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掺杂锂镍复合氧化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掺杂
掺杂锂镍复合氧化物论文文献综述
湛雪辉,肖忠良,湛含辉,周随安,李飞[1](2009)在《锆、钛复合掺杂锂钴氧化物正极材料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碳酸锂、氧化钴为主要原料,掺入化学计量的超细二氧化锆、超细二氧化钛,按球料比3∶1,在转速500r/min经1h行星式球磨后,经900℃固相烧结制备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Co0.9Zr0.03Ti0.07O2,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对材料的结构与形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LiCo0.9Zr0.03Ti0.07O2与LiCoO2一样具有六方层状结构。在0.2C倍率下材料的初始放电容量达147mAh/g,2C倍率下初始放电容量达140.5mAh/g,3.6V放电平台比例达89.6%,500次循环后容量衰减7.5%,材料大电流放电性能好、循环寿命长。(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09年02期)
杜荣斌,刘涛,姜效军[2](2007)在《掺杂Ba~(2+)的锂镍钴复合氧化物合成及电化学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LiOH,NiO,Co2O3,Ba(OH)2为原料,利用流变相反应法制备前驱物(优点是反应体积小,原料混合得比较均匀,在反应过程中金属元素的原始比例能够保持不变),然后在空气中灼烧,合成了掺杂钡离子的锂镍钴复合氧化物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用ICP-AES,SEM,粉末X射线衍射法表征了该复合氧化物的组成和结构。用模拟充放电系统,在100 mA.g-1的恒定电流密度下测定其充放电性质,第二周放电比容量高达192 mAh.g-1,循环50周后放电比容量还有158 mAh.g-1,容量保持在83%。(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期刊2007年06期)
陈猛,金江敏,李金媛[3](2007)在《尖晶石型掺杂锂钛复合氧化物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尖晶石型锂钛复合氧化物,并对材料进行Sn、Cr掺杂改性.采用XRD测试对材料进行表征,恒流充放电,电化学阻抗,循环伏安测试方法对材料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实验结果表明,Sn、Cr复合掺杂提高了材料的容量,其中,ST首次放电容量达到168 mAh/g,SC的首次放电容量达到170 mAh/g.同时降低了材料的放电电压平台,改善了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本文来源于《应用科技》期刊2007年10期)
高俊奎[4](2006)在《锂镍钴复合氧化物正极材料的制备与掺杂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锂离子电池以其高能量、安全可靠、寿命长、无污染等优点,成为目前最具有发展前途的高能二次电池。随着消费者对锂离子电池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寻找合适的锂离子电池用新型电极材料是改善现有锂离子技术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商业化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为LiCoO_2,但是由于Co资源匮乏,有毒,对环境有污染,限制了锂离子电池的进一步发展。基于固溶体锂镍钴氧化物LiNi_(1-x)Co_xO_2体系兼顾了Co和Ni系材料的优点,通过Co掺杂可有效地改善材料的稳定性能这一特点,本文采用络合共沉淀法制备出层状结构的LiNi_(0.8)Co_(0.2)O_2正极材料,较为系统的研究了各个主要因素如溶液的pH值,焙烧温度,焙烧时间,不同锂量等对合成LiNi_(0.8)Co_(0.2)O_2产物性能的影响。通过TG-DSC、XRD、SEM、EIS等测试手段,分析了以上因素对LiNi_(0.8)Co_(0.2)O_2结构以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实验优化的工艺条件为溶液的pH=11,焙烧温度900℃,焙烧时间6小时,锂盐用量为理论用量的1.05倍。实验结果表明在该条件下合成出的产物晶体结构较为完善,可逆容量可达190mAh/g,同时材料表现出优良的循环性能。为了进一步提高材料的性能,选择了不同的元素对层状LiNi_(0.8)Co_(0.2)O_2进行了掺杂改性。共沉淀法合成的Li[Ni_(1-x-y)Co_xM_y]O_2(M=Al、Mn)不同电压下的晶胞参数和晶胞体积变化表明掺Al的材料比掺Mn的晶胞体积收缩变化小,掺Al越多晶胞体积收缩越小,结构越稳定。DSC分析表明掺入Al和Mn后都提高了LiNi_(0.8)Co_(0.2)O_2的热稳定性能,随着掺杂元素含量的提高,分解温度逐渐提高。相同掺杂量的Al和Mn元素,掺Al对改善热稳定性能更有效。(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06-11-01)
张绍丽[5](2003)在《锂镍锰复合氧化物正极材料的制备与掺杂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以嵌锂化合物作为正极材料的锂离子蓄电池由于具有电压高、质量轻、比能量高的优越性能,成为便携式摄像机,个人通讯服务、蜂窝电话、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电子器件的主要能源,其重要性正日益增长。目前,LiCoO2由于容量高,可逆性和倍率性好成为商业化锂离子电池的主要正极材料,但其成本高,Co有毒,人们努力寻找一种可替换材料。LiNiO2和LiMnO2研究最多,虽取得了很多进展,但由于存在各种问题而不能实际应用。固溶体多元体系的合成与性能的研究,已经成为该材料领域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采用共沉淀法成功地合成了二元Li[NixLi1/3-2x/3Mn2/3-x/3]O2(0<X≤1/2)层状固溶体系列,同时采用XRD、SEM、TG、DSC、CV、XPS等多种测试对该体系的制备与性能做了系统的研究,综合考察了不同锂源、预处理方式、锂的配比量、冷却方式、培烧温度等条件对合成产物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优化了最佳合成工艺。实验结果表明:以氢氧化锂为锂源,压片处理,锂源与共沉淀摩尔比为1.05:1,850-900℃下培烧3小时的LiNi0.5Mn0.5O2样品电化学性能最佳,在2.75-4.40V之间,10mA/g的电流放电可逆容量达150.6mAh/g。采用最佳合成工艺合成了叁元Li[Ni(1-x)/2CoxMn(1-x)/2]O2(0<X<1/2)系列,详细研究了该系列的结构与电化学性能。XRD和SEM分析表明,该系列全部为标准的α–NaFeO2层状结构固溶体,产物颗粒均匀,成球形或椭球形,粒径大约在100-500nm左右。电化学测试表明,相对于LiNi0.5Mn0.5O2来说,Li[Ni(1-x)/2CoxMn(1-x)/2]O2可逆容量达160-190mAh/g,提高了6.7-20%,同时表现出优越的倍率放电性能。为进一步提高LiNi0.5Mn0.5O2的电化学性能,引入掺杂离子Al和Ti离子,掺入Al、Ti后对LiNi0.5Mn0.5O2的电化学性能有较大的改善,电化学可逆容量提高10-20mAh/g,充放电效率明显提高。(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03-12-01)
掺杂锂镍复合氧化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LiOH,NiO,Co2O3,Ba(OH)2为原料,利用流变相反应法制备前驱物(优点是反应体积小,原料混合得比较均匀,在反应过程中金属元素的原始比例能够保持不变),然后在空气中灼烧,合成了掺杂钡离子的锂镍钴复合氧化物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用ICP-AES,SEM,粉末X射线衍射法表征了该复合氧化物的组成和结构。用模拟充放电系统,在100 mA.g-1的恒定电流密度下测定其充放电性质,第二周放电比容量高达192 mAh.g-1,循环50周后放电比容量还有158 mAh.g-1,容量保持在83%。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掺杂锂镍复合氧化物论文参考文献
[1].湛雪辉,肖忠良,湛含辉,周随安,李飞.锆、钛复合掺杂锂钴氧化物正极材料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J].功能材料.2009
[2].杜荣斌,刘涛,姜效军.掺杂Ba~(2+)的锂镍钴复合氧化物合成及电化学性质[J].稀有金属.2007
[3].陈猛,金江敏,李金媛.尖晶石型掺杂锂钛复合氧化物的性能研究[J].应用科技.2007
[4].高俊奎.锂镍钴复合氧化物正极材料的制备与掺杂改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6
[5].张绍丽.锂镍锰复合氧化物正极材料的制备与掺杂改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