后产生的不良心理情绪,防止应情绪引起的血压波动,影响预后效果[5]。表2显示,实验组目标血压控制效果为95.65%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87%低于对照组,分析:麻醉药效消退后,根据患者的情况对镇静镇痛药物剂量进行调整,并帮助患者及早的进行自主吸氧,提高恢复效果,并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并根据血压恢复情况进行药物剂量调整,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确保降压治疗的安全性。进行饮食和排便护理,在保证营养供给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减少外源性刺激,减少低血压带来的治疗风险[6]。
综合上述,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采用护理干预对目标血压的控制效果显著,护理后目标血压控制效果较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提高患者的恢复效果,改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借鉴。
参考文献:
[1]李凤玉.延续护理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15):161-163.
[2]徐云,常莉,丁涟沭等.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病人目标血压控制的护理干预[J].全科护理,2017,15(11):1330-1331.
[3]陈萍云,陈丽芳,蓝惠兰等.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患者目标血压控制的护理干预[J].护理学杂志,2016,31(14):33-34.
[4]赵俊.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术后恢复的改善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7):254.
[5]苏红,鲜继淑.2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康复期并发颅内出血的抢救与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07):153-154.
[6]黄博婷.护理干预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患者术后焦虑情况的影响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6,7(12):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