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形式的非视觉动力研究

建筑形式的非视觉动力研究

论文摘要

基于对建筑形式概念的过于狭义的理解和主、客体二元划分的惯性思维,以往对建筑形式的研究中往往过于关注了建筑实体视觉形式的客观规律,而忽视了建筑形式和人的存在的联系及非视觉感知对于建筑形式的意义。从而使建筑形式产生了“异化”于人的方向的发展。符号、象征和隐喻等各种建筑视觉形式的处理手法流行和过时,各种‘奇异’的建筑视觉形式引起人们震惊,然后是震惊后的麻木和恐慌……。便是这种“异化”的证明。本文以现象学、建筑现象学及现代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联系人的存在和感知现实生活的方式,对建筑形式的概念进行了深化理解。认为建筑形式不仅仅是指我们传统观念中比较偏重的建筑“意象”或建筑的视觉形象,更是指建筑“意境”或“氛围”。同时,也只有结合人的视觉和非视觉感知体验在人与建筑的互动中研究建筑形式才有意义。进而,本文联系人的感知,分为两个层次,作为视觉下意识内容层次和真实的非视觉感知层次,分析了各种非视觉动力对中、外优秀建筑作品的建筑形式的重要影响和意义。然后,本文指出触觉、味觉和嗅觉、听觉及运动感……和视觉一样也是影响建筑形式的重要一维,甚至,它们比视觉更具有基础性的地位。视觉下意识中非视觉感知内容的丰富与否是我们判断建筑的视觉形式是否具有人情味的无意识的标准。在本文的最后,以对待建筑实体形式的态度不同分两种倾向介绍了基于非视觉动力的建筑形式创作方法。希望建筑形式创作能够抛弃形式主义的“图片建筑”,向更多的体现人情化的方向发展。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本文的联系人的感知来研究建筑形式的方式,比较深刻地反映了作者的人本主义倾向,符合了国家对“以人为本”的思想的提倡。总之,本文对建筑形式的非视觉动力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深化对建筑形式的认识,自觉抵制建筑形式“异化”的发展倾向,使来源于人们生活世界的建筑形式充满人情味地重新回归人们的感知体验和生活世界。本文研究的另一意义是强调了非视觉感知的重要作用和对于人的存在意义,这对我们深化对视觉和非视觉感知关系的认识也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只有深刻地认识到非视觉动力的重要作用,才能自觉地用非视觉动力来指导我们建筑的形式创作实践。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相关课题研究现状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深化对建筑形式概念的理解
  • 1.2.2 阐明非视觉动力对建筑的意义
  • 1.2.3 提出非视觉的形式设计方法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1 建筑形式
  • 1.3.2 非视觉动力
  •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论文框架
  • 第2章 基本问题解析
  • 2.1 历史的启示
  • 2.1.1 中国建筑形式传统的启示
  • 2.1.2 国外建筑形式传统的启示
  • 2.1.3 思维方法发展历史的启示
  • 2.2 相关的理论
  • 2.2.1 现象学哲学基础
  • 2.2.2 建筑现象学理论
  • 2.2.3 相关心理学理论
  • 2.3 非视觉动力基本性质
  • 2.3.1 系统性及基础性
  • 2.3.2 相对性及层次性
  • 2.3.3 相关性及理解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非视觉动力影响下建筑形式表现
  • 3.1 非视觉感知的意义
  • 3.1.1 非视觉感知于存在的意义
  • 3.1.2 非视觉感知于建筑形式的意义
  • 3.2 触觉主导影响下的建筑形式表现
  • 3.2.1 真实触觉影响下的建筑形式表现
  • 3.2.2 隐性触觉影响下的形式表现
  • 3.2.3 触觉与建筑材料语言
  • 3.3 嗅觉及味觉影响下的建筑形式表现
  • 3.3.1 嗅觉和味觉于空间形式的意义
  • 3.3.2 嗅觉和味觉影响下的建筑形式
  • 3.4 听觉主导影响下的建筑形式表现
  • 3.4.1 真实听觉影响下的建筑形式表现
  • 3.4.2 隐性听觉影响下的建筑形式表现
  • 3.5 运动感主导下影响下的形式表现
  • 3.5.1 运动感对于形式基础性意义
  • 3.5.2 运动感影响下的形式表现
  • 3.5.3 现代主义建筑对运动感的强调
  • 3.5.4 运动感影响下当今建筑的形式表现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非视觉动力的建筑形式创作方法
  • 4.1 辅助视觉的建筑形式创作方法
  • 4.1.1 触觉辅助视觉的建筑形式创作方法
  • 4.1.2 听觉辅助视觉的建筑形式创作方法
  • 4.1.3 运动感辅助视觉的建筑形式创作方法
  • 4.2 强化非视觉体验的建筑形式创作方法
  • 4.2.1 质朴实体的建筑形式创作方法
  • 4.2.2 消隐实体的建筑形式创作方法
  • 4.2.3 引导受众体验的空间形式创作方法
  • 4.3 强化非视觉动力的建筑形式在国内的实践
  • 4.3.1 非视觉及视觉感受并重的建筑实践
  • 4.3.2 消隐建筑实体的建筑实践
  • 4.3.3 引导受众体验的空间形式创作实践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浅谈生活中的终端视觉形象[J]. 厦门科技 2019(06)
    • [2].材料特色化在品牌视觉中的呈现[J]. 西部皮革 2019(24)
    • [3].视觉行动主义——当代视觉文化中的一种新的视觉实践形态[J]. 世界美术 2019(04)
    • [4].符号学视角下新闻图像的视觉修辞分析——以《人民画报》涉农封面图像为例[J]. 新闻世界 2020(02)
    • [5].探索生活中情感的视觉传达[J]. 传播力研究 2019(35)
    • [6].基于居民幸福感的宁波老旧社区视觉形象提升策略[J].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20(01)
    • [7].论视觉语言对中西方艺术的借鉴与结合——以倪传婧插画为例[J]. 今传媒 2020(02)
    • [8].中国特色足球视觉文化建构策略研究[J]. 大众文艺 2020(03)
    • [9].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视觉素养提升研究[J]. 未来与发展 2020(02)
    • [10].基于视觉艺术心理学的中国山水画视觉结构语言探究[J]. 普洱学院学报 2020(01)
    • [11].服装创意设计的视觉语言[J]. 山东纺织经济 2020(01)
    • [12].动态突显对视觉搜索绩效的影响作用[J]. 人类工效学 2019(06)
    • [13].信息可视化中视觉语言的应用研究[J]. 工业设计 2020(04)
    • [14].新媒体语境下视觉词语化生产研究[J]. 传播力研究 2020(02)
    • [15].视觉传达·设计[J]. 传媒 2020(09)
    • [16].视觉文化下“网络直播”的权力争夺[J]. 美与时代(下) 2020(04)
    • [17].扬州视觉传达发展现状研究[J]. 艺海 2020(07)
    • [18].视觉文化下儿童图像识读能力的培养[J]. 西部皮革 2020(14)
    • [19].视觉训练:防控儿童青少年视力低下的方法及应用[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20(08)
    • [20].社会主义视觉文化的“观看之道”——评唐小兵《流动的图像:当代中国视觉文化再解读》[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20(07)
    • [21].在探索中走向明晰——关于米歇尔《跨学科性与视觉文化》及其视觉文化理论的思考[J]. 艺术教育 2020(09)
    • [22].《视觉零壹一》《视觉零壹二》[J]. 装饰 2020(07)
    • [23].新时代下城市视觉形象的重塑研究——以西安市雁塔区为例[J]. 新闻知识 2020(09)
    • [24].绘本创作中视觉隐喻表现的应用价值[J]. 美术教育研究 2020(17)
    • [25].绘本视觉语言在高校插画设计课程中应用的探索[J]. 陕西教育(高教) 2020(09)
    • [26].三宝国际瓷谷视觉集锦[J]. 景德镇陶瓷 2020(04)
    • [27].基于情感传播与共鸣的视觉语言设计[J]. 传播力研究 2020(16)
    • [28].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在视觉传达系统中的应用分析[J].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20(18)
    • [29].新媒体时代的视觉融合[J]. 新闻研究导刊 2018(21)
    • [30].无限视觉[J]. 中国无线电 2019(01)

    标签:;  ;  ;  ;  

    建筑形式的非视觉动力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