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高新区:人才聚集的摇篮

西安高新区:人才聚集的摇篮

一、西安高新区:人才聚集的摇篮(论文文献综述)

李瑜[1](2020)在《西安高新区 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20年是西安高新区的全面超越年,为进一步提升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动力,西安高新区先后发布了《2020年优化营商环境15条措施》《西安高新区优化营商环境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全力打造"审批项目最少、收费标准最低、办事效率最快、服务水平最优"的"四最"营商环境,为建设大西安都市圈首善区和世界一流科技示范园区注入新动能、新活力。

王峥[2](2019)在《西安·草堂特色小镇发展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长期以来的“增长主义”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资源瓶颈、生态瓶颈和劳动力瓶颈等标志性门槛已开始促使城镇转型发展,效用型增长将代替成本型增长成为城镇化的主要形态[1]。特色小镇作为典型的效用型发展模式,是破解我国城市传统发展模式不可持续问题的重要措施,将成为城镇转型发展的新引擎和改革创新的新载体。西安市作为陕西省的重要发展引擎,计划重点建设信息经济、先进制造、航空航天、科技创新、金融基金、旅游文化等10类特色小镇。西安草堂“小镇”依托自身优势条件成为下一阶段西安市特色小镇建设的重点培育对象。通过借鉴国内外特色小镇的典型案例并针对西安草堂“小镇”开展实地调研,评估西安草堂“小镇”基地的发展现状,提出适宜西安草堂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和规划策略,将对西安草堂特色小镇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研究首先明确界定特色小镇的相关概念,引介相关基础理论,梳理并评价国内外特色小镇研究进展。通过借鉴国内外典型特色小镇的成功经验,从产业发展模式、空间组织模式、开发运营模式角度对典型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进行剖析,横向比较后阐明了不同发展模式的优劣势。其次,基于对特色小镇发展趋势的评述,梳理草堂“小镇”基地的现状,建立西安草堂“小镇”基地现状条件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应用分级评价法对评价指标进行量化评估,利用SOWT分析模型从发展环境和自身条件角度构建特色小镇发展基础分析框架,从优势、劣势、机遇以及威胁角度对发展基础进行研判。最后,依据西安草堂“小镇”的发展基础,从生产力梯度力、产业连锁动力、产业融合动力角度解析特色小镇发展的动力机制。西安草堂特色小镇立足第三产业主导模式,构建“科技创新+特色农业+文化旅游”的产业发展模式;基于“依附共生”模式,构建“四区融合”的空间组织模式;依托政企合作模式,构建政校企合作模式。通过对西安草堂特色小镇发展模式的构建,从产业融合发展、空间特色营造、历史文化传承、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配套、开发运营管理六方面提出了与发展目标定位高度匹配的西安草堂特色小镇规划策略。

周仁重[3](2019)在《军民融合产业园区发展综合评价与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要更加注重军民融合,要坚定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要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目前,我国军民融合产业规模持续扩张,军民协同能力不断增强;军民融合产业体系日趋完善,有效发挥了产业集聚的规模效应,对推动地方经济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具有现实作用。本文结合国内相关军民融合产业园区发展的相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包含基础型指标和调整型指标的军民融合产业园区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基础型指标包含体制完整性水平、政策完整性水平、信息化发展水平、创新性发展水平、发展有效性水平和风险预警及时性水平6个一级指标,调整型指标包含研究制定适用于全国军民融合产业园区发展的重大相关政策、国防科技进步奖、承接国家级重大项目工程3个加分型指标及产业园区发展过程中存在重大违规违纪事件1个减分型指标,并依据层次分析法计算各一级指标及其对应二级指标的权重大小,为量化评价发展水平奠定基础。其次,本文通过构建的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关村军民融合产业园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中关村军民融合产业园的发展情况总体上属于二级水平,政策完整性水平属于一级,体制完整性水平、信息化发展水平、创新性发展水平属于二级,而发展有效性水平、风险预警及时性水平属于三级,评价结果与中关村军民融合产业园区发展的实际情况大致相同,比较客观地反映了现阶段中关村军民融合产业园区的发展程度。最后,基于对中关村军民融合产业园发展水平的评价结果及对国内主要军民融合产业园区的分析,从完善评估体系、优化市场环境、健全政策法规、推动多模式协同创新等方面提出了策略建议,为进一步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王志华[4](2018)在《产业链合作视角下陕西半导体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开放创新的新背景下,创新不再只局限与企业之间、地区之间、国家之间,而更多是存在于产业链与产业链之间,产业集群与产业集群之间。产业集群的发展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半导体产业作为尖端以及具有高附加值产业,对其他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明显,是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关键性骨干产业。本文基于产业链合作视角,对陕西省半导体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进行了研究。首先论述了陕西省半导体产业的发展状况;第二,明确基于产业链合作视角的半导体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及协同创新影响因素与绩效的概念,然后从产业链的“内含链”:企业链、价值链、技术链、供需链和空间链五个层面分析了半导体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并选取更能代表协同创新绩效的创新直接效果作为协同创新绩效研究的依据;第三,构建基于产业链合作视角下陕西省半导体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影响因素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陕西省半导体企业为样本,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一步定量分析协同创新影响因素与绩效的结构关系;第四,以实证分析结果和协同创新等理论为基础,从企业链因素、价值链因素、技术链因素、供需链因素、空间链因素以及产业发展方向六个方面详细提出了提升陕西半导体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绩效的建议。这些建议一定程度上能够为陕西半导体产业集群内各创新主体提供改善思路。希望通过这些建议的实施,能够提升陕西半导体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绩效。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本文得出如下结论:第一,产业链的五个“内含链”因素对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绩效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企业链因素的影响最大,供需链因素的影响最小;第二,各可观察变量因素对其所对应的的潜变量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同;第三,陕西半导体集群企业可以从企业链因素、价值链因素、技术链因素、供需链因素、空间链因素以及产业发展方向六个方面提升陕西半导体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绩效水平。

边莉[5](2017)在《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协同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地区工业增长强劲,在农村地区出现了特区、国家高新区、乡镇企业等形式。文章通过对深圳、浦东、西安高新区、东中西部乡镇企业这几种工业化发展形式进行比较研究,将农村工业数量和质量的发展结果对比,目的是寻求最优的经济增长方式,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为农村地区高效开发、稳健增长、生态环境良好提供决策参考,使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协同并进。

朱忠明[6](2017)在《区域海外人才吸引力比较研究 ——基于宁波、大连、西安三城市高新区比较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人才作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在国家间的竞争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国内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才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也成为地区与地区之间竞争的重要领域。特别是中央提出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实施“千人计划”以来,地区之间的人才竞争更是呈现白热化趋势。如何提高区域海外人才吸引力,已成为各个地方政府加速推进本地区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问题。城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是一个城市和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区,承担着创新和辐射的重任,同时高层次人才承载能力又相对较强。因此,通过对高新区人才引进状况的分析,能够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区域海外人才吸引力,并推进区域海外人才的引进工作。本文选取了宁波、大连、西安三城市高新区相关情况进行比较研究,同时对宁波的海外人才的吸引力进行调查问卷,以期对进一步提高宁波的海外人才吸引力有所助益。文章首先梳理了人才吸引力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海外人才的特征和人才吸引力的理论,阐述了什么是海外人才吸引力,海外人才吸引力包涵的主要因素等。其次,通过数据统计、实地调研、查询等方式,深入分析了宁波、大连、西安三城市高新区吸引海外人才的现状,并从三城市的地理区位优势、经济实力、优惠政策、海外引才机制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论述了三城市在吸引海外人才方面各自的侧重点和特色。即:宁波通过完善而又富有诱惑的政策招揽海外人才;大连通过产业集聚、举办“中国海创周”等方式吸引和招揽海外人才;西安则是通过高校、科研院所来吸引海外人才。再次,通过对问卷调查等方式所获资料的分析,深入研究了宁波高新区海外人才吸引力的成效和相关评价。最后,针对比较研究的结果,从利用政策、搭建平台、创新服务、科学管理、产业集聚等方面,提出了宁波高新区提高海外人才吸引力的路径。

折然君[7](2016)在《西安高新区:合力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文中研究指明"未来五年,西安高新区将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西安创新资源集聚优势,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金融融合、军民融合、人才聚集等方面积极探索,开展创新政策先行先试,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推动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再造新优势,取得新突破,实现新跨越,努力成为在经济新常态下引领区

高媛[8](2014)在《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政府治理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开发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现代化进程中的风向标,其自身的诞生和发展,为推进我国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加速政治现代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开发区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创建和发展阶段、清理调整阶段、扩容升级阶段和规范发展阶段四个阶段。迄今为止,我国对于开发区的发展和治理没有明确的规定,各开发区根据自身发展机遇,借鉴国外开发区治理模式,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行政管理体系。通过治理的定义和相关论述可以得知,治理主体包括政府公共部门和政府相对应的公民社会组织。我国开发区主要是由政府主导和构建的,因此在本文中主要研究的是开发区政府治理模式。目前,我国开发区的政府治理模式大多数采用的是政府主导型的准政府管委会治理模式,开发区管委会和开发公司共同治理的政府企业合一治理模式,管委会行政权和企业经营权分离的政府企业分离治理模式,以及将开发区变为一个独立行政区的政区型治理模式。通过分析我国开发区治理模式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可以看出我国开发区治理模式明显还处于过渡状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我国开发区发展过程中的典型代表,它凝聚了我国的主要科技力量,引领了我国高新技术的浪潮,实现了产业和科技的逐步创新。同时,作为陕西首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西安高新区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要载体,是陕西战略发展重点培育和对外开放的主要对象,也是出口加工企业、外资企业和人才汇集的聚集地。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经历了一次创业和二次创业后,现在已进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产业园区的新阶段,其政府治理模式也在向“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目的而努力。但随着经济危机所带来的不安定因素、法律地位没有明确、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日益加重、中介服务体系职能薄弱等,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所面对的挑战逐渐增多。本文从开发区的理论知识入手,通过梳理我国开发区的发展历程,在研究国外治理模式的基础上,对我国现有开发区政府治理模式进行分析和比较,论证了现有开发区政府治理模式所存在的弊端。并且在国外和国内政府治理模式的借鉴下,对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进行分析,试图构建一种新的政府治理模式,希冀为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我国开发区的政府治理模式提供有益的创新、改革和借鉴。

樊晶[9](2012)在《西安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环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是各国普遍的共识和关注的焦点。经过30多年的崛起,科技型中小企业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是我国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犹如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除企业内部动力机制的完善,特别需要外部政策环境的助推。政策环境对科技中小企业的推动作用不仅表现在扶持和保护方面,更多体现在调整和引导其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面,如何使科技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依法享有最优厚的政策环境,使各级政府技术创新政策的制定符合企业发展的愿景,都是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从地方科技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环境入手,选择探究西安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政策环境。论文从内容上看,以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相关理论为依据,着重分析西安科技型中小企业政策环境现状,并且对比了国内外创新环境政策有所成绩国家和地区,在此基础上,提出与地方科技中小企业相适应的优化对策;从结构上看,论文横向结构以论述西安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人才政策、知识产权政策的现状和德国慕尼黑市、韩国大田市、上海市和苏州市的创新政策环境为主线;论文纵向结构以现状分析和比较分析得出的西安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政策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优化对策为主线;论文在表现形式上,通过表格、图例等形式对政策法规和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本文的目的和意义在于,为政府因地制宜解决和优化科技中小企业政策环境存在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

翟娜[10](2010)在《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文化品质提升的路径探索》文中提出一个城市不能没有自己的特色,没有特色的城市是没有生命力的。在《城市特色美的认知》一书中,吴良镛教授认为“一般人往往会有类似经历:某些具有特色的城市,曾经在某方面给自己留下难忘的印象”。具有特殊的城市文化,并能够在市民心目中产生好感的城市,往往才能成为人们怀念和向往的地方。正如人若没有文化,就与动物没有区别一样,城市若没有文化就没有特色。本文通过对影响西安高新区文化品质高低因子的分析与评价,并结合国内外的相关理论和成功经验,从物质空间的层面探索了西安高新区文化品质提升的有效途径。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是对本文中文化品质内涵的解析。首先对城市文化、文化品质的相关概念进行表述,演绎出本文中文化品质的含义及研究的重点。其次,对国外和同城的一些典型案例进行了总结、分析,为本文中文化品质提升的路径探索起了借鉴的作用。第三章主要是对西安高新区的建设背景进行了分析。本章包括高科技园区产生的背景和条件;国内外高科技园的发展历程;以及西安高新区的形成和发展概况。第四章是对西安高新区文化品质的研究,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西安高新区使用者的需求特征分析。从人员构成、用地布局方面对西安高新区的特点进行分析;对使用者的休闲体育、消费、休憩、观看、交谈等行为需求的分析;以及对领域感、多样性、开放性、缓解压力、情感交流的心理需求分析,归纳总结了影响西安高新区文化品质的因子,作为下文调研的基础。二是西安高新区文化品质评价体系的建立。通过调查问卷,文化品质的一些相关理论借鉴,对影响西安高新区文化品质和活力的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进行分析、评价。第五章提出了西安高新区文化品质提升的建议和途径,即结合大型开敞空间的营造和人的活动的支持来营造有活力、高品质的西安高新区。具体是从开敞空间的营造、景观的文化性、文化产业的发展、活动的参与、文化的融合等几个方面来提出建议的。

二、西安高新区:人才聚集的摇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安高新区:人才聚集的摇篮(论文提纲范文)

(1)西安高新区 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论文提纲范文)

制度创新助力审批提速
集中审批从“跑部门”到“跑一窗”
创新中介服务模式建成线下实体行政审批中介超市
一厅办结不动产业务办理实现“短平快”
帮办代办政务服务更添品质
“一站式”政务服务行政效能再提升
织密政务网服务企业群众零距离
    上午10:00创业咖啡街区服务站
    上午11:00唐延路服务站
    下午1:00软件新城服务厅
    下午2:00万达广场服务站
    下午3:00接件员取件
    下午4:00丈八一路服务站
创新型海关监管模式让通关效率再提升
创业园中小型企业的成长摇篮
知识产权全链条助力企业竞争升级

(2)西安·草堂特色小镇发展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1.4 研究对象
    1.2 研究思路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框架
        1.2.3 研究方法
2 相关理论引介及研究进展评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特色小镇
        2.1.2 发展模式
        2.1.3 规划策略
    2.2 相关基础理论
        2.2.1 产业集群理论
        2.2.2 比较优势理论
        2.2.3 增长极理论
        2.2.4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2.2.5 技术创新理论
    2.3 相关研究进展及评价
        2.3.1 国外研究进展与评价
        2.3.2 国内研究进展与评价
    2.4 本章小结
3 典型特色小镇发展模式剖析
    3.1 产业发展模式
        3.1.1 第一产业主导模式
        3.1.2 第二产业主导模式
        3.1.3 第三产业主导模式
    3.2 空间组织模式
        3.2.1 “独立复合”模式
        3.2.2 “依附共生”模式
        3.2.3 “多元融合”模式
    3.3 开发运营模式
        3.3.1 政府主导模式
        3.3.2 企业主体模式
        3.3.3 政企合作模式
    3.4 发展模式比较分析
        3.4.1 产业发展模式比较分析
        3.4.2 空间组织模式比较分析
        3.4.3 开发运营模式比较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西安草堂“小镇”基地发展现状解析
    4.1 发展趋势评述
        4.1.1 现状解读
        4.1.2 问题总结
    4.2 基地现状梳理
        4.2.1 区位分析
        4.2.2 自然条件
        4.2.3 历史文化
        4.2.4 社会经济
        4.2.5 产业基础
        4.2.6 城乡建设
    4.3 评价体系构建
        4.3.1 评价内容解读
        4.3.2 评价指标体系
    4.4 综合评价分析
        4.4.1 评价方法选择
        4.4.2 指标权重确定
        4.4.3 等级划分标准
        4.4.4 评价因子打分
        4.4.5 评价结果判定
        4.4.6 评价结论分析
    4.5 发展基础总结
        4.5.1 分析框架
        4.5.2 综合研判
    4.6 本章小结
5 西安草堂特色小镇发展模式选择
    5.1 模式选择思路
    5.2 发展目标定位
        5.2.1 定位依据
        5.2.2 战略定位
        5.2.3 发展目标
    5.3 动力机制解析
        5.3.1 生产力梯度力
        5.3.2 产业连锁动力
        5.3.3 产业融合动力
    5.4 发展模式构建
        5.4.1 产业发展模式
        5.4.2 空间组织模式
        5.4.3 开发运营模式
    5.5 关键路径探索
    5.6 本章小结
6 西安草堂特色小镇规划策略
    6.1 产业融合发展
        6.1.1 推进科技创新
        6.1.2 升级特色农业
        6.1.3 培育文旅产业
    6.2 空间特色营造
        6.2.1 空间布局优化
        6.2.2 风貌特色引导
        6.2.3 社区环境改造
    6.3 历史文化传承
        6.3.1 文化遗产保护
        6.3.2 文化品牌塑造
    6.4 生态环境保护
        6.4.1 尊重生态本底
        6.4.2 坚守生态底线
        6.4.3 提升环境品质
    6.5 基础设施配套
        6.5.1 完善服务设施
        6.5.2 实现智慧升级
    6.6 开发运营管理
        6.6.1 优化营商环境
        6.6.2 完善管理体制
        6.6.3 加强人才培养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图表目录
致谢

(3)军民融合产业园区发展综合评价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研究综述
        1.2.1 产业园区集聚研究现状
        1.2.2 军民融合研究现状
        1.2.3 产业园区发展水平评价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逻辑框架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方法基础
    2.1 产业集聚理论与分析方法
        2.1.1 产业集聚理论
        2.1.2 分析方法
    2.2 综合评价方法
        2.2.1 指标值体系的构建
        2.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2.2.3 层次分析法
    2.3 国内主要军民融合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2.3.1 西安高新区军民融合产业园区发展状况
        2.3.2 浙江长三角军民融合产业园区发展状况
        2.3.3 深圳军民融合产业园区发展状况
        2.3.4 我国军民融合产业园区的发展不足之处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军民融合产业园区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3.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1 构建原则与框架
        3.1.2 评价指标体系与评分标准
        3.1.3 评价权重
        3.1.4 实施方法
    3.2 实证分析
        3.2.1 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现状
        3.2.2 中关村军民融合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3.2.3 中关村军民融合产业园区产业发展水平评价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军民融合产业园区的发展策略研究
第5章 研究成果与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4)产业链合作视角下陕西半导体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2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1.2.1 产业链合作关系研究
        1.2.2 产业集群研究
        1.2.3 协同创新研究
        1.2.4 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研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路线图
第二章 产业集群与相关理论介绍
    2.1 产业链理论
        2.1.1 产业链
        2.1.2 产业链的“内含链”
    2.2 产业集群相关理论
        2.2.1 产业集群的概念
        2.2.2 产业集群与产业链的区别与联系
        2.2.3 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概念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产业链合作视角下陕西半导体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3.1 半导体产业概述
    3.2 陕西半导体产业发展状况
        3.2.1 产业规模情况
        3.2.2 产业链发展情况
        3.2.3 陕西半导体产业特点
        3.2.4 陕西半导体产业“十二五”回顾
    3.3 陕西半导体产业发展环境
        3.3.1 半导体产业政策
        3.3.2 陕西半导体产业投资环境
        3.3.3 陕西半导体产业人才状况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陕西半导体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影响因素与绩效的实证研究
    4.1 基于产业链合作视角的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
    4.2 基于产业链合作视角的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绩效分析
    4.3 研究假设和模型构建
    4.4 数据收集
    4.5 陕西省半导体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4.5.1 信度及效度分析
        4.5.2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4.5.3 模型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陕西半导体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绩效提升建议
    5.1“企业链”因素方面
        5.1.1 建立有效的培养及激励机制
        5.1.2 加大企业技术创新支持力度
    5.2“价值链”因素方面
    5.3“技术链”因素方面
        5.3.1 选择合适的技术创新战略
        5.3.2 建立适合的技术创新组织
        5.3.3 加强技术创新的风险防范
    5.4“供需链”因素方面
        5.4.1 选择恰当的战略合作伙伴
        5.4.2 企业间建立互联互通的信息共享平台
        5.4.3 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
    5.5“空间链”因素方面
        5.5.1 完善集群创新网络
        5.5.2 营造集群创新环境
    5.6 陕西半导体发展方向方面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A 调查问卷

(5)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协同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渔村变大都市———深圳
    (一)地理优势
    (二)国家政策的支持
    (三)渔村成为工业区———蛇口模式
    (四)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
        1. 铺摊子起步阶段。
        2. 发展壮大阶段——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3. 走自主创新之路。
        4. 城市化建设成果。
二、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郊区城市化
    (一)浦东
        1. 区位优势。
        2. 政策支持。
        3. 高新技术的带头兵。
    (二)西安高新区
        1. 区位优势。
        2. 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
        3. 发展成果。
三、东部地区乡镇企业
    (一)苏南模式
    (二)温州模式
四、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
    (一)乡镇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压力
    (二)乡镇企业的自身内部素质不高
    (三)乡镇企业的新发展
五、各种模式的比较与借鉴
    (一)区位比较
    (二)生产服务体系
    (三)企业生产技术与生产规模限制
    (四)生产形式
六、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协同发展对策
    (一)企业向城市近郊产业园区聚集———近郊城市化
    (二)以城市工业化高效配置农村劳动力
    (三)加强偏远地区生态建设
    (四)贯彻科学发展观理论

(6)区域海外人才吸引力比较研究 ——基于宁波、大连、西安三城市高新区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概念及理论研究述评
    1.1 人才概念与内容
        1.1.1 人才的概念
        1.1.2 海外人才的概念
        1.1.3 海外人才的特征
    1.2 人才吸引力的概念
        1.2.1 什么是人才吸引力
        1.2.2 人才吸引力理论
    1.3 区域海外人才吸引力
        1.3.1 区域海外人才吸引力的概念
        1.3.2 区域海外人才吸引力包含的主要因素
    1.4 本章小结
2.宁波、大连、西安三城市高新区吸引海外人才状况
    2.1 三城市高新区海外人才引进状况
        2.1.1 宁波高新区海外人才引进的现状
        2.1.2 大连高新区海外人才引进的现状
        2.1.3 西安高新区海外人才引进的现状
    2.2 三城市高新区海外人才吸引力对比分析
        2.2.1 三城市高新区吸引海外人才的地理区位对比
        2.2.2 三城市高新区吸引海外人才的经济实力对比
        2.2.3 三城市高新区吸引海外人才优惠政策对比
        2.2.4 三城市高新区海外人才工作机制对比
    2.3 本章小结
3 区域海外人才吸引力分析及评价
    3.1 海外人才吸引力要素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3.2 海外人才吸引力构成要素分析
    3.3 比较研究对宁波高新区的启示
        3.3.1 产业集聚不够明确
        3.3.2 高校科研院所稀缺
        3.3.3 政策红利逐渐丧失
        3.3.4 区域中心优势不够明显
    3.4 本章小结
4 宁波高新区增强海外人才吸引力的路径
    4.1 利用政策,加强引才力量
        4.1.1 增强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1.2 发挥企业引才主体作用,积极促进转型升级
    4.2 搭建平台,凝聚聚才力量
        4.2.1 加大高校、科研院所引进和支持力度
        4.2.2 继续加快创新创业平台建设
    4.3 创新服务,增强留才力量
        4.3.1 完善教育、医疗等人才服务体系建设
        4.3.2 加强海外人才工作信息化建设,建立信息库
    4.4 科学管理,提高育才能力
        4.4.1 尊重人才发展规律,夯实人才培养基础
        4.4.2 把握人才流动规律,构建科学人才评价体系
    4.5 产业集聚,实现兴才目标
        4.5.1 依托项目,吸引人才
        4.5.2 做大产业集群,发挥集聚效应
    4.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海外人才吸引力要素调查问卷
致谢

(8)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政府治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 文献综述
        1、 治理的涵义
        2、 治理模式的相关综述
        3、 开发区政府治理模式的基本内涵
    (三) 论文的研究设计
        1、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2、 本文的创新之处
一、 国外开发区及其政府治理模式探析
    (一) 国外开发区治理模式的概述
        1、 国外开发区治理模式的分类
        2、 国外开发区治理模式的发展历程
    (二) 国外开发区治理模式对我国开发区治理模式的启示
        1、 政府在开发区的发展历程中要适时地发挥作用
        2、 不同的发展阶段适用不同的治理模式
        3、 要充分发挥社会协同效应
二、 我国开发区及其政府治理模式探析
    (一) 我国开发区的发展历程
        1、 第一阶段:创建和发展时期
        2、 第二阶段:清理调整阶段
        3、 第三阶段:规范发展阶段
        4、 第四阶段:扩容升级阶段
    (二) 我国开发区的政府治理模式
        1、 政府与开发区的关系探析
        2、 我国开发区政府治理模式的主要类型
        3、 小结
三、 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政府治理模式的现状分析
    (一) 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概述
        1、 基础设施完备,科技教育发达
        2、 企业孵化期发展良好,产业集群形成,自主创新优势突出
        3、 外部机遇良好,逐步向国际化发展
    (二) 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历程
        1、 一次创业阶段
        2、 二次创业阶段
        3、 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阶段
    (三) 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机构政府职能分析
        1、 国务院科技部是国家高新区的宏观管理机关
        2、 西安高新区所在省和地市级人民政府是其发展运行的领导机关
        3、 陕西省科技厅是西安高新区世纪发展的业务指导和管理机关
        4、 西安高新区管委会是地方政府的实际代理和执行机构
    (四) 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政府组织结构
    (五) 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政府治理模式分析
        1、 西安高新区政府主要采取准政府的管委会治理模式
        2、 西安高新区政府治理模式所面对的挑战
四、 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政府——社区治理模式的构建研究
    (一) 构建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政府——社区治理模式
        1、 社区概述
        2、 西安高新区政府—社区治理模式
        3、 西安高新区政府—社区治理模式的特点
    (二) 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政府—社区治理模式可行性分析
        1、 现实基础
        2、 政策基础
        3、 文化基础
    (三) 构建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政府—社区治理模式的意义
五、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硕士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9)西安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0.1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环境问题的产生
    0.2 研究目的与意义
    0.3 国内外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环境问题研究的综述
        0.3.1 国外研究现状
        0.3.2 国内研究现状
    0.4 研究思路和方法
        0.4.1 研究思路
        0.4.2 研究方法
    0.5 论文创新之处与不足
        0.5.1 论文创新点
        0.5.2 论文不足之处
第一章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及其相关理论
    1.1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界定
        1.1.1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涵义
        1.1.2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基本特征
    1.2 科技型中小企业与技术创新政策环境的关系
        1.2.1 国际技术创新政策演化的历史回顾
        1.2.2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环境的构成
        1.2.3 政策环境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第二章 西安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环境分析
    2.1 西安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
        2.1.1 科技资金投入状况
        2.1.2 科技人员及高校科研实验室投入使用情况
        2.1.3 科技孵化器建设情况
        2.1.4 西安创新环境给予企业支持典型案例
        2.1.5 西安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环境不完善之处
    2.2 西安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2.1 财税政策
        2.2.2 金融政策
        2.2.3 人才政策
        2.2.4 知识产权政策
        2.2.5 西安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存在问题
    2.3 西安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环境的优势
        2.3.1 创新政策环境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2.3.2 创新政策促进产学研联合
        2.3.3 创新政策加快孵化器建设
第三章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环境的国内外比较和借鉴
    3.1 国外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环境分析
        3.1.1 德国慕尼黑市技术创新政策环境分析
        3.1.2 韩国大田市技术创新政策环境分析
    3.2 国内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环境分析
        3.2.1 上海市技术创新政策环境分析
        3.2.2 苏州市技术创新政策环境分析
    3.3 发达国家和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借鉴
        3.3.1 金融环境良好
        3.3.2 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的搭建较为完善
        3.3.3 重视科技人才的管理和激励
第四章 西安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环境优化对策
    4.1 优化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吸引创新型知识人才
    4.2 建立通畅的信息系统,以信息化推动技术创新
    4.3 建立开放高校实验室制度
    4.4 拓宽融资渠道,加强小企业信贷能力
    4.5 针对企业各创新阶段建立公允有效的资助政策
    4.6 政府放权,建立功能完善的创新服务机构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文化品质提升的路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和框架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框架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评析
    1.4 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化品质概述
    2.1 文化品质的概念
        2.1.1 城市文化
        2.1.2 文化品质
        2.1.3 本文中文化品质释义
    2.2 城市文化品质的评价意义
    2.3 典型文化品质总结与评价
        2.3.1 国外成功案例的经验总结
        2.3.2 同城成功案例的经验总结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西安高新区的建设背景
    3.1 高科技园区的产生背景及发展条件
    3.2 国内外高科技产业园发展历程
        3.2.1 世界高科技产业园发展历程
        3.2.2 国内高科技园发展概况
    3.3 西安高新区的形成与发展
        3.3.1 西安高新区的发展历程
        3.3.2 西安高新区的发展优势
        3.3.3 西安高新区的发展概况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西安高新区文化品质的研究
    4.1 西安高新区使用者的需求特征分析
        4.1.1 西安高新区的特点
        4.1.2 心理需求分析
        4.1.3 行为需求分析
    4.2 西安高新区文化品质的调研
        4.2.1 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调研的方法论
        4.2.2 西安高新区文化品质调研结果归纳
        4.2.3 调查结果初步分析
    4.3 西安高新区文化品质的评价体系
        4.3.1 西安高新区文化品质评价的理论依据与参考指标
        4.3.2 西安高新区文化品质要素分析
        4.3.3 西安高新区文化品质评价原则
    4.4 西安高新区文化品质的评价
        4.4.1 物质要素评价
        4.4.2 非物质要素评价
        4.4.3 总体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提升西安高新区文化品质的建议
    5.1 营造有活力的城市开敞空间
        5.1.1 营造有活力的园区中心地段
        5.1.2 促进日常生活中的交往
        5.1.3 推进公共空间公共性
        5.1.4 创造多样化的城市环境
        5.1.5 让夜间园区"亮"起来
    5.2 开展大型的主题活动
    5.3 提升景观的文化品质
    5.4 历史文化与高科技文化的融合
    5.5 加大文化产业发展,为园区增添活力
第六章 结语
    6.1 总结
    6.2 研究中的缺陷
    6.3 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后记

四、西安高新区:人才聚集的摇篮(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安高新区 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J]. 李瑜. 陕西画报, 2020(05)
  • [2]西安·草堂特色小镇发展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D]. 王峥.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3]军民融合产业园区发展综合评价与策略研究[D]. 周仁重.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1)
  • [4]产业链合作视角下陕西半导体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研究[D]. 王志华.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8(02)
  • [5]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协同发展模式研究[J]. 边莉. 生产力研究, 2017(03)
  • [6]区域海外人才吸引力比较研究 ——基于宁波、大连、西安三城市高新区比较分析[D]. 朱忠明. 宁波大学, 2017(02)
  • [7]西安高新区:合力建设“国际化大都市”[J]. 折然君. 中国高新区, 2016(04)
  • [8]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政府治理模式研究[D]. 高媛. 延安大学, 2014(02)
  • [9]西安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环境研究[D]. 樊晶. 长安大学, 2012(S2)
  • [10]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文化品质提升的路径探索[D]. 翟娜. 长安大学, 2010(03)

标签:;  ;  ;  ;  ;  

西安高新区:人才聚集的摇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