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瑞铁路高黎贡山越岭段(高地震烈度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大瑞铁路高黎贡山越岭段(高地震烈度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论文摘要

大瑞铁路穿行于青藏高原南东缘之横断山脉南段,它是我国第一条穿越横断山脉的国家Ⅰ级铁路线。研究区高黎贡山越岭段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崩、滑、流等地质灾害极为发育,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贯彻落实,各种线性工程(公路、铁路、石油管道等)在高黎贡山地区大规模建设,工程地质评价备受关注。汶川8.0级特大地震给国家的基础设施造成了巨大破坏,经济损失严重,救援工作难以正常开展。因此,论文针对铁路线选线工作需要,对研究区进行降雨工况、强震+降雨工况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论文在充分分析野外地质灾害调查资料的基础上,总结了研究区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规律,归纳了地质灾害易发性影响因素。结合汶川8.0级地震诱发地质灾害分布规律提出的“三种因素十大效应”及龙陵7.4级地震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建立了以历史因素、基本因素和诱发因素为一级评价指标的降雨工况和强震+降雨工况评价指标体系。相比降雨工况,后者多考虑了与地震有关的断层控制因素。两种工况均选取模糊综合评判模型作为基本数学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评价指标权重。评价过程基于ArcGIS软件工作平台,将1:50000比例尺航片解译地质图按50m×50m划分为约149万个评价单元,选择怒江断裂、泸水-瑞丽断裂、龙陵-澜沧江断裂为强震+降雨工况拟发震断裂,按照低易发性、中易发性、高易发性、极高易发性的四级评价进行两种工况下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工况不同断裂发震其评价结果显著不同,降雨工况、怒江断裂发震、泸水-瑞丽断裂发震、龙陵-澜沧江断裂发震情况下的极高易发区面积均在200300km2左右,分别占总面积的7.2%,8.4%,9.2%,6.7%。沿铁路线极高易发区主要集中在怒江东岸河流深切陡坡地带、高黎贡山山脉断裂密集发育区及凹子地。对比1976年龙陵地震(怒江断裂发震)地质灾害分布,评价结果与客观实际基本吻合。评价模型为工程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 主要研究成果
  • 第2章 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研究综述
  • 2.1 概述
  • 2.1.1 基本概念
  • 2.1.2 评价意义
  • 2.2 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体系
  • 2.3 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模型和方法
  • 第3章 区域工程地质概况
  • 3.1 自然地理条件
  • 3.1.1 地理环境
  • 3.1.2 地形地貌
  • 3.1.3 气象水文
  • 3.2 区域地质背景
  • 3.2.1 地层岩性
  • 3.2.2 地质构造
  • 3.2.3 岩浆活动
  • 第4章 高黎贡山越岭段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及成因机制分析
  • 4.1 高黎贡山越岭段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 4.1.1 滑坡
  • 4.1.2 不稳定斜坡
  • 4.1.3 错落
  • 4.1.4 岩堆
  • 4.1.5 崩塌
  • 4.1.6 泥石流
  • 4.2 高黎贡山越岭段地质灾害分布规律
  • 4.2.1 高黎贡山越岭段地质灾害点与影响因素分布关系
  • 4.2.1.1 在历史因素条件下地质灾害点分布特征
  • 4.2.1.2 在基本因素条件下地质灾害点分布特征
  • 4.2.1.3 在诱发因素条件下地质灾害点分布特征
  • 4.2.2 地质灾害密集分布区特征分析
  • 4.2.3 高黎贡山越岭段地质灾害时空分布规律
  • 4.2.3.1 高黎贡山越岭段地质灾害时间分布规律
  • 4.2.3.2 高黎贡山越岭段地质灾害空间分布规律
  • 第5章 高黎贡山越岭段降雨工况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 5.1 降雨工况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5.1.1 评价指标
  • 5.1.2 评价模型
  • 5.1.3 评价指标权重
  • 5.2 降雨工况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 5.2.1 易发性评价过程
  • 5.2.2 易发性评价结果分析
  • 第6章 高黎贡山越岭段强震+降雨工况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 6.1 越岭段活动断层分布情况
  • 6.2 活动断裂对地质灾害形成条件的影响
  • 6.2.1 地震对地质灾害形成的影响(直接影响)
  • 6.2.2 活动断裂带对岩性的影响(间接影响)
  • 6.2.3 活动断裂带对地形地貌条件的影响(间接影响)
  • 6.3 强震+降雨工况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6.3.1 评价指标
  • 6.3.1.1 汶川地震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
  • 6.3.1.2 龙陵地震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
  • 6.3.1.3 高黎贡山越岭段评价指标的选取
  • 6.3.2 评价模型及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6.4 强震+降雨工况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 6.4.1 怒江断裂发震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 6.4.2 泸水-瑞丽断裂发震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 6.4.3 龙陵-澜沧江断裂发震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 6.5 强震+降雨工况评价结果对龙陵地震的验证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混合分类模型在滑坡易发性分区中的适用性研究——以延安市宝塔区为例[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20(01)
    • [2].基于信息量法的金沙江峡谷段滑坡易发性评价[J]. 四川建筑 2019(06)
    • [3].加权确定性系数模型的滑坡易发性评价[J].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2020(02)
    • [4].几种聚类优化的机器学习方法在灵台县滑坡易发性评价中的应用[J]. 西北地质 2020(01)
    • [5].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方法对比研究:以京津冀地区为例[J]. 环境生态学 2020(04)
    • [6].采用多模型融合方法评价滑坡灾害易发性:以湖北省五峰县为例[J]. 地质科技通报 2020(03)
    • [7].频率比与信息量模型在黄土沟壑区滑坡易发性评价中的应用与比较[J]. 自然灾害学报 2020(04)
    • [8].基于信息量与神经网络模型的滑坡易发性评价[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0(S1)
    • [9].雷电易发性区划及防范措施[J]. 现代建筑电气 2017(03)
    • [10].基于地貌单元的小区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方法研究[J]. 世界有色金属 2017(11)
    • [11].可拓学在济南市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中的应用[J]. 山东国土资源 2015(04)
    • [12].暴雨条件下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体系研究[J]. 环球人文地理 2014(12)
    • [13].基于经验权重方法的舟曲县泥石流易发性评估[J].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13(04)
    • [14].利用深度信念网络进行滑坡易发性评价[J].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20(11)
    • [15].基于ArcGIS的降雨型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模型建构[J].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20(11)
    • [16].确定性系数与随机森林模型在云南芒市滑坡易发性评价中的应用[J]. 地质科技通报 2020(06)
    • [17].基于径向基神经网络的思南县崩塌易发性评价[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9(35)
    • [18].基于空间多尺度分析的滑坡易发性评价——以三峡库区秭归-巴东段为例[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0(02)
    • [19].基于信息量模型的盘州市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20(14)
    • [20].基于样本与因子优化的黄冈南部地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J]. 地质科技通报 2020(02)
    • [21].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应用——以日照市为例[J]. 山东国土资源 2020(10)
    • [22].基于多模型的滑坡易发性评价[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9(10)
    • [23].旋转森林模型在滑坡易发性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8(06)
    • [24].基于地貌单元的小区域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方法研究[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6(35)
    • [25].重庆万州龙驹坝地区滑坡灾害易发性分析[J]. 人民长江 2017(10)
    • [26].定西市安定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及防治对策分析[J]. 地下水 2017(04)
    • [27].吉林永吉县地质灾害易发性区划[J]. 吉林地质 2017(03)
    • [28].厚黄土与煤炭采空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J].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17(05)
    • [29].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滑坡易发性评价[J]. 甘肃水利水电技术 2017(09)
    • [30].浙西梅雨滑坡易发性评价模型对比[J]. 地球科学 2016(03)

    标签:;  ;  ;  ;  ;  

    大瑞铁路高黎贡山越岭段(高地震烈度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