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常常为某种目的而掩饰内心的真实感受,表现出与之相异的情绪状态。已有研究表明,适当的情绪表达行为有益于促进个体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情绪伪装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逐渐获得的人际交往技能,是情绪社会化的重要体现。幼儿期是儿童情绪伪装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研究学前儿童情绪伪装的行为特点及影响因素,不仅可以深化情绪调节、情绪表达、情绪社会化等领域的研究,还能够为早期情绪教育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从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先决条件、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综述了情绪伪装的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通过情境实验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考察了学前儿童情绪伪装行为的特点,以及情绪伪装与抑制控制、心理理论、情绪表达规则理解的关系,进而分析和探讨了学前儿童情绪伪装行为的内部影响机制。研究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研究,通过经典“失望礼物”任务,全面考察中国文化背景下学前儿童情绪伪装行为及其认知水平的发展情况。第二部分为关系研究,通过stroop系列任务、心理理论任务、区分外表-真实情绪任务验证了Saarni四成分理论中抑制控制、心理理论、情绪表达规则理解与学前儿童情绪伪装的关系。第三部分为影响机制研究,考察动机因素对学前儿童情绪伪装行为的影响,进而综合探讨四个因素在情绪伪装行为发生过程中起哪些作用。通过对上述研究结果的分析和讨论,得出以下结论:学前儿童情绪伪装行为和认知发展随年龄增长而显著提高,4-5岁为快速发展期。表情伪装和言语伪装的发展趋势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的通过人数随年龄增长显著增加,男生的年龄差异不显著。学前儿童的抑制控制、心理理论、情绪表达规则理解能力均随年龄增长而提高,三种心理能力与情绪伪装能力的发展显著相关。动机对情绪伪装行为的发生具有显著影响,学前儿童更多地在自我保护动机下伪装情绪。抑制控制、心理理论、情绪表达规则理解、以及动机因素是学前儿童情绪伪装行为发生的前提条件,三种心理能力通过动机因素共同作用于个体的情绪伪装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