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丝蛋白及某些染料的电化学研究与应用

蚕丝蛋白及某些染料的电化学研究与应用

论文摘要

天然蛋白质材料蚕丝蛋白(丝素、丝胶)及丝素的水解产品丝素肽,以其优异的生物相容性、良好的抗氧化性和富含氨基酸而在生物医学材料、食品、化状品、医药工业、纺织工业等行业有广泛的应用。此外,印染工艺中所使用的染料除了染色纤维外,在电化学等领域也有相当多的应用。本论文围绕蚕丝蛋白产品和某些功能染料,采用电化学方法,测定了生丝液体样品中丝素蛋白含量、脱胶废水中丝胶蛋白浓度,构筑了蚕丝蛋白产品生物相容性功能界面,探索了功能界面的应用性能;通过研究某些功能染料的电化学行为,建立了测定染料染色纤维上染率的电化学方法。这些研究对开发生物相容性功能界面,拓宽电化学技术应用范围,搭建电化学与纺织印染工业的联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全文共分4章,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循环伏安法,以丝素肽(SP)磷酸缓冲液(pH7.4)为电聚合前体,在碳糊电极(CPE)表面制备了“聚”丝素肽(“P-SP”)。与采用自组装方法将9,修饰在CPE表面上的自组装丝素肽(“S-SP”)稀疏颗粒相比,“P-SP”以大量粒子团簇形式存在;在0.1 mol·L-1硫酸(pH 1.1)溶液中,P-SP-CPE界面被质子化,显示稳定的质子氧化还原反应电极过程,而S-SP-CPE却无任何电化学响应。2.采用循环伏安法,在0.1mol·L-1硫酸(pH1.1)溶液中,研究P-SP-CPE界面与荷正电荷染料孔雀石绿MG、荷负电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组成的电化学开关。由于P-SP-CPE界面质子化程度受到荷正电物质的减弱,使界面的质子浓度下降,导致质子氧化还原峰电流逐渐变小,并在80 min后氧化还原峰消失,即MG“关闭”P-SP-CPE界面质子的氧化还原反应;随着与MG作用后的P-SP-CPE浸在SDBS溶液中时间增加,P-SP-CPE界面质子原有的一对氧化还原峰又逐步重新出现,即SDBS“开启”质子的氧化还原反应。因此,MG、P-SP-CPE界面、SDBS组成了简单的电化学开关系统。此外,根据MG与P-SP-CPE界面作用时间与峰电流的下降值,计算出阳离子物质孔雀石绿与P-SP-CPE界面质子作用动力学方程呈现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ln CH+,0/CH+,t=1.19+9.67×10-2t,其中作用速率常数=9.67×10-2min-1,半衰期=7.17 min。3.采用循环伏安法,在0.1 mol·L-1硫酸(pH1.1)溶液中,研究β-环糊精对P-SP-CPE界面上“P-SP”的包合识别。β-环糊精对“P-SP”的包合,导致P-SP-CPE界面质子浓度降低,氧化峰电流下降,峰电位负移。由包合反应时间和P-SP-CPE界面质子氧化峰电流降低值,计算出该包合反应的动力学方程为一级反应速率方程:ln CH+,0/CH+,t=0.952+2.88×10-2t,包合反应速率常数为2.88×10-2min-1,半衰期=24.1 min。根据“直线法”,计算出β-环糊精包合“P-SP”的包合比为1:1,包合常数是2.9×105L·mol-1,25℃时包合反应吉布斯自由能△G10=-31.136 kJ·mol-1。4.采用循环伏安法,以丝胶0.02 mol·L-1磷酸缓冲液(pH 7.0)为电聚合前体,在纳米TiO2掺杂碳糊电极表面(TCPE)制备了“聚”丝胶(“P-SE”)。“P-SE”在TCPE表面形成了网络结构。在pH1.81B-R缓冲液中,P-SE-TCPE具有一对稳定的氧化还原峰,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其有阻止作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对其有增敏作用。此外,在0.02 mol·L-1磷酸缓冲液(pH 7.0)溶液中,P-SE-TCPE可将亚铁氰化钾在TCPE上的电极反应速率常数由0.03s-1提高到0.26s-1。5.采用循环伏安、方波伏安法,研究了丝素蛋白在碳糊电极上的伏安行为。丝素蛋白在0.01 mol·L-1盐酸(pH 2.0)溶液中,丝素蛋白的循环伏安图中出现一个不可逆氧化峰和一对峰型较差的氧化还原峰。根据丝素蛋白的不可逆氧化峰电流与其浓度在5.8×10-8-1.1×10-6mol·L-1范围内成正比,建立了电化学测定生丝液体样品中丝素蛋白含量的方法,丝胶及其他无机离子、氨基酸等并不干扰测定,加标平均回收率在97.0-103.0%。6.采用电化学方法和光谱法,研究了胭脂红与丝胶蛋白的结合反应。在无丝胶的pH1.81 B-R缓冲液中,胭脂红有一对峰型好的氧化还原峰。随着丝胶蛋白的加入,尽管无新峰出现,但胭脂红原有的这对氧化还原峰却有所变化:氧化还原峰电流下降:氧化还原峰电位正移。这种现象是由于丝胶蛋白与胭脂红结合造成胭脂红的电极反应速率常数和扩散系数的下降而形成的。丝胶蛋白与胭脂红主要以静电引力方式结合。结合反应的结合常数为2.32×106L·mol-1,结合比为1:1。基于胭脂红氧化峰电流的降低值与丝胶蛋白浓度在32.0-800.0μg·mL-1范围内成正比,测定了脱胶废水中丝胶蛋白含量,加标平均回收率在96.7-103.3%,与经典考马斯亮蓝G-250光谱测定法分析结果一致。7.采用循环伏安、方波伏安法研究了三芳甲烷染料孔雀石绿、酸性染料酸性大红3R、弱酸性染料弱酸性深蓝GR、活性染料活性嫩黄K-4G在碳糊电极上的伏安行为。根据染料的伏安峰电流与其浓度在一定范围内成正比,建立了测定孔雀石绿染色腈纶、酸性大红3R染色羊毛和丝绸、弱酸性深蓝GR染色丝绸、活性嫩黄K-4G染色丝绸上染率的电化学方法,并与分光光度法测定方法比较,结果一致。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蚕丝蛋白的研究应用进展
  • §1.1.1 丝素
  • §1.1.2 丝胶
  • §1.2 染料在电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1.3 碳糊电极表面修饰材料的研究进展
  • §1.3.1 基质材料固化电活性成分修饰碳糊电极
  • §1.3.2 直接混入成分:修饰成分+碳粉+黏结剂
  • §1.3.3 修饰成分吸附在碳糊电极表面
  • §1.3.4 综合修饰法
  • §1.3.5 前景展望
  • §1.4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主要内容及研究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蚕丝蛋白功能界面的电化学构筑与应用
  • §2.1 "聚"丝素肽嫁接碳糊界面的电化学制备与表征
  • §2.1.1 实验
  • §2.1.2 P-SP-CPE的制备条件对其电化学行为的影响
  • §2.1.3 P-SP-CPE的表征与电化学性质
  • §2.2 "聚"丝素肽嫁接碳糊界面的开关系统构筑
  • §2.2.1 实验
  • §2.2.2 P-SP-CPE与阳离子物质的作用
  • §2.2.3 P-SP-CPE在MG和SDBS先后存在下的电化学行为
  • §2.2.4 结论
  • §2.3 β-环糊精对嫁接在碳糊界面上"聚"丝素肽的识别
  • §2.3.1 实验
  • §2.3.2 β-CD对P-SP-CPE上"P-SP"的识别
  • §2.3.3 "P-SP"与β-CD包合反应的动力学参数
  • §2.3.4 电化学计算"P-SP"与β-CD包合反应的热力学参数
  • §2.3.5 "P-SP"与液相SP的差异
  • §2.3.6 结论
  • 2掺杂碳糊界面的电化学制备、表征应用'>§2.4 丝胶嫁接纳米TiO2掺杂碳糊界面的电化学制备、表征应用
  • §2.4.1 实验
  • §2.4.2 P-SE-TCPE制备条件的优化
  • §2.4.3 P-SE-TCPE的电化学响应
  • §2.4.4 亚铁氰化钾在P-SE-TCPE上的伏安行为
  • §2.4.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电化学方法测定丝素蛋白和丝胶蛋白
  • §3.1 方波伏安法测定未标记的天然蛋白质材料丝素蛋白
  • §3.1.1 实验
  • §3.1.2 结果和讨论
  • §3.1.3 分析应用
  • §3.1.4 结论
  • §3.2 胭脂红标记丝胶蛋白电化学方法测定丝胶蛋白
  • §3.2.1 实验
  • §3.2.2 结果和讨论
  • §3.2.3 分析应用
  • §3.2.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电化学方法测定某些染料染色纤维上染率
  • §4.1 方波伏安法测定孔雀石绿上染率
  • §4.1.1 实验
  • §4.1.2 结果和讨论
  • §4.1.3 结论
  • §4.2 酸性大红3R的电化学行为及应用
  • §4.2.1 实验
  • §4.2.2 结果和讨论
  • §4.2.3 结论
  • §4.3 弱酸性深蓝GR的伏安行为研究及在丝绸染色工艺中的应用
  • §4.3.1 实验
  • §4.3.2 结果和讨论
  • §4.3.3 结论
  • §4.4 活性嫩黄K-4G的吸附伏安行为研究及应用
  • §4.4.1 实验
  • §4.4.2 结果和讨论
  • §4.4.3 分析应用
  • §4.4.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人造蚕丝蛋白纤维开发现状及应用前景[J]. 中国纤检 2020(04)
    • [2].首块基于蚕丝蛋白的硬盘存储器问世[J]. 高科技与产业化 2020(10)
    • [3].不一般的“蚕丝蛋白硬盘”[J]. 百科知识 2020(28)
    • [4].生物信息[J]. 科学中国人 2016(34)
    • [5].蚕丝蛋白的营养价值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进展[J]. 饮食科学 2017(08)
    • [6].蛋白质基忆阻器研究进展[J]. 物理学报 2020(17)
    • [7].蚕丝蛋白纤维的体外消化模拟研究[J]. 丝绸 2020(08)
    • [8].蚕丝蛋白/中药复合物对酒精性肝损伤模型小鼠的实验研究[J]. 医学研究杂志 2009(04)
    • [9].蚕丝蛋白增值关键技术、产业化生产及其功能化应用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8(02)
    • [10].源于蚕丝更优于蚕丝 宝丝立蚕丝蛋白纤维实现批量化生产[J]. 黑龙江纺织 2013(01)
    • [11].蚕丝蛋白综合利用[J]. 现代纺织技术 2012(01)
    • [12].蚕丝蛋白溶液对高温胁迫下生菜种子萌发的影响初探[J]. 中国农学通报 2010(21)
    • [13].蚕丝蛋白在医用仿生材料上的应用[J]. 广东蚕业 2013(02)
    • [14].家蚕蚕丝蛋白基因表达调控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28)
    • [15].取向蚕丝蛋白支架与间充质干细胞的复合培养[J]. 实用骨科杂志 2013(10)
    • [16].蚕丝蛋白的开发利用及其产业化前景[J]. 北方蚕业 2008(01)
    • [17].国外动态[J]. 生物加工过程 2012(05)
    • [18].适宜于构建组织工程化脂肪的蚕丝蛋白支架:最佳孔径筛选[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0(08)
    • [19].红外光谱法研究不同丝胶含量老化蚕丝蛋白[J].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9(01)
    • [20].蚕丝蛋白,健康美丽吃出来!——解析美容界最热门的天然内调保养品[J]. 中国科学美容 2008(06)
    • [21].纳米纤维家蚕丝蛋白软支架制备及性能[J]. 应用昆虫学报 2015(06)
    • [22].化学修饰对蚕丝蛋白耐光稳定性的影响[J]. 安徽工程大学学报 2018(05)
    • [23].蚕丝蛋白在抗衰老类化妆品中的应用进展[J]. 蚕业科学 2018(06)
    • [24].蚕丝蛋白短纤维的制备方法[J]. 丝绸 2019(07)
    • [25].柞蚕丝蛋白/桑蚕丝蛋白共混支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 化学学报 2018(03)
    • [26].蚕丝蛋白液与聚乙烯醇作为骨缺损修复材料的性能比较[J]. 口腔医学 2017(06)
    • [27].蚕丝蛋白共混再生纤维素纤维分析方法的探讨[J]. 上海毛麻科技 2013(03)
    • [28].蚕丝蛋白在非绢丝领域的研究进展[J]. 北方蚕业 2013(01)
    • [29].用蚕丝蛋白护肤[J]. 消费指南 2010(10)
    • [30].西南大学首创功能涤纶蚕丝蛋白复合面料[J]. 非织造布 2013(03)

    标签:;  ;  ;  ;  ;  

    蚕丝蛋白及某些染料的电化学研究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