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理解中动允性的提取

语篇理解中动允性的提取

论文摘要

随着心理语言学的发展和体验哲学对认知心理学的渗透,理论家越来越对命题符号系统产生了怀疑,并提出了与其相对立的知觉符号系统。根据知觉符号系统的逻辑,人的认知具有体验性,人们的阅读理解机制和知觉实际环境的机制非常相似。Zwaan于2004年提出的基于知觉符号系统的理论——身临其境框架中便体现了这种知觉与阅读理解的同一性,该理论认为阅读理解由激活、解析和整合三个过程组成,而阅读理解的过程就是读者对所描述的情景的身临其境的体验的过程。这个理论框架与大量的知觉符号的相关实验证据保持了一致,是一个颇具有解释力的理论框架。但是,有一个相当关键的问题身临其境框架未能够详细地说明,那就是在解析过程中,各个孤立的元素是如何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事件的。在实际知觉环境的过程中,在人类(或其他动物)与周遭的事物互动的过程中,一个必要的中心环节便是提取动允性。动允性是环境的属性使得动物个体的某种行为得以实施的可能性,虽然它在知觉心理学和生态心理学中是个核心概念,但在阅读理解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却很少提及它。不过,可以预计,在知觉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动允性,必然也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处于重要地位。因此,本研究设想,动允性是阅读理解过程中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并对身临其境框架中解析过程中的其他信息具有组织整合作用。本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通过三个实验,考察了读者在语篇理解中对动允性的提取状况,以及动允性在阅读理解中的意义。实验一是个4水平的单因素实验,通过考察被试对动允性有不同联系的词汇再认状况,检验了动允性在阅读理解中的地位和作用。结果表明,被试对动允性信息的回忆要好于对其他信息的回忆;被试对与动允性有关信息的回忆要好于对与动允性无关的信息的回忆。这说明,被试在阅读理解中,会自发地提取语篇中的动允性信息,并围绕着动允性信息组织其他信息;在IEF中的解析过程中,动允性信息对其他信息有组织作用。实验二为2×2的两因素重复测量设计,考察了被试对动允性信息以及属性信息提取的时间信息。结果表明,被试对动允性信息的提取要快于对属性信息的提取。也就是说,被试可以直接从语篇中提取出动允性信息,而无需先提取属性信息,再从属性信息推出动允性信息。实验三为2水平的因素设计,考察了在有无属性信息的情况下,被试对动允性信息的提取时间是否有差异。结果表明,在有属性信息的情况下,被试对动允性信息的提取快于在无属性信息的情况下的提取。这说明,被试可以由属性推导出动允性的,并且推导过程所需的时间,要少于直接提取动允性所需的时间。三个实验的结果表明,阅读理解中的动允性与知觉过程中的动允性存在着相当大的相似性。动允性在知觉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而它在阅读理解同样处于重要地位——其重要性表现在:在阅读理解过程中,信息是围绕着动允性组织的;IEF中的解析可以看作是围绕着一个核心动允性建构起来的信息群。另外,与在知觉过程中相同,在阅读理解中,动允性也是可以直接被提取的。被试可以通过两个途径提取动允性:一是直接提取动允性;二是通过属性推导出动允性。选择哪个途径取决于被试是否得到了属性信息,在一般的情况下,被试倾向于直接提取动允性;但在被试得到属性信息的情况下,通过属性推导动允性更快。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背景和文献
  • 1.1 体验认知背景和知觉符号理论
  • 1.1.1 体验哲学
  • 1.1.2 体验认知
  • 1.1.3 知觉符号理论
  • 1.2 体验认知背景下的阅读理解理论
  • 1.2.1 身临其境框架及其基本假设
  • 1.2.2 IEF 的理解加工过程
  • 1.2.3 激活
  • 1.2.4 解析
  • 1.2.5 整合
  • 1.2.6 对IEF 的评价
  • 1.3 知觉过程中的动允性
  • 1.3.1 动允性的概念
  • 1.3.2 动允性的性质
  • 1.3.3 对于动允性的定义的争议
  • 1.3.4 动允性的提取在知觉过程中的地位
  • 1.4 长时记忆的组织
  • 1.4.1 长时记忆的定义和性质
  • 1.4.2 长时记忆的存储和提取
  • 1.5 问题提出
  • 1.5.1 动允性在阅读理解中的地位
  • 1.5.2 阅读理解中动允性和属性的关系
  • 2 实验一
  • 2.1 实验目的与基本设想
  • 2.1.1 实验目的
  • 2.1.2 基本设想
  • 2.2 仪器和被试
  • 2.2.1 仪器
  • 2.2.2 被试
  • 2.3 实验设计
  • 2.4 实验材料
  • 2.4.1 材料内容
  • 2.4.2 材料评定
  • 2.5 实验程序
  • 2.6 实验结果
  • 2.6.1 无效数据剔除
  • 2.6.2 目标词的 Y 反应率
  • 2.7 讨论
  • 2.7.1 动允性信息在记忆中的地位
  • 2.7.2 动允性信息对其他信息的影响
  • 2.7.3 动允性与解析
  • 3 实验二
  • 3.1 实验目的与基本设想
  • 3.2 实验仪器和被试
  • 3.2.1 实验仪器
  • 3.2.2 被试
  • 3.3 实验设计
  • 3.4 实验材料
  • 3.4.1 材料内容
  • 3.4.2 材料评定
  • 3.4.3 材料平衡
  • 3.5 实验程序
  • 3.6 实验结果
  • 3.6.1 无效数据剔除
  • 3.6.2 词汇判断与语句判断的正确率
  • 3.6.3 词汇判断的反应时
  • 3.7 讨论
  • 4 实验三
  • 4.1 实验目的与基本设想
  • 4.2 实验仪器和被试
  • 4.2.1 实验仪器
  • 4.2.2 被试
  • 4.3 实验设计
  • 4.4 实验材料
  • 4.4.1 材料内容
  • 4.4.2 材料评定
  • 4.4.3 材料匹配
  • 4.5 实验程序
  • 4.6 实验结果
  • 4.6.1 无效数据剔除
  • 4.6.2 词汇判断与语句判断的正确率
  • 4.6.3 词汇判断的反应时
  • 4.7 讨论
  • 5 综合讨论
  • 5.1 动允性在阅读理解中的地位
  • 5.2 动允性与属性的关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实验一材料
  • 附录2 实验二材料
  • 附录3 实验三材料
  • 附录4 评定材料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相关论文文献

    • [1].今天,你科普了吗?[J]. 家庭生活指南 2017(01)
    • [2].中学生耐挫力现状调查与思考[J]. 天津教育 2016(11)
    • [3].男生哭泣也正常[J]. 青少年科技博览 2017(06)
    • [4].西方模特更受欢迎吗?——模特类型和模特表情与消费者对模特的态度关系研究[J]. 营销科学学报 2016(04)
    • [5].三亚市外来人口城市认同和生活满意度的相关研究[J]. 报刊荟萃 2017(07)
    • [6].工作流动性和固定世界信念的文化效应:来自绩效预测的证据[J].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2013(01)
    • [7].文化的软性具身认知——摄影机物镜视角与时空内的运动[J].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2013(01)
    • [8].掩蔽视觉分析在单一被试实验研究中的应用[J]. 现代特殊教育 2020(18)
    • [9].关注自身得失对朋友得失共情的影响[J]. 心理学探新 2016(06)
    • [10].宽宏大量与睚眦必报:宽恕和报复对愤怒的降低作用[J]. 心理学报 2017(02)
    • [11].基于认知诊断的被试类比推理测验行为分析[J]. 心理科学 2008(04)
    • [12].得失框架下时间和风险对跨期选择的影响[J]. 心理学探新 2016(06)
    • [13].单一被试研究在我国特殊教育研究中的应用现状、问题及对策[J]. 中国特殊教育 2017(04)
    • [14].开放监控冥想的特定影响效果[J]. 心理科学进展 2017(08)
    • [15].可修改答案的认知诊断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研究[J]. 心理科学 2017(03)
    • [16].可修改答案的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的方法[J]. 心理科学进展 2016(04)
    • [17].个案研究与单一被试实验研究的应用比较[J]. 绥化学院学报 2015(01)
    • [18].从被试的主体看新闻的人文关怀[J]. 新闻传播 2013(11)
    • [19].如何研究社会、文化和思想行为间的关系?——共享内隐论在理论和研究方法上的贡献[J].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2008(01)
    • [20].“善待宽恕者”还是“报复非宽恕者”:基于博弈范式对冒犯者得到宽恕以后行为动机的研究[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7(03)
    • [21].误差的来源之一:被试误差[J]. 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 2014(12)
    • [22].计算机自适应测验[J]. 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 2014(02)
    • [23].计算机自适应测验的实现条件[J]. 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 2014(03)
    • [24].被试自身人手初始状态对心理旋转加工的影响:眼动研究[J]. 心理学报 2009(01)
    • [25].传言对人际信任影响的泛化效应[J]. 心理科学 2020(01)
    • [26].心真的会“软”吗?软硬感受与语义改变道德判断[J]. 心理学探新 2019(06)
    • [27].我会在谁面前舍弃利益?——博弈对象的能力与社会距离对名利博弈倾向的影响[J]. 心理学报 2017(09)
    • [28].网络交换论研究中的本科生被试效应[J]. 学术交流 2014(11)
    • [29].被试功能差异分析在心理测量中的应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1(03)
    • [30].走神对中文阅读绩效的影响[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7(03)

    标签:;  ;  ;  ;  

    语篇理解中动允性的提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