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1949年浙江省嘉兴乡镇自治研究

1945-1949年浙江省嘉兴乡镇自治研究

论文摘要

近代地方自治是国家力图通过借鉴西方现代民主政治体制以挽救自身危机、变革社会而实施的。与民主政治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西方国家相比较,近代中国的地方自治凸显出更多不民主、不自治的情形。学界探究这些问题的根源,大多认为国家政权建设过程中,基层政权的官僚化对乡村社会的冲击和破坏,使国家与乡村社会截然对立,造成地方自治难以实行。认为某些自治组织著有成效者,亦将官治与自治相对立作比较。笔者认为,国家政权建设既包括国家基层政权的建设,又蕴含着民主政权的建设。在这个基础上,国家与乡村社会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一个相互渗透、角色互相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视角下,从乡镇的自治实践入手,可以更为清晰地认知自治制度内外的问题,有助于正确认知地方自治的成绩与不足。本文以浙江省嘉兴地区为中心研究战后乡镇自治制度。据笔者研究,在政府的引导下,嘉兴建构起一种乡镇民代表会对乡镇公所进行权力制衡的关系。一旦赋予乡镇民自治和民主的权利,乡村民主就可以真正地实现,乡镇自治组织即可正常运作。在乡镇自治过程中,政府必须从民主规范转变为民主实践的维护者,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而不是过多的干预。政府干预往往削弱了乡镇组织的自治特性。在小尺度区域政治的研究基础上,笔者指出,乡镇公所承担了上级政府过多的行政任务和压力,变为乡镇民口中的衙门,成为乡村社会的对立物。对自治群体的考察,进一步表明乡镇自治人员承受了过多的制度弊端却无法获得制度内的利益保障,导致乡镇自治建设陷于极其被动的局面。本文证明,乡镇自治的真谛在于,只有在和平的社会环境中,在国家的监督而非干预下,才可能建立起以乡镇民为主体的富有活力的自治组织。嘉兴的案例提供了这样一种现实的途径。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二、他人研究
  • 三、本文框架
  • 四、资料来源
  • 五、相关概念
  • 第一章 乡镇自治的楔入
  • 第一节 背景:浙江省地方自治沿革
  • 一、清末地方自治伊始与风潮
  • 二、1912—1927年地方自治的兴动
  • 三、国民党党义与地方自治
  • 四、1928—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引导的自治
  • 五、1937—1945年抗战时期的自卫与自治
  • 第二节 权力与制衡:1946年乡镇自治的建构
  • 一、乡镇公所:国家政权的延伸
  • 二、乡镇务会议:基层政权的运作
  • 三、委员会的自治功能
  • 四、保长及保长会议
  • 五、乡镇民代表会:权力与职能
  • 六、乡镇自治的内涵
  • 第三节 小结
  • 第二章 乡镇自治体制的运作
  • 第一节 乡镇自治:基层的民主意识与参与
  • 一、检举汉奸与民主政治
  • 二、保民:兴趣与权利
  • 三、民主:争议与规范
  • 四、民主的赋予与实现
  • 第二节 乡镇财政体制的运作
  • 一、乡镇地位的缺失:1928—1945年浙江省自治财政
  • 二、乡镇地位的确立:1945—1949年嘉兴县乡镇财政体制
  • 三、审核体制:1945—1949年嘉兴县乡镇财政的运作
  • 四、疲于平衡:难以承受之重
  • 第三节 纠纷调解:乡镇自治组织在日常生活中的运作
  • 一、佃业双方代表会:新的交流平台
  • 二、乡镇各组织的协调:升级纠纷的处理
  • 三、乡镇调解委员会:日常纠纷的调解
  • 四、规范化秩序
  • 第四节 小结
  • 第三章 乡镇自治中的政府行为与角色
  • 第一节 督导与宣导:民主建设中的政府
  • 一、督导:乡镇自治组织的构建
  • 二、宣导:乡镇自治组织的民主化
  • 三、县与乡镇关系定位
  • 第二节 服务与强制:农业建设中的政府
  • 一、环境:生态与社会双重影响
  • 二、政府:强制的服务
  • 三、农民:压力下的动员
  • 四、现代化建设中的政府角色
  • 第三节 小结
  • 第四章 小尺度区域政治:自治中乡镇体制的困轭
  • 第一节 乡镇归并:背离实际的拙劣改革
  • 一、政治调整:海宁县区划的频繁变动
  • 二、矛盾凸现:乡镇归并带来的问题
  • 三、非均衡格局:归并后乡镇的发展模式
  • 四、背离生活实际的政治手段
  • 第二节 户政工作:乡镇体制运作的症结
  • 一、户政推行过程与存在的问题
  • 二、问题症结:推卸的责任
  • 三、体制变革之急
  • 第三节 小结
  • 第五章 乡镇自治人员的群体考察
  • 第一节 保长的形象改变与角色定位
  • 一、乡土人情塑造的正面形象
  • 二、外部压力下泛滥的负面形象
  • 三、制度弊端下角色的偏离
  • 四、乡村政治边缘人
  • 第二节 乡镇职员的经历、心理及行为
  • 一、抗战时期群体流动范围
  • 二、抗战时期的个人经历
  • 三、抗战后乡镇职员心理状态
  • 四、抗战后乡镇长的行为
  • 五、建设意识与行为的滞后
  • 第三节 新官绅及乡镇权力结构
  • 一、权威地位的确立:亲属关系为基础
  • 二、乡镇权威的政治身份:国民党党员
  • 三、乡镇权威的地位:乡镇权力的主导
  • 四、压力下的乡镇权威:对政府的背离
  • 五、乡镇权力结构与乡村控制
  • 第四节 小结
  • 结论
  • 一、国家政权建设中的自治
  • 二、比较中的乡镇自治
  • 三、地方自治与政府职能
  • 参考文献
  • 档案资料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清末县级地方自治研究所实态考察——以南部县为个案研究[J]. 文化学刊 2020(01)
    • [2].地方自治:基于一般地方人大规范的解读[J]. 人大研究 2017(12)
    • [3].艰难的前进——论清末民初绥远地区的地方自治[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7(06)
    • [4].晚清民众反地方自治现象分析——以宁波为中心的考察[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5)
    • [5].论特别行政区的授权性地方自治性质及其授权机理[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6)
    • [6].中美地方自治对比探析[J]. 祖国 2018(20)
    • [7].为何中国的地方自治总不成功[J]. 复旦政治学评论 2008(00)
    • [8].留学生群体与近代中国地方自治[J]. 广西社会科学 2013(11)
    • [9].“失败的遗产”之宪政悖论解读——国家建构视野下的清末民初地方自治[J]. 清华法治论衡 2013(01)
    • [10].清末地方自治经费来源、管理使用考[J]. 史学月刊 2019(10)
    • [11].20世纪20年代地方自治恢复的社会反应及实践[J]. 中州学刊 2018(08)
    • [12].陈济棠主粤时期广东的地方自治[J]. 中西法律传统 2016(01)
    • [13].黄遵宪:渐进主义的地方自治构想[J].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4)
    • [14].大灾害与地方自治政府的危机管理:以日本福岛核事故为例[J]. 第一资源 2012(02)
    • [15].孙中山地方自治思想及其对法治湖南建设的启示——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J]. 法治湖南与区域治理研究 2011(05)
    • [16].清末地方自治运动中的《大公报》舆论[J]. 湖北社会科学 2013(05)
    • [17].孙中山地方自治思想述论[J]. 兰台世界 2013(19)
    • [18].西方地方自治思想及其在近代中国的传播[J].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3(04)
    • [19].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国地方自治局的兴医举措[J]. 西伯利亚研究 2012(02)
    • [20].19世纪至20世纪初俄国地方自治局兴学之举[J]. 俄罗斯学刊 2012(02)
    • [21].清末贵州地方自治运动[J]. 当代贵州 2011(07)
    • [22].抗战胜利后中共的地方自治思想[J]. 炎黄春秋 2010(02)
    • [23].清末天津的地方自治及其示范效应[J]. 史学月刊 2010(03)
    • [24].俄国大改革前的地方自治传统[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5)
    • [25].维新期间湖南地方自治的缘起[J]. 湖湘论坛 2009(03)
    • [26].俄罗斯联邦地方自治探析[J]. 东方法学 2009(03)
    • [27].中古英国地方自治研究综述[J]. 世界历史 2008(05)
    • [28].民主遗产:清末民初上海的地方自治——读周松青《上海地方自治研究(1905-1927)》[J].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 2008(06)
    • [29].近代日本地方自治视角下的共同体与共同体论[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5)
    • [30].陈济棠主粤时期广东的地方自治[J]. 外国法制史研究 2015(00)

    标签:;  ;  ;  ;  ;  ;  

    1945-1949年浙江省嘉兴乡镇自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