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频率捻转手法量效关系研究

不同频率捻转手法量效关系研究

论文摘要

目的:本研究是在综合古今医家捻转频率规律的基础上,固定其他针刺量学要素,通过红外热像仪测定针刺前后足三里穴位局部及经脉相关脏腑——胃的体表投影区皮肤温度变化,来确定不同频率捻转手法的量效关系,以确定捻转补泻手法的最佳操作频率,提出相对客观的捻转补泻频率操作规范建议,为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方法:选择年龄在19-23岁之间的健康志愿者20人作为受试对象,性别不限。按手法频率不同分成7个手法组:1组(频率30次/min)、2组(频率60次/min)、3组(频率90次/min)、4组(频率120次/min)、5组(频率150次及以上/min)、对照组(只针刺不行手法组)、空白组(不行针刺操作)。20人全部采用自身对照,每人分别接受上述手法各1次。双侧足三里为实验选穴,每次实验均用红外热像仪分别于针刺前、针刺得针感即刻(1-5s)、5min、10min、20min时测得穴位局部及胃的体表投影区皮肤温度变化,并将所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实验结果表明不同频率捻转手法针刺双侧足三里对胃的体表投影区局部皮肤温度变化的影响有差异,其中1组(频率30次/min)与2组(频率60次/min)手法实施后表现为温度升高;4组(频率120次/min)与5组(频率150次及以上/min)手法实施后表现为温度降低,其中以2组(频率60次/min)的手法实施后升温效果最为明显, 4组(频率120次/min)的手法实施后降温的效果最明显,与空白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2.不同频率捻转对足三里穴位局部皮肤温度变化有影响,并且对温度的影响也是有差异的,当中又以频率60次/min的手法操作升温的效果最明显,频率120次/min的手法操作降温的效果最明显。结论:1.针刺双侧足三里,对胃的体表投影区局部皮肤温度有明显的调节作用。2.实验结果表明:当捻转的角度、力度、作用时间等量学要素固定后,频率60次/min的捻转手法操作升温效果最明显,频率120次/min的捻转手法操作降温效果最明显,即当其他因素固定时频率60次/min的捻转手法“补”的效应最好,频率120次/min的捻转手法“泻”的效应最好。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古代文献捻转补泻的记载论述
  • 2 近代研究捻转补泻的进展概况
  • 3 展望与思考
  • 实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讨论
  • 1 捻转补泻手法与皮肤温度变化机理
  • 2 古今捻转补泻手法频率的争鸣
  • 3 捻转补泻手法频率的效应差异与补泻效应
  • 4 关于不同频率捻转手法的量效关系的探讨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相关论文文献

    • [1].攒竹穴行单向捻转手法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88例[J]. 中医外治杂志 2014(06)
    • [2].捻转刺法溯源[J]. 中国针灸 2013(07)
    • [3].不同频率捻转手法针刺足三里穴对胃体表温度影响的研究[J]. 针灸临床杂志 2011(03)
    • [4].不同频率捻转手法对大鼠胃运动的影响[J]. 中医学报 2016(09)
    • [5].不同刺激量捻转手法针刺后三里穴对高血压家兔血压的影响[J]. 上海针灸杂志 2011(12)
    • [6].不同频率捻转手法对大鼠胃运动和胃迷走神经传入纤维放电影响的分析研究[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7(01)
    • [7].利用MoorFLPI激光血流成像仪等观察不同针刺手法的效应[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2(11)
    • [8].提插与捻转手法输入能量的比较分析[J]. 中国针灸 2011(01)
    • [9].针刺仿真手法对高血压大鼠血压及心肌血管紧张素Ⅱ的影响[J]. 针刺研究 2008(03)
    • [10].捻转针刺手法的运动学及动力学特征研究[J]. 针刺研究 2013(05)
    • [11].病毒性皮肤病[J]. 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 2013(03)

    标签:;  ;  ;  ;  

    不同频率捻转手法量效关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