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译者的隐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第十个人》,文学翻译,“隐身”,“显形”
译者的隐身论文文献综述
李华,李国超[1](2019)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隐身”与“显形”——以《第十个人》翻译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第十个人》这部小说在进行文学翻译的过程中,体现了"隐身"与"显形"两种截然相反的概念,在翻译的过程中通过对"隐身"和"显形"两种方式结合使用,让这部文学作品的翻译形成了更好的效果,也切实的反应了原着作者的创作理念与意图。(本文来源于《智库时代》期刊2019年41期)
谭兴[2](2017)在《字幕翻译的变通与译者的隐身——以《速度与激情7》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文献调查法和比较研究法,根据黄忠廉提出的变通译法和韦努蒂的译者隐身论,分析了《速度与激情7》的1500多句台词,对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进行分类探讨,得出结论:变通译法促进了译作的"本土化",淡化影片在观众心目中是外语类作品的感受和体验,而进一步达到译者的"隐身"。(本文来源于《钦州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8期)
王研[3](2016)在《译者隐身但不能隐责》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多数人在阅读外国小说时并不十分留意译者的名字。相对于作者,译者往往是隐身的。然而,隐身不代表不必担责,事实上,站在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译者肩负有不亚于原着作者的责任。最近,为纪念翻译家汝龙百年诞辰,汝龙译本的《契诃夫小说全集》面世。随着一系列(本文来源于《辽宁日报》期刊2016-07-13)
罗婷[4](2016)在《从译者的隐身与现身谈四大名着书名的维英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译者的隐身与现身问题,更是近年来译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同时,作品名对外译作品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具有作品其他部分所不具备的特殊属性。本文对四大名着的维英书名进行对比分析,讨论维英书名之间是否有相通或者可以借鉴之处,以及这种翻译带给读者的感受,以此说明译者的隐身与现身问题。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使读者对书名翻译研究有一定的认识,并且为以后的书名翻译提供一个思路,使其更具多样性。(本文来源于《新疆师范大学》期刊2016-05-31)
马旺莉[5](2016)在《简评《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意在归纳韦努蒂的代表作《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的主要内容,并对这本书的写作方式和特点作以简单评析。(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6年14期)
童自鹏[6](2016)在《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显形”与“隐身”》一文中研究指出《第十个人》是格雷厄姆·格林颇具代表性的一部短篇小说,小说紧紧围绕主人公夏韦尔展开,叙述了夏韦尔在狱中花钱买命、出狱后良知不断觉醒,最后在保护心爱的人的过程中,和骗徒搏斗致死。而该小说也贯彻了格林小说一贯的主题——“人性”。针对小说《第十个人》的翻译研究,笔者所运用的理论依据是韦努蒂在《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一书中提出的“隐身”与“显形”策略,这两者是韦努蒂针对译者的地位而提出的。“隐身”是要求译者“不能独自主张”;而“显形”则要求译者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在译文中更能体现原作的特色。本论文从“隐身”与“显形”的视角出发,对《第十个人》翻译中人物形象的塑造进行了探索性地分析。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小说背景、小说内容及主题、文学翻译的特征以及理论依据——译者的“隐身”和“显形”;第二章主要阐述了任务的实施过程以及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解决方法;第叁章通过具体实例论述了小说翻译中人物形象的塑造;第四章是用译者的“隐身”和“显形”理论,从单词、词组以及句子叁方面着手,对小说中的翻译进行具体分析;第五章是对该论文的总结。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在文学翻译中,需要兼顾两种策略,这样才能确保翻译的质量。(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6-05-01)
樊璐[7](2016)在《谈英语视频字幕翻译中译者的隐身》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于英语视频字幕翻译中质量问题,什么是译者的隐身,译者为什么要隐身,该怎样才能做到隐身等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回答了问题,提出了方案。(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6年05期)
吴秀群[8](2016)在《从翻译伦理看文学翻译中译者的隐身与现身》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西方翻译伦理主要思想的考查,指出,与国内以"规范"为导向,限制译者主体性的翻译伦理研究不同,西方翻译伦理表面上制约了译者主体性,制造译者隐身,实际上为译者现身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译者的现身更加有利于译者个性的彰显和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传统的译论由此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来源于《乐山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毛燕丽[9](2015)在《从目的论理论角度看译者的隐身与现身》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翻译观认为译者作为原文信息的传递者固然应该隐于文本后不露痕迹忠实的传达原文信息,但是在翻译实践告诉我们译者作为有思想的生活在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个人其翻译行为不可能做到完全的忠实,因此就出现了译者的现身问题。那么译者的现身是否是可以的,是否有助于翻译目的的实现。本文以翻译"目的论"理论作为支撑,将通过对中西方传统翻译观的回顾并结合相关的实践中的成功的翻译例证论述译者现身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本文来源于《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10期)
王辰卉[10](2014)在《从译者的主体性谈译者的隐身》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译者的身份逐步从原有的"仆人说"的传统翻译观,进一步阐释为"隐身说"的论点,而对于译者新的隐身身份人们仍缺乏细致深入的了解。以往的讨论多集中于翻译主体是谁本身的探讨,而很少有谈到译者的主体性和译者隐身身份的关系,分别知道译者的隐身身份和译者发挥主体性的作用,却不知二者其实是有机的结合体。该研究为从译者主体性谈译者的隐身,从如何隐身及隐身的深层原因探讨译者的主体作用,对上述两个问题进行阐释,以帮助译者更顺利地完成翻译工作。(本文来源于《科技资讯》期刊2014年36期)
译者的隐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文献调查法和比较研究法,根据黄忠廉提出的变通译法和韦努蒂的译者隐身论,分析了《速度与激情7》的1500多句台词,对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进行分类探讨,得出结论:变通译法促进了译作的"本土化",淡化影片在观众心目中是外语类作品的感受和体验,而进一步达到译者的"隐身"。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译者的隐身论文参考文献
[1].李华,李国超.文学翻译中译者的“隐身”与“显形”——以《第十个人》翻译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为例[J].智库时代.2019
[2].谭兴.字幕翻译的变通与译者的隐身——以《速度与激情7》为例[J].钦州学院学报.2017
[3].王研.译者隐身但不能隐责[N].辽宁日报.2016
[4].罗婷.从译者的隐身与现身谈四大名着书名的维英翻译[D].新疆师范大学.2016
[5].马旺莉.简评《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J].青年文学家.2016
[6].童自鹏.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显形”与“隐身”[D].苏州大学.2016
[7].樊璐.谈英语视频字幕翻译中译者的隐身[J].青年文学家.2016
[8].吴秀群.从翻译伦理看文学翻译中译者的隐身与现身[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6
[9].毛燕丽.从目的论理论角度看译者的隐身与现身[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
[10].王辰卉.从译者的主体性谈译者的隐身[J].科技资讯.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