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组碳论文-王合云,董智,郭建英,李红丽,李锦荣

轻组碳论文-王合云,董智,郭建英,李红丽,李锦荣

导读:本文包含了轻组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草地生态系统,放牧强度,轻组有机碳,碳氮储量

轻组碳论文文献综述

王合云,董智,郭建英,李红丽,李锦荣[1](2015)在《不同放牧强度对大针茅草原土壤全土及轻组碳氮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内蒙古大针茅典型草原不同放牧强度样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取样和室内测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土壤全土和轻组碳氮含量与分布特征,分析不同放牧强度对土壤全土和轻组碳氮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放牧强度只对0—10cm土层有机碳、全氮含量影响差异显着。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各土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均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在轻度放牧区(LG)或中度放牧区(MG)达到最高。0—40cm各土层轻组碳氮含量分别在0.20~2.89g/kg和0.01~0.22g/kg之间波动。(2)不同放牧强度0—40cm土壤全土碳氮储量差异明显,分别表现为LG>MG>CK(对照区)>HG(重度放牧区)和MG>LG>HG>CK,0—40cm土壤轻组碳氮储量均表现为LG>CK>MG>HG。相对于土壤有机碳,轻组有机碳对不同放牧强度的响应更敏感,不同放牧强度间变化幅度较大,轻度放牧有助于土壤碳氮的积累。(3)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0—40cm平均轻组碳氮分配比例均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LG区比例最高,MG和HG区比例较低。不同放牧强度土壤轻组碳分配比例均高于轻组氮。(4)研究区土壤全土碳氮含量、轻组碳氮含量之间均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土壤轻组碳氮之间具有更好的耦合关系。(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林晓东,漆智平,唐树梅,孟磊[2](2012)在《海南人工林地、人工草地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和轻组碳含量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海南人工林地和草地土壤有机碳的性状,采用高锰酸钾氧化-比色法,重液分离法测定海南不同生态气候类型区人工林地和草地土壤易氧化有机碳、轻组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海南牧草地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低于人工林地土壤的含量,但两者差异不显着。林、草地土壤轻组有机碳没有规律性,两者差异不显着。不同生态气候类型下的牧草地土壤易氧化有机碳、轻组有机碳存在差异,结果为潮湿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且半干旱区与潮湿区的含量差异显着。(本文来源于《热带作物学报》期刊2012年01期)

王国强[3](2007)在《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团聚体轻组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亚热带山地丘陵红壤区山高坡陡,土壤抗蚀性能差、降雨量大且集中,但随着人口不断增多和人们对经济利益的过分追求,人类活动已使本区域的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本研究通过分析福建省建瓯市木荷林、封育林、杉木林、柑橘园、茶园和坡耕地6种闽北典型的土地利用方式0~10cm和10~20cm土层的土样,用干筛和湿筛的方法获得>2mm,2~0.5mm,0.5~0.25mm,<0.25mm4个不同粒径的土壤团聚体,测定各级土壤团聚体质量百分比、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轻组有机物及其碳含量;并分别测定了土壤样品总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初步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全氮、轻组碳含量及其分布特点。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土地利用方式影响土壤有机碳的积累,林地有机碳含量高于柑橘园、坡耕地有机碳含量,茶园有机碳含量最低。土壤碳氮比值是影响土壤有机碳转化的因素,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碳氮比值为:木荷林(9.07)>封育林(8.53)>杉木林(8.35)>柑橘园(7.93)>坡耕地(6.28)>茶园(6.22)。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全氮含量之间有极显着的线性正相关关系(R~2=0.9666,p<0.01)。2.土地利用方式对干筛土壤团聚体的组成、数量有较大影响。>0.25mm土壤团聚体含量顺序为:杉木林>木荷林>封育林>茶园>柑橘园>坡耕地。林地>2mm土壤团聚体含量最大,为50.56%~68.63%,占到一半以上;而柑橘园、茶园、坡耕地>2mm土壤团聚体含量为14.02%~25.96%。林地有利于形成大粒径土壤团聚体;而柑橘园、茶园、坡耕地形成的土壤团聚体粒径较小。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的质量有较大影响。>2mm水稳性土壤团聚体含量和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的顺序都为:木荷林>封育林>杉木林>柑橘园>茶园>坡耕地。平均重量直径与>0.25mm水稳性土壤团聚体含量存在极显着的线性正相关关系(R~2=0.9245,p<0.01)。4.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呈极显着线性正相关。通过干湿筛比较可知,林地有利于保护土壤有机碳免受损失,有利于土壤碳的固定。随着土壤团聚体粒径的减小,土壤全氮含量都有增加的趋势;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和土壤全氮含量之间存在极显着的线性正相关关系(R~2=0.9105,p<0.01)。5.富集因子可以表征土壤有机碳累积和消耗状况,用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的比值来计算。林地>0.25mm土壤团聚体E_(soc)>1的趋势明显,说明土壤团聚体中的有机碳处于累积状态;茶园和坡耕地>0.25mm土壤团聚体几乎都是E_(soc)<1,说明土壤团聚体中的有机碳处于消耗状态。<0.25mm土壤团聚体碳氮比值最小,>2mm土壤团聚体碳氮比值最大。林地土壤团聚体碳氮比值较大,有利于土壤碳的贮存。6.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轻组有机物含量随着土层的加深而下降。轻组有机物含量与土壤容重具有显着的负相关关系(R~2=0.2333,p<0.05),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具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R~2=0.8735,p<0.05),与土壤全氮含量具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R~2=0.8113,p<0.05)。7.土地利用方式影响干筛土壤团聚体轻组碳的组成和分布。>2mm、2~0.5mm、0.5~0.25mm、<0.25mm土壤团聚体轻组有机物含量都是木荷林最大,坡耕地最小;林地对土壤团聚体轻组有机物的形成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轻组有机物碳氮比值均高于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碳氮比值,约为其碳氮比值的2~5倍。<0.25mm土壤团聚体轻组有机物碳氮比值最小;除茶园外,2~0.5mm土壤团聚体内轻组有机物碳氮比值最大。(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07-04-01)

王晓凌,李凤民[4](2006)在《苜蓿草地与苜蓿-作物轮作系统土壤微生物量与土壤轻组碳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2000年10月到2004年4月,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半干旱黄土高原地区,苜蓿草地、苜蓿-作物轮作农田以及常规耕作农田中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土壤轻组物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壤轻组有机碳和氮含量苜蓿-作物轮作系统高于苜蓿草地。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以及它们占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全氮的比苜蓿-作物轮作系统高于常规耕作农田。土壤呼吸商苜蓿-作物轮作系统低于苜蓿草地和常规耕作农田。14年生苜蓿草地土壤微生物含量高,分解腐化植物碎片的能力高,但土壤有机物质利用不经济,3年中土壤全氮含量并无显着增加,这说明该系统较高的物质循环能力仅维持高的土壤肥力,而不能继续提高土壤肥力。苜蓿-作物用地系统不但能克服长时间种植苜蓿造成的物质循环的浪费,而且维持了良好的土壤肥力,促进了土壤氮素的有效利用。(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06年04期)

轻组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研究海南人工林地和草地土壤有机碳的性状,采用高锰酸钾氧化-比色法,重液分离法测定海南不同生态气候类型区人工林地和草地土壤易氧化有机碳、轻组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海南牧草地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低于人工林地土壤的含量,但两者差异不显着。林、草地土壤轻组有机碳没有规律性,两者差异不显着。不同生态气候类型下的牧草地土壤易氧化有机碳、轻组有机碳存在差异,结果为潮湿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且半干旱区与潮湿区的含量差异显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轻组碳论文参考文献

[1].王合云,董智,郭建英,李红丽,李锦荣.不同放牧强度对大针茅草原土壤全土及轻组碳氮储量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5

[2].林晓东,漆智平,唐树梅,孟磊.海南人工林地、人工草地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和轻组碳含量初探[J].热带作物学报.2012

[3].王国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团聚体轻组碳的影响[D].福建农林大学.2007

[4].王晓凌,李凤民.苜蓿草地与苜蓿-作物轮作系统土壤微生物量与土壤轻组碳氮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6

标签:;  ;  ;  ;  

轻组碳论文-王合云,董智,郭建英,李红丽,李锦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