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离散星的双星形成机制

蓝离散星的双星形成机制

论文题目: 蓝离散星的双星形成机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天体物理

作者: 陈雪飞

导师: 韩占文

关键词: 双星,密近恒星,演化蓝离散星

文献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蓝离散星因为其特殊的观测特征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类星与标准的恒星演化理论不符,同时因为它们亮而蓝,几颗蓝离散星可以极大地改变一个星团的积分光谱特性,所以在星族和星团研究中非常重要,而它们的形成途径对其观测特征起着关键性作用。目前,在各种星团中发现了大量双星存在的证据,因而双星相互作用形成蓝离散星的机制也逐渐受到重视。本论文综述蓝离散星的观测和理论研究现状,尤其是蓝离散星的双星机制;详细介绍了本人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在该领域的一些研究工作。 我们详细研究了物质交换形成的蓝离散星的特征。Thermohaline mixing在研究中被当作一个依赖时间的扩散过程来处理。我们发现,该途径形成的蓝离散星,无论物质交换是否结束,都应该有明显的表面元素丰度异常,如CN反转、He增丰、Li贫等现象。物质交换结束后,表面元素丰度异常现象因Thermohaline mixing会有所削弱,但不会在短时标内消失。同时,case A和case B演化通过物质交换只能形成中、短周期的蓝离散星双星系统(周期小于40天),且具有圆形轨道。 通过一个比较完备的网格空间,我们研究了一个典型的位于短周期双星系统的蓝离散星F190的物质交换历史,并对其伴星的性质给出了预测。我们的结果表明,双星的case A演化,而并非人们通常认为的case B演化,更有可能形成这颗蓝离散星;这颗星目前很有可能还处在慢物质交换阶段,类似于Algol系统;其伴星是一颗冷星。F190与其伴星的质量比在5左右,因此,除非有非常高的信噪比,否则我们很难探测到来自伴星的信息。 我们研究了双星并合过程中一个重要参数——主星核与包层分界点对并合模型的影响。我们发现,如果该分界点在主星的核反应区之外,我们可以忽略其对并合星的影响,包括温度、光度、演化、在主序停留的时标等。但如果该分界点取到了核反应区内部,越靠近中心,并合星的演化轨迹越往左上平移,即温度和光度均有明显增加,同时,其在主序的寿命也会变长。核反应区是目前我们认为的一个比较合理的主序星核与包层分界点。 假设恒星99%的光度来自核,伴星的物质与主星包层的物质均匀混合,即双星经过W UMa方式并合,我们详细研究了慢物质交换和快物质交换这两种途径形成的蓝离散星。主星质量范围为0.89——2.00M_☉。初步结果如下:(1)随着质量的减小,并合星并没有向蓝端(零龄主序)聚集的趋势。这与前人的理论估计不同,却可以解释观测上小质量蓝离散星的颜色弥散;(2)这两种途经无法形成星团拐点附近的蓝离散星,除非在并合过程中有非常大的物质损失,或者更小质量双星(主星质量小于0.89M_☉)存在较大的角动量损失使得这些系统提前并合。拐点附近的蓝离散星可能是通过动力学不稳定的物质交换形成的。

论文目录:

第一章 绪言

第二章 理论与观测

2.1 单星理论

2.2 双星理论

2.3 蓝离散星的观测数据

2.4 蓝离散星的混合程度及氦丰度轮廓

第三章 双星演化的Monte-Carlo模拟及蓝离散星

3.1 双星演化(不考虑动力学效应)及年轻星团中的蓝离散星

3.2 包括动力学效应的N-body模拟及M67中的蓝离散星

第四章 密近双星演化及蓝离散星

4.1 物质交换

4.2 双星并合

第五章 总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文章目录

附录一

附录二

发布时间: 2006-03-16

参考文献

  • [1].球状星团中密近双星的分析及研究[D]. 李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13

相关论文

  • [1].Ia型超新星前身星研究[D]. 孟祥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8
  • [2].演化星族合成的应用[D]. 李忠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8
  • [3].浅度相接双星的观测研究[D]. 何家佳.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9
  • [4].演化星族合成[D]. 张奉辉.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3
  • [5].W UMa型相接双星的观测和理论模型研究[D]. 李立芳.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3
  • [6].Blazar天体统一与演化的研究[D]. 刘洪涛.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5
  • [7].Blazars的快速光变、周期光变与演化研究[D]. 马力.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5
  • [8].相接双星的物理过程研究[D]. 宋汉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6
  • [9].共生星的理论研究[D]. 吕国梁.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6
  • [10].AGN的多波段性质与演化研究[D]. 戴宏.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6

标签:;  ;  ;  

蓝离散星的双星形成机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