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能力动态评价方法研究

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能力动态评价方法研究

论文摘要

国防科技工业通过国防科学研究对国防科技进步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国防工业高校作为国防科学研究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国防科技工业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推动科技创新与服务社会的光荣使命。国防工业高校逐渐广泛而深入地参与到国防科研中来,为我国国防科技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对这部分科研力量客观、全面地了解与掌握,并能够充分地发挥这部分科研力量的作用,有必要对国防工业高校进行科学的、客观的评价,为国防工业高校科研决策和走向提供依据。科研能力是国防工业高校的核心能力,同时科研能力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所国防工业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因此有必要对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能力进行正确地研究、分析与总结。国防工业高校处于由同类高校构成的国防工业高校生态系统中,如何通过自身的占有、适应与进化能力在国防工业高校生态系统中处于较有利的竞争地位,是与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能力发展状态与科研能力变化速度息息相关的。在超速竞争的信息社会中,“缓进则退”的现代理念逐渐取代了“不进则退”的传统理念,国防工业高校在注重自身科研能力发展状态的同时,应更关注科研能力的变化速度,只有通过对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能力、科研能力变化速度以及变化加速度进行客观地测度,从而对科研能力进行动态综合评价,才能全面地分析国防工业高校动态发展趋势,进而更好地掌握国防工业高校处于国防工业高校生态系统中的位置,从而不断地提高国防工业高校的科研能力,加速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能力的发展。目前,国内外对于高校科研的评价,主要是从投入产出角度进行的,注重科研投入、科研产出以及科研效率,在评价方法方面,多数是高校科研的静态评价研究,对高校科研进行横向比较与分析。然而,国防工业高校作为国防科研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更加注重能力的动态发展。从动态的角度,综合考察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能力状态与科研能力变化速度,有利于全面地掌握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能力情况。本文在借鉴和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从生态位角度对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能力构成要素进行研究,从动态发展的角度对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能力动态评价方法进行研究。本文从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能力形成动因出发,分析了国防工业高校科研的特点,以生态位理论为基础,分析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能力的构成,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确定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能力的构成要素,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验证各构成要素对科研能力的因子载荷,为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能力的静态测度奠定了基础框架。从生态位占有能力、生态位适应能力、生态位进化能力三方面构建了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能力测度指标体系,结合层次分析法具备的主观知识经验性与熵权法具备的客观数据真实性,运用主客观赋权法确定了测度指标的权重,运用TOPSIS法构建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能力静态测度模型,运用数学建模的方法构建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能力变化速度测度模型及变化加速度测度模型。以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能力静态测度结果、变化速度测度结果以及变化加速度测度结果为基础,将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能力状态及科研能力趋势融合,构建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能力DCE(DCE,Dynamic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模型;将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能力变化速度状态与科研能力变化速度趋势融合,构建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能力变化速度DCE模型;基于双激励控制线,构建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能力及科研能力变化速度DCIE ( DCIE,Dynamic Comprehensive Inspiriting Evaluation)模型,旨在获取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能力及科研能力变化速度在连续若干年的综合评价结果。以国家工信部直属7所国防工业高校为研究对象,对本文提出的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能力静态测度模型、变化速度测度模型、变化加速度测度模型、科研能力及其变化速度的DCE模型与DCIE模型进行应用,运用采集到的61项末级指标共3843项基础数据,对7所高校进行连续9年的科研能力静态测度、变化速度测度、变化加速度测度以及动态综合评价,根据对评价结果的分析,运用系统动力学的仿真方法,分别从生态位占有能力、生态位适应能力以及生态位进化能力三方面提出了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能力提升的策略。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述评
  • 1.3.1 生态位理论的研究
  • 1.3.2 高校科研能力的研究
  • 1.3.3 评价方法的研究
  • 1.3.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能力构成
  • 2.1 国防工业高校科研特征及科研能力形成动因
  • 2.1.1 国防工业高校科研特征
  • 2.1.2 科研能力价值的经济学角度分析
  • 2.1.3 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能力形成动因
  • 2.2 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能力构成分析
  • 2.2.1 生态位占有能力
  • 2.2.2 生态位适应能力
  • 2.2.3 生态位进化能力
  • 2.3 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能力构成要素的因子分析
  • 2.3.1 科研能力构成要素调查问卷设计
  • 2.3.2 科研能力构成要素探索性因子分析
  • 2.3.3 科研能力构成要素验证性因子分析
  • 2.4 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能力构成要素关系
  • 2.4.1 生态位占有能力与生态位适应能力关系
  • 2.4.2 生态位适应能力与生态位进化能力关系
  • 2.4.3 生态位占有能力与生态位进化能力关系
  • 2.4.4 构成要素与科研能力关系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能力测度方法
  • 3.1 科研能力测度指标
  • 3.1.1 基于生态位视角的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评价依据
  • 3.1.2 科研能力测度指标设计原则
  • 3.1.3 科研能力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 3.2 科研能力静态测度方法
  • 3.2.1 测度指标的无量纲处理
  • 3.2.2 组合赋权法确定权重
  • 3.2.3 科研能力静态测度模型
  • 3.3 科研能力变化速度测度方法
  • 3.3.1 生态位占有能力变化速度
  • 3.3.2 生态位适应能力变化速度
  • 3.3.3 生态位进化能力变化速度
  • 3.3.4 科研能力变化速度
  • 3.4 科研能力变化加速度测度方法
  • 3.4.1 生态位占有能力变化加速度
  • 3.4.2 生态位适应能力变化加速度
  • 3.4.3 生态位进化能力变化加速度
  • 3.4.4 科研能力变化加速度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能力DCE及DCIE模型构建
  • 4.1 科研能力动态综合评价
  • 4.1.1 科研能力状态评价模型
  • 4.1.2 科研能力趋势评价模型
  • 4.1.3 科研能力DCE模型
  • 4.2 科研能力变化速度动态综合评价
  • 4.2.1 科研能力变化速度状态评价模型
  • 4.2.2 科研能力变化速度趋势评价模型
  • 4.2.3 科研能力变化速度DCE模型
  • 4.3 科研能力动态综合激励评价
  • 4.3.1 双激励控制线的设置
  • 4.3.2 具有激励特征的科研能力状态评价模型
  • 4.3.3 科研能力DCIE模型
  • 4.4 科研能力变化速度动态综合激励评价
  • 4.4.1 具有激励特征的科研能力变化速度状态矩阵
  • 4.4.2 具有激励特征的科研能力变化速度状态矩阵解析
  • 4.4.3 科研能力变化速度DCIE模型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能力动态综合评价方法应用
  • 5.1 应用对象的选择及数据来源
  • 5.1.1 应用对象的选择
  • 5.1.2 数据来源说明
  • 5.1.3 标准化数据
  • 5.2 科研能力测度方法应用
  • 5.2.1 科研能力静态测度模型应用
  • 5.2.2 科研能力变化速度测度模型应用
  • 5.2.3 科研能力变化加速度测度模型应用
  • 5.3 科研能力DCE及DCIE模型应用
  • 5.3.1 科研能力DCE模型应用
  • 5.3.2 科研能力变化速度DCE模型应用
  • 5.3.3 科研能力DCIE模型应用
  • 5.3.4 科研能力变化速度DCIE模型应用
  • 5.3.5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5.4 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能力提升策略
  • 5.4.1 生态位占有能力提升策略
  • 5.4.2 生态位适应能力提升策略
  • 5.4.3 生态位进化能力提升策略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 [1].2019年世界国防工业盘点(一)[J]. 国防科技工业 2019(12)
    • [2].中美国防工业安全生产监管体系比较[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20(10)
    • [3].美俄国防工业发展的特点与做法[J]. 智慧中国 2018(12)
    • [4].俄罗斯与泰国国防工业合作不断升温[J]. 军事文摘 2019(07)
    • [5].新时代的国防工业经济安全思维探究——评《基于系统思维构筑安全系统》[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9(08)
    • [6].以色列国防工业发展的军民融合战略[J]. 海外投资与出口信贷 2017(06)
    • [7].美国国防工业发展的军民融合战略[J]. 中国军转民 2018(01)
    • [8].艰难前行的马来西亚国防工业[J]. 国防科技工业 2018(08)
    • [9].土耳其:发展适合国情的国防工业是其核心政策之一[J]. 国防科技工业 2017(07)
    • [10].科学筹划和深入推进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发展国际化(上)[J]. 中国军转民 2017(03)
    • [11].中国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国际化水平及市场竞争力关系实证研究[J].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16(01)
    • [12].美国国防工业协会发布《2016年顶级问题》[J].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2016(03)
    • [13].俄罗斯国防工业启示录[J]. 军事文摘 2016(11)
    • [14].中国国防工业与经济发展互动研究(1949—2015)[J].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16(05)
    • [15].俄保障国防工业发展的相关举措[J]. 现代军事 2015(03)
    • [16].走出低谷的南非国防工业[J]. 国外坦克 2010(12)
    • [17].2019年世界国防工业盘点(二)[J]. 国防科技工业 2020(01)
    • [18].川陕渝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发展路径的思考[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3)
    • [19].国防工业国际合作加速[J]. 中国投资 2018(11)
    • [20].“美台国防工业会议”的地位与作用[J]. 现代台湾研究 2010(04)
    • [21].日本国防工业概貌[J]. 现代军事 2016(06)
    • [22].日本国防工业发展特点[J]. 现代军事 2016(08)
    • [23].国外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发展国际化进程和举措(上)[J]. 中国军转民 2016(10)
    • [24].解读韩国国防工业与武器出口[J]. 现代军事 2015(03)
    • [25].“技术突破”、“能力优先”、“合作与共享”——2013年世界国防工业发展综述(上)[J]. 国防科技工业 2013(12)
    • [26].美国武器禁运和技术限制政策与中国国防工业发展[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14(01)
    • [27].日本政府加快推进国防工业调整改革[J]. 国防科技工业 2013(04)
    • [28].欧洲加强国防工业自主建设[J]. 国防科技工业 2011(11)
    • [29].美国国防工业发展历程和特点[J]. 信息化研究 2010(05)
    • [30].国防工业军民融合的国际经验[J]. 航天工业管理 2009(01)

    标签:;  ;  ;  ;  ;  

    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能力动态评价方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