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湾底栖多毛类种类组成与分布

北部湾底栖多毛类种类组成与分布

论文摘要

海洋底栖多毛纲动物是底栖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底栖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中起着消费者的作用,同时许多种类都可以作为海洋沉积环境质量评价的指示生物。多毛类动物作为海洋底栖群落中种类数量和栖息密度常居首位的类群,研究它们的种类组成、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分布、季节差异,探讨它们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不仅可以了解特定海域底栖多毛类的物种分布,还可以为环境监测提供生态学依据,为保护和开发海洋底栖生态系统提供理论支持。本文依托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908专项),选取北部湾中国所属海域为研究地点,设置76个站位,针对底栖生物中的多毛类动物,重点研究其种类组成、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分布、季节差异,并结合理化因子采用单变量和多变量的方法研究了北部湾底栖多毛类的多样性特征,通过与历史资料比较探讨了北部湾底栖多毛类在种类、栖息密度和生物量上的变化趋势。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共鉴定出北部湾海域底栖多毛类308种,其中鉴定到种的有175种,鉴定到属的有112种,鉴定到科的有21种。所鉴定多毛类隶属于45个科,152个属,其中以广西沿岸站位、白龙尾岛附近站位以及海南岛三亚西南海域的站位多毛类种类较为丰富。种类数上春季为171种、夏季为207种、秋季为135种、冬季为180种。春季的优势种类为双鳃内卷齿蚕(Aglaophamus dibranchis)、背蚓虫(Notomastus latericeus)、栉状长手沙蚕(Magelona crenulifrons)、丝鳃稚齿虫(Prionospio malmgreni)和拟特须虫(Paralacydonia paradoxa)5种,夏季的优势种类为为栉状长手沙蚕和梳鳃虫(Terebellides stroemii)2种,秋季优势种类为双鳃内卷齿蚕1种,冬季优势种类为双鳃内卷齿蚕、栉状长手沙蚕、独毛虫(Aglaophamus sp.)和索沙蚕(Lumbrineris sp.)4种。2.北部湾底栖多毛类平均栖息密度为193.41个/m~2,平均生物量为2.62g/m~2。栖息密度夏季最高,其次为春季和冬季,秋季最低;生物量则冬季最高,夏季和春季次之,同样秋季最低。3.春、夏、秋、冬四个航次的多毛类动物分别利用它们站位之间的平均相似率,进行组群聚类,结果表明四个航次都可以将多毛类动物大致分为三个组群,分别为位于北部湾北部海域的组群,位于海南岛西侧的组群以及位于海南岛南侧的组群。4.利用主成份分析(PCA分析)探讨了各季节环境因子与底栖多毛类栖息密度的相关性,其中春季环境因子中的沉积物性质、溶解氧、盐度、水深与多毛类栖息密度相关性较强,夏季和秋季环境因子中的沉积物性质、溶解氧、盐度、水深、PH值与多毛类栖息密度相关性较强,冬季环境因子中的底温、沉积物类型以及溶解氧含量与多毛类栖息密度相关性较强。利用典型对应分析(CCA分析)研究了高贡献率种类在不同季节对不同环境因子的适应性。5.通过与相同海域以及全球范围内的不同海域的历史资料比较,分析了北部湾底栖多毛类种类组成、栖息密度、生物量和种类分布特征的相似性和独特性。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多毛类动物概况
  • 1.2 多毛类动物研究历史及现状
  • 1.2.1 国际多毛类动物研究历史及现状
  • 1.2.2 国内多毛类动物研究历史及现状
  • 1.3 多毛类动物与环境的关系与相互影响
  • 1.3.1 底质对多毛类动物的影响
  • 1.3.2 水质对多毛类动物的影响
  • 1.3.3 温度对多毛类动物的影响
  • 1.4 北部湾海洋环境概况
  • 1.4.1 北部湾海洋生物的研究概述
  • 1.4.2 北部湾海底地貌和底质
  • 1.4.3 研究海域的温盐及环境特征
  • 1.5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站位分布及调查航次
  • 2.2 样品及数据处理
  • 2.2.1 样品采集和保存
  • 2.2.2 实验室分选以及鉴定
  • 2.2.3 环境因子的测定方法
  • 2.2.4 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
  • 2.2.4.1 单变量分析
  • 2.2.4.2 分布/图形分析
  • 2.2.4.3 多变量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北部湾底栖多毛类种类组成、栖息密度和生物量
  • 3.1.1 北部湾底栖多毛类的种类组成
  • 3.1.2 北部湾底栖多毛类种类的季节分布
  • 3.1.3 北部湾底栖多毛类的栖息密度、生物量及分布特点
  • 3.1.4 各季节北部湾底栖多毛类优势种类分布
  • 3.2 北部湾底栖多毛类的种类分布特征
  • 3.2.1 春季航次北部湾底栖多毛类的种类分布特征
  • 3.2.1.1 春季航次多毛类高贡献率种类
  • 3.2.1.2 春季航次多毛类组群聚类分析
  • 3.2.1.3 春季航次多毛类各组群分布
  • 3.2.1.4 春季航次多毛类各组群多样性分析
  • 3.2.1.5 春季航次多毛类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3.2.1.5.1 春季航次环境因子的主成份分析(PCA分析)
  • 3.2.1.5.2 春季航次多毛类与环境因子的典型对应分析(CCA分析)
  • 3.2.2 夏季航次北部湾底栖多毛类的组成结构特征
  • 3.2.2.1 夏季航次多毛类高贡献率种类
  • 3.2.2.2 夏季航次多毛类组群聚类分析
  • 3.2.2.3 夏季航次多毛类各组群分布
  • 3.2.2.4 夏季航次多毛类各组群多样性分析
  • 3.2.2.5 夏季航次多毛类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3.2.2.5.1 夏季航次环境因子的主成份分析(PCA分析)
  • 3.2.2.5.2 夏季航次多毛类与环境因子的典型对应分析(CCA分析)
  • 3.2.3 秋季航次北部湾底栖多毛类的组成结构特征
  • 3.2.3.1 秋季航次多毛类高贡献率种类
  • 3.2.3.2 秋季航次多毛类组群聚类分析
  • 3.2.3.3 秋季航次多毛类各组群分布
  • 3.2.3.4 秋季航次多毛类各组群多样性分析
  • 3.2.3.5 秋季航次多毛类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3.2.3.5.1 秋季航次环境因子的主成份分析(PCA分析)
  • 3.2.3.5.2 秋季航次多毛类与环境因子的典型对应分析(CCA分析)
  • 3.2.4 冬季航次北部湾底栖多毛类的组成结构特征
  • 3.2.4.1 冬季航次多毛类高贡献率种类
  • 3.2.4.2 冬季航次多毛类组群聚类分析
  • 3.2.4.3 冬季航次多毛类各组群分布
  • 3.2.4.4 冬季航次多毛类各组群多样性分析
  • 3.2.4.5 冬季航次多毛类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3.2.4.5.1 冬季航次环境因子的主成份分析(PCA分析)
  • 3.2.4.5.2 冬季航次多毛类与环境因子的典型对应分析(CCA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与国内海区历史资料比较
  • 4.1.1 与相同海区历史资料比较
  • 4.1.2 与国内其它海区历史资料比较
  • 4.2 与全球海域历史资料比较
  • 4.3 多毛类动物栖息密度与环境因子关系的探讨
  • 4.3.1 水深和沉积物性质对多毛类栖息密度的影响
  • 4.3.2 水质和底质营养盐对多毛类栖息密度的影响
  • 第五章 论文小结
  • 5.1 研究成果
  • 5.2 创新点
  • 5.3 不足之处
  • 5.4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淡水有害底栖蓝藻研究进展[J]. 生态学杂志 2020(06)
    • [2].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生物多样性研究[J]. 自然博物 2014(00)
    • [3].珠江河口不同类型湿地底栖肉足虫群落的初步研究[J]. 水生态学杂志 2017(04)
    • [4].2011~2013年夏季南黄海大型底栖软体动物调查记录[J].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2017(04)
    • [5].不同实验规模下底栖藻垫的磷含量变化及其形态组成[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4(03)
    • [6].沙地魅影热情洋溢、温和细腻的坦鲷底栖类[J]. 水族世界 2010(02)
    • [7].北部湾涠洲岛珊瑚礁底栖贝类的群落特征[J]. 海洋学报 2020(06)
    • [8].山东荣成天鹅湖海草场大型底栖贝类时空分布研究[J]. 海洋科学 2017(01)
    • [9].三峡大坝对香溪河底栖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J]. 水生态学杂志 2017(03)
    • [10].青岛近海底栖多毛类生态学初步研究[J]. 海洋环境科学 2011(01)
    • [11].长江口邻近海域夏季底栖纤毛虫的多样性与群落结构特点[J]. 海洋与湖沼 2020(03)
    • [12].贵阳市红枫湖底栖生物体中多溴联苯醚的初步研究[J]. 广州化学 2013(03)
    • [13].胶州湾底栖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基于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特征[J]. 渔业科学进展 2020(02)
    • [14].底栖动物对水层-底栖界面生源要素循环的扰动效应[J]. 生物技术世界 2014(02)
    • [15].底栖多毛类动物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对沉积颗粒物的再造作用(英文)[J]. Marine Science Bulletin 2017(01)
    • [16].底栖饵料生物培养在克氏原螯虾养殖中的应用[J]. 海洋湖沼通报 2013(04)
    • [17].超级配方钓野鲤[J]. 钓鱼 2009(04)
    • [18].雷州半岛流沙湾潮间带底栖贝类多样性[J]. 生物多样性 2013(05)
    • [19].黄河口及邻近海域底栖群落健康及生境适宜性评价[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12)
    • [20].科学酷职业之海洋底栖动物学家[J]. 十万个为什么 2015(05)
    • [21].南非产的底栖鲨鱼鱼片向欧洲等的出口在增加[J]. 现代渔业信息 2009(06)
    • [22].近年渤海与黄海北部沿岸底栖贝类体内微污染物的分布特征[J]. 环境科学 2011(02)
    • [23].富营养化对白洋淀底栖-浮游耦合食物网结构和功能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8(06)
    • [24].东湖沿岸带底栖藻垫对磷的滞留作用[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7(05)
    • [25].对虾高位池精养和生态养殖模式下沉积物中碳、氮元素变化及对底栖细菌的影响[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5)
    • [26].城市重污染河道水质及底栖附泥藻类生态特征[J]. 环境科学 2009(12)
    • [27].渤海沿岸底栖贝类体内微污染物残留[J]. 海洋环境科学 2008(01)
    • [28].黄海近岸底栖贝类体内典型有机污染物分布[J]. 环境科学 2008(05)
    • [29].香溪河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季节动态研究[J]. 生物资源 2019(06)
    • [30].海南西瑁洲岛潮间带的底栖贝类组成与数量分布[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05)

    标签:;  ;  ;  ;  ;  

    北部湾底栖多毛类种类组成与分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