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攻击/受欺儿童的热认知特征研究

不同攻击/受欺儿童的热认知特征研究

论文摘要

热认知指带有情感或态度成分的认知。对社会知识的表征、推理和提取之类相对是智力、信息驱动的“冷”认知过程,“热”认知指更富动机性、情感载荷的过程。关于情绪与认知的关系问题经历了长久的争论,热认知也产生了两条研究路线,而感情神经科学的近期研究证据尤其支持了情绪与认知的协同作用,因而热认知的研究也走向情感一认知的整合,集中在冷/热执行功能、冷/热社会认知和冷/热心理理论等研究领域,这些领域的研究进展都证实了腹内侧前额叶皮层(VPC)是情感和认知整合的关键脑区、神经基础。攻击行为一直是发展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对受欺负和攻击型受欺者也越来越关注。社会信息加工理论(SIP)和新近的冷认知理论是关于攻击者/欺负者社会认知能力的两种主要理论,研究者应用这两种范式得出欺负者的两种截然不同形象:社会技能缺陷和社会技能良好,两种理论产生分歧且各有研究结果支持。儿童社会信息加工的情绪—认知整合模型(IEC-SIP)显示出整合这两种理论的优势,尤其是该模型除了整合社会信息加工和情绪调节领域的研究之外,还借鉴了VPC脑区损伤的相关研究。基于IEC-SIP模型,本研究首先考察了不同攻击/受欺儿童的情感决策模式(属于反应的提取与决策阶段),然后从事件-情感-反应联结、情感认知、热心理理论、移情反应、情感预期、同伴关系情感性质认知六个方面探查儿童的热认知特点及与情感决策的关系。研究一中,采用同伴提名的方法,分别使用Masten和SalmivNli编制的量表筛选攻击性和受欺负儿童,并按照年级和性别匹配原则从未卷入儿童总体中随机抽选出对照组,被试总人数为262人。运用计算机程序编制的标准赌博任务,对不同攻击/受欺儿童的情感决策特点进行比较,主要从决策策略、决策速度和概念知识水平三方面进行考察,其中决策策略的比较又包括有利-不利选择净差异(净分数)、决策受损比率、对有利-不利选择及奖惩频数的决策差异(决策偏向)四个方面。结果表明:无论是在有利-不利选择净差异上,还是在决策受损比率上,未卷入儿童在赌博任务上的整体表现优于其他类别儿童,攻-受欺儿童仅次于未卷入儿童,间接攻击儿童显示了后期的强学习效应,受欺负儿童与直接攻击儿童在总的试验上决策成绩最差,直接攻击儿童呈现前期提升后期回落,受欺负儿童体现了略微上升的学习效应。在获益偏向上,各类型儿童最终都表现出了更多地从有利门中选取的趋势,但未卷入儿童最早显示且幅度更大,攻-受欺儿童次之。在频数偏向上,直接攻击、攻-受欺、未卷入儿童更多地从涉及高频小惩罚的选择中选取,即稳定的小风险。在决策速度上,受欺负儿童的决策速度慢于其他四类儿童。在概念知识水平上,受欺负儿童有较低的赌博意识,然而无论是处于意识水平1还是处于意识水平2,未卷入儿童的决策都优于其他类型儿童。研究二考察了不同攻击/受欺儿童的事件-情感-反应联结特征。自编计算机程序,运用启动实验、Stroop任务和Wason卡片选择任务,分别考察儿童的事件-情感自动联结、对情感事件的自动反应和社会推理特点。发现:事件-情感自动联结测查表明,只有未卷入儿童在不一致性任务的反应时显著长于一致性任务,说明未卷入儿童具备事件-情感自动联结,而攻-受欺儿童比间接攻击儿童更可能具备事件-情感联结。在对情感事件的自动反应上,所有类型儿童对消极事件词的反应时均显著长于中性事件词,表明攻击儿童不缺乏对威胁性物体/负性事件的自动反应,另外,单纯攻击/受欺负儿童对积极事件也有较强的自动反应。社会推理测查表明,未卷入儿童的抽象推理→社会推理易化效应达到极其显著水平,而攻击/受欺行为卷入儿童中只有攻-受欺儿童存在微弱的易化效应。研究三考察了不同攻击/受欺儿童的情感认知是否存在差异。利用自编计算机程序和故事测验法,分别从表情识别、情绪归因和情感觉知敏感性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儿童在三个方面情感认知上的表现情况基本相一致,尤其是未卷入儿童在各类表情识别、归因和觉知上都是次高或最高的。比较不一致的是直接攻击儿童的悲伤识别最低而归因最高,间接攻击儿童的愤怒识别较低而归因最高,受欺负儿童的悲伤识别较高而归因最低。研究四主要考察不同攻击/受欺儿童的热心理理论特点。采用讽刺和社会失言任务、嫉妒和幸灾乐祸任务,测查儿童的热心理理论,结果发现:总体来看,间接攻击儿童基本处于最高水平,除了在讽刺任务上次高;未卷入儿童基本处于次高水平,除了在讽刺任务上最高;受欺负儿童处于最低水平。另外,研究发现间接攻击儿童的决策与失言任务呈正向关系、与讽刺任务呈反向关系。研究五考察了不同攻击/受欺儿童的移情过程。采用故事测验法和五点量表评定问卷法,分别从认知和情感观点采择、移情关怀和情绪反应方面对儿童的观点采择和移情反应进行考察。结果表明:直接攻击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和移情反应都低,间接攻击儿童呈现出高观点采择能力高移情关怀但低情绪反应的特点,可见攻击儿童的移情反应低;攻-受欺儿童呈现与间接攻击儿童相反的特点,观点采择能力低但是同感情绪反应最高。另外,间接攻击儿童的决策与观点采择总分呈正向关系;未卷入儿童的决策与情绪反应及移情反应总分呈反向关系。研究六旨在考察不同攻击/受欺儿童的情感预期特点。采用故事任务和欺负行为后果认知量表测查儿童的规范行为区分和行为后果情感预期能力。发现:未卷入儿童所判定的差异达到显著性的规范-违反行为情境多于其他类型儿童,而且所判定的差异都更大,表明未卷入儿童对规范行为的觉知能力较好,越能识别或觉察可能引起他人愤怒/生气的行为。即使同是决策受损/未受损分群中的儿童,属于未卷入类型儿童的规范行为觉知能力也更强。在后果意识上,直接攻击儿童的后果意识低于其他类型儿童,受欺负儿童的后果意识也低于未卷入儿童。研究七考察了不同攻击/受欺儿童的同伴关系情感性质认知。利用计算机程序呈现8个暗含不同同伴情感关系的小对话场景,测查儿童的同伴情感关系判断准确性,并设计若干问题测查儿童的同伴关系情感性质认知,结果表明:直接攻击儿童的同伴情感关系判断准确性显著低于未卷入儿童。在同伴关系情感性质认知上,间接攻击儿童采取趋中认知,受欺负儿童的工具性认同程度最高,攻-受欺儿童极端认同工具性维度又极端不认同情感性维度,未卷入儿童对情感性维度认同程度最高,而直接攻击儿童表现出不计与一般同学的情感关系。不同攻击/受欺儿童的同伴关系情感性质认知呈现了截然不同的特点。纵观七个研究的结果,发现儿童事件-情感-反应联结特征的研究结果与情感决策所揭示的结果最为一致,这种内隐热认知,即情感-认知联结或许是影响情感决策的主要因素。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 1 热认知的概念
  • 2 热认知研究的两条路线
  • 2.1 关注认知影响情感
  • 2.2 关注情感影响认知
  • 2.3 各领域的热认知研究
  • 3 情感—认知整合
  • 3.1 情感决策研究
  • 3.2 冷/热社会认知
  • 3.3 冷/热心理理论
  • 4 攻击/受欺行为与认知、情感
  • 4.1 攻击/受欺行为的含义、分类
  • 4.2 攻击/受欺行为卷入者的特点
  • 4.3 影响攻击/受欺行为卷入的相关因素
  • 4.4 攻击/受欺行为与认知
  • 4.5 攻击/受欺行为与情感
  • 4.6 攻击/受欺行为与认知—情感整合
  • 5 本研究拟探讨的问题
  • 5.1 本研究对热认知的界定
  • 5.2 研究内容
  • 第二部分 实证研究
  • 研究一 不同攻击/受欺儿童的情感决策研究
  • 1 引言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研究二 不同攻击/受欺儿童的事件-情感-反应联结特征研究
  • 1 引言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研究三 不同攻击/受欺儿童的情感认知研究
  • 1 引言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研究四 不同攻击/受欺儿童的热心理理论研究
  • 1 引言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研究五 不同攻击/受欺儿童的移情过程研究
  • 1 引言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研究六 不同攻击/受欺儿童的情感预期研究
  • 1 引言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研究七 不同攻击/受欺儿童的同伴关系情感性质认知研究
  • 1 引言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部分 总讨论
  • 1 热认知的内隐性与外显性
  • 2 热认知的差异与攻击/受欺行为卷入
  • 2.1 直接攻击儿童的热认知特征
  • 2.2 间接攻击儿童的热认知特征
  • 2.3 受欺负儿童的热认知特征
  • 2.4 攻-受欺儿童的热认知特征
  • 2.5 未卷入儿童的热认知特征
  • 2.6 攻击/受欺行为卷入与IEC-SIP过程
  • 2.7 攻击/受欺行为卷入儿童的热认知比较及对干预的启示
  • 3 关于情感决策影响因素的反思
  • 4 研究的创新之处、不足与展望
  • 4.1 创新之处
  • 4.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四部分 总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大学生述情障碍心理理论和共情能力关系[J]. 中国学校卫生 2017(05)
    • [2].不同攻击/受欺负类别儿童的冷热心理理论能力特点[J]. 心理研究 2017(02)
    • [3].学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6)
    • [4].成人心理理论对大学生心理韧性发展的影响[J]. 中国成人教育 2016(01)
    • [5].心理理论研究取向的演变[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4(11)
    • [6].基于心理理论的幼儿欺负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19(01)
    • [7].儿童心理理论研究述评及展望[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27)
    • [8].基于心理理论探析幼儿合作行为的指导策略[J]. 教育实践与研究(C) 2016(11)
    • [9].从混龄班儿童互教的策略看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J]. 教育导刊(下半月) 2017(04)
    • [10].儿童欺骗研究综述:发生、发展、测量及其与心理理论的关系[J]. 教育导刊(下半月) 2017(04)
    • [11].浅析普列汉诺夫的社会心理理论[J]. 青年文学家 2017(05)
    • [12].儿童的反语理解机制的研究[J]. 青春岁月 2017(13)
    • [13].漫谈心理理论[J]. 大众心理学 2015(11)
    • [14].心理理论的研究进展[J]. 科技致富向导 2012(14)
    • [15].大学生“心理理论”与宿舍人际关系的研究[J]. 北极光 2019(07)
    • [16].心理理论研究的进展及展望:来自文献计量学的证据[J]. 心理学探新 2019(04)
    • [17].毕生发展观下的心理理论研究[J]. 心理学通讯 2019(03)
    • [18].癫痫儿童的心理理论能力特点及其影响因素[J].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18(03)
    • [19].普列汉诺夫社会心理理论的阐释学启示[J]. 上海文化 2015(12)
    • [20].运用心理理论培养学习兴趣[J]. 小学教学参考 2009(15)
    • [21].应用智育心理理论指导整数计算教学[J].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09(10)
    • [22].不同性质情绪唤醒对成人心理理论的影响[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2)
    • [23].成人心理理论研究的任务范式综述[J].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01)
    • [24].氯氮平与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理论疗效的比较研究[J]. 医学综述 2012(16)
    • [25].成人心理理论的研究回顾与展望[J]. 心理科学进展 2010(03)
    • [26].二阶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在儿童反语理解中的作用[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6)
    • [27].幼儿选择性信任与心理理论的关系:争议与展望[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8(05)
    • [28].成人期个体心理理论的发展、研究范式与神经机制[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4(05)
    • [29].“你知道他会……”——心理理论的“二级信念”实验[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3(11)
    • [30].遵循智育心理理论 优化小学数学教学[J]. 江苏教育 2009(04)

    标签:;  ;  ;  ;  ;  

    不同攻击/受欺儿童的热认知特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