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去承担批判的责任,与作为一个小说家去创造想象的世界,是王小波小说创作的两种精神原动力。因而,自由飞扬的艺术想象与敏锐深刻的现实批判之完美融合,就构成了王小波小说的主要美学特征。为了清晰的彰显王小波小说创作的这两种艺术风格以及二者的完美融合,本文根据王小波小说世界的不同精神维度,并结合其生平经历将其小说创作分为三个主要的阶段,进而以此为线索对其小说创作进行了整体的描述和分析。论文第一部分主要根据王小波青年时代的几部作品,结合他这一时期的知青经历,分析其早期小说创作。这些作品大多完成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这些作品中,王小波初步表达了其小说创作的精神支点,显示出其独特的艺术趣味,也预示了他此后的创作方向。《我在荒岛上迎接黎明》可以看作是他较早的试图解释自我的小说,《猫》则是其深入思考现实世界的后续延伸。其他作品则分别呈现出对这两种不同小说精神的侧重。比如,《战福》、《这是真的》、《这辈子》(包括《最灿烂的阳光》)、《马丹丁》等篇,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的深刻感受和思考,而《绿毛水怪》、《地久天长》等篇则初步展现了王小波在残酷的现实之上营建其精神家园的希望和才华。王小波青年时代的这些作品所体现出的对自由想象与深刻批判的执著追求,显然不同于同时代大多数作家的审美观念。这些作品既可以看作是他特立独行之自由精神的文学表达,也可以看作是其独特文学追求的初步体现。论文第二部分分析短篇小说集《唐人故事》和中篇小说《黄金时代》。这是王小波小说创作趋于成熟的两部作品。它们分别体现了王小波小说创作的两种意趣,可以分别作为二者正式起步的明确标志。《黄金时代》是一个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成长的个体对自我在现实中存在的思考,既包括对自我存在的诸要素的确认,也包括对一切影响存在的因素的辨认和抗争。《唐人故事》诸篇则寄托了王小波对小说艺术想象境界的追求。他以唐人传奇为依托,创作自己的故事,将那些传奇的人物与事件置放于古今贯通的时空中,叙述得流光溢彩,神采飞扬。其间充满了一种青春的热情气息。论文第三、第四部分集中分析王小波小说创作高峰期的各部作品。第三部分侧重分析王小波这一时期批判性的小说作品,包括他已经完成的中篇小说《2010》、中篇小说集《白银时代》、以及尚处于文稿阶段的《大学四年级》、《黑铁时代》、《黑铁公寓》等,后几篇作品在王小波去世后收入《黑铁时代》文集。在这些作品里,王小波以反乌托邦式的叙述方式,对现实进行了更为深刻的批判。第四部分侧重分析《青铜时代》,这部小说集包括了《万寿寺》、《红拂夜奔》、《寻找无双》三部长篇小说,都是驰骋想象的巨著。在这些作品里,王小波再次以唐朝那些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为故事主人公,驰骋古今,恣意想象,营造了一个诗意盎然的世界。王小波的小说创作,既处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过程之中,但又在较长时间内没有被当代主流文坛认可,也就一直没有被正式纳入当代文学史的叙述之中。这些小说的特别之处还在于作者尝试运用的特殊言说方式。在小说中,王小波常常涉及对性、同性恋,甚至于虐恋等特殊话题的言说,这不仅是对常规的审美习惯的冲击与挑战,也寄托着他寻找新的话语方式的尝试和努力。死于华年的王小波,给我们留下了尽管不够丰富却具有足够冲击力的小说作品,这些作品的价值也许还有待重新估定,但它们带给当代文坛的冲击和震荡将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