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王桂华

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王桂华

王桂华(塔河县人民医院165200)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6-0283-02

【摘要】目的讨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方法在临床应用的效果。方法通过病人的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的观察,呼吸道的护理、消化道的护理、气管切开的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探索出实用可行的护理措施。结论严密观察,及时准确掌握病情,才能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和治疗方案,对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致残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护理是极其重要的。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护理

重度颅脑损伤的患者昏迷时间长,病情变化快,并发症多,治疗困难,护理复杂,死亡率高,除应及时诊断和抢救治疗外,还应精心合理的加强临床护理,这不仅是抢救患者生命的关键,也是对巩固手术治疗效果和促进病人康复、减少致残率的重要环节。

1.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特点

一般病情危重而复杂,且多变、突变,因此严密观察,及时准确掌握病情变化,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和治疗方案,对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致残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护理是最关键的一环。

2.病情观察

2.1意识的观察意识可分为清醒、嗜睡、朦胧、昏迷。意识的变化与脑损伤的轻重密切相关。因此,对意识的评价是脑外伤的重要观察项目之一。在护理中借助答话情况呼唤反应、对痛刺激反应、咳嗽反射等了解病人的意识障碍的程度,发现变化及时报告医生,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依据。在观察意识时,对躁动必须有足够的认识和正确的估价。躁动,在不同的病程阶段,可成为病情向不同方面转化的信号,如清醒病人,突然躁动、有意识改变,提示病情趋于恶化,反之则为病情好转现象。因此,对不同患者所出现的躁动,要注意分析,不可忽视。

2.2瞳孔的观察瞳孔变化也是病情演变可靠体征之一。病侧动眼神经受累致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说明已形成脑疝。因此,当发现有瞳孔变化,已不是颅内血肿的早期表现,对于手术治疗来说已偏晚。所以应严密观察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2.3生命体征的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也常能反映出病情的变化。如出现血压高、脉搏缓慢、呼吸深慢,提示颅内压增高,或是脑疝的早期表现,应及时通知医生并做好手术的准备。

2.4颅内压的观察脑外伤常出现头痛、呕吐等症状。正常颅内压:成人70-200mmH2O,小儿50-100mmH2O,成人>200或小儿>100为颅内高压。颅内高压时要严密观察,以防发生脑疝。假如颅内压突然升高,持续5-20分钟,又突然降到原来水平,伴剧烈头痛、频繁呕吐,面色潮红,呼吸局促,脉搏增强,尿失禁,抽搐,去大脑强直等要考虑脑疝。此时,应立即报告医生,降压脱水,并做好术前准备,及早手术。

3.护理

3.1常规护理严密观察病情生命体征的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是反应病情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如出现血压下降、呼吸深慢、脉搏缓慢,多提示脑疝的早期表现。

3.1.1意识状态:意识的改变与脑损伤的轻重密切相关,是观察脑外伤的主要表现之一,在护理上通过对格拉斯评分来判断意识障碍的程度,为早期诊断治疗提供依据。

3.1.2瞳孔变化:检查瞳孔的变化,可观察到是否有脑疝的形成。如瞳孔进行性散大,光反射消失,并伴有严重意识障碍和生命体征变化,常是颅内血肿或脑水肿引起脑疝的表现。

3.2精心护理

3.2.1呼吸道的护理

3.2.1.1体位,对颅脑损伤或手术的患者,给予床头抬高15~30度头偏向一侧,有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增加肺部通气量,并可减少胃内容物反流呼吸道。

3.2.1.2吸痰,因脑损伤而出现昏迷的病人,由于舌肌松驰、舌根后坠,咳嗽反射消失,下气道分泌物积滞,极易出现窒息和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因此在护理上应尤为注意,除应及时吸收痰液外,还应在病情稳定允许的情况下,协助病人翻身叩背,以利于痰液排出,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3.2.1.3尿路感染的预防对于昏迷时间长、留置导尿的病人,要经常冲洗膀胱和清洗会阴部,防止逆行感染。

尿路感染的预防对于昏迷时间长、留置导尿的病人,要经常冲洗膀胱和清洗会阴部,防止逆行感染。

3.2.1.4褥疮的护理要定时为病人翻身,在尾骶部和其它骨突出部位垫气圈和泡沫垫,经常按摩受压部位。对于尿失禁或出汗多的患者,要经常更换床单、衣服,保持平整、干燥。

3.2.1.5消化道的护理昏迷三天以上的患者应给予鼻饲。由于病人长期不能进食、消化和吸收功能大大增加。所以应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流汁食物,食物应每4小时由胃管注入,注入食物的温度不可过高或过低,过高可引起食道和胃粘膜烫伤,过低则引起消化不良性腹泻。

3.2.1.6高热护理由于脑外伤累及到体温调节中枢发生中枢性高热,加重脑水肿,还可加速脑脊液的分泌,使颅内压增加,体温如果高于40℃,会使体内各种酶类的活性下降,造成脑代谢降低甚至停止,降温可使脑细胞耗氧量减少,降低机体代谢,有利于脑细胞的恢复,主要靠冬眠药物加物理降温,同时给予皮质激素治疗,而感染所致的发热,一般来的较迟,主要靠抗生素治疗,辅以物理降温。

3.2.1.7输液护理在脑损伤急性期,生命体征不平稳,需要输液治疗,通过输液,进行抗炎、止血、脱水的治疗。输液速度不易过快,否则易引起肺水肿、脑水肿。高渗脱水剂要快速滴入20%甘露醇250ml,要求半小时内输入,否则就失去脱水意义,治疗中记录24小时液体出入量。

3.2.1.8神经功能恢复的护理昏迷或长期卧床病员,由于活动少,容易发生肌腱、韧带退休和肌肉萎缩,关节日久不动也会强真而失去正常功能,所以护理病员时应注意保持肢体的功能位置,给病人按摩、帮助病人做肢体的被动运动,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增加肌肉张力,防止关节挛缩,帮助恢复功能,也可预防下肢深部静脉血栓的形成。

3.3做好脑室引流管的观察与护理固定好引流瓶,防止引流管脱落,要保持引流管的畅通,严密观察引流物的颜色、量、性质,并做好记录。更换引流袋时严格无菌操作,预防不必要的感染出现。

3.4引流管的护理术后应严密观察各引流管的情况,注意引流量、颜色、性质。观察伤口出血及渗血情况。脑室引流管应抬高10~15cm,在更换引流管时应严格无菌操作,防止颅内感染。

3.5应激性消化道溃疡的护理重型颅脑损伤常伴有应激性消化道溃疡,应观察呕血或黑便的颜色、数量及次数。如果出现突然血压下降,提示可能有消化道出血的发生,应立即报告医生,抽出胃内容物减少胃酸刺激,同时可用云南白药或凝血酶加入盐水中,或100~200ml冰盐水加去甲肾上腺素1ml胃管内注入和静脉输注奥美拉唑等保护胃黏膜药。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变化,做好输血准备工作,避免了失血性休克的发生。

4.讨论

临床护理实践证明,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争取抢救时机,熟练掌握颅脑损伤护理的基本知识,应用扎实的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知识,以及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做好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在成功地抢救患者生命后,还应帮助患者在生理、心理、精神诸多方面最大程度地恢复健康,使患者身心健康地回归社会,是护理人员追求的最佳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小东.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及策略[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0,7(4):93-94.

[2]巩宪霞,徐辉.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J].中华中西医杂志,2003,4(13):87.

[3]张允,陈建芬.重型颅脑损伤营养支持的护理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22):2972-2974.

标签:;  ;  ;  

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王桂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