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星间光通信ATP中捕获,跟踪技术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光学
作者: 罗彤
导师: 胡渝
关键词: 星间光通信,捕获,跟踪,瞄准,鲁棒控制,综合,综合
文献来源: 电子科技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星间光通信是极具前景的通信方式。由于星上环境复杂,通信距离遥远,而可靠的光通信对跟瞄精度要求很高,所以,捕获,跟踪和瞄准(ATP)技术成为实现星间光通信的关键和难题。跟踪技术是实现整个ATP功能的核心,捕获是建立通信链路的前提。因此,对星间光通信ATP中的捕获和跟踪技术研究非常必要。 本文在简要介绍星间光通信及ATP技术的概念、关键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各子系统组成及相关技术的基础上,对星间光通信ATP中的捕获技术,跟踪技术,精跟踪控制算法和精跟踪演示系统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在星间光通信捕获技术研究方面,本文对捕获方案,捕获过程,捕获方式以及扫描方式进行了阐述。深入分析了捕获概率,提出了覆盖概率下扫描点重叠因子的计算方法。推导了在不同阈噪比和信噪比下的探测概率以及最佳捕获阈值电流。并对捕获链路进行了仿真研究。 在星间光通信跟踪技术研究方面,本文在跟踪误差统计模型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跟踪误差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得出了在给定突发误差概率情况下,光束束宽与跟踪精度的优化关系;以及在IM/DD方式下,光束束宽、跟踪误差与误码率的优化关系,并分析计算了在不同跟踪误差和光束束宽情况下,系统给定误码率所需的最小发射功率。这些结论为星间光通信系统参数优化设计提供了依据。论文阐述了星间光通信系统的跟踪误差源,重点对探测器误差,卫星平台振动及振动抑制方法进行了研究。在星间光通信跟踪系统结构研究方面,论文对复合轴控制系统的结构,类型和工作原理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复合轴控制系统的性能。 本文首次将现代鲁棒控制理论应用于星间光通信精跟踪控制器的设计中。论文阐述了鲁棒控制的基本概念,相关理论和研究内容。对系统的鲁棒稳定和鲁棒性能进行了详细讨论,并介绍了H_∞/μ综合方法。根据精跟踪系统模型,利用H_∞/μ理论进行鲁棒控制器设计,并分析了精跟踪系统的鲁棒稳定性和鲁棒性能。论文对精跟踪探测器CCD帧频对系统跟踪带宽的影响也进行了分析说明。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星间光通信跟踪系统模型,并对其进行了仿真研究。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星间光通信及ATP技术概念与应用背景
1.2 星间光通信的关键技术
1.3 星间光通信及ATP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
1.3.1 国外星间光通信及ATP技术发展现状
1.3.1.1 美国星间光通信及ATP技术发展现状
1.3.1.2 欧洲星间光通信及ATP技术发展现状
1.3.1.3 日本星间光通信及ATP技术发展现状
1.3.2 国内星间光通信及ATP技术发展现状
1.3.3 星间光通信及ATP技术发展趋势
1.4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内容安排
1.4.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4.2 论文的内容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星间光通信系统结构与子系统概述
2.1 星间光通信系统结构
2.2 星间光通信中通信子系统技术概述
2.2.1 通信子系统的组成
2.2.2 通信子系统的相关技术
2.3 星间光通信中ATP子系统技术概述
2.3.1 ATP子系统结构组成
2.3.2 ATP子系统控制流程
2.3.3 ATP子系统相关技术
2.3.3.1 ATP子系统中的捕获技术
2.3.3.2 ATP子系统中的跟踪技术
2.3.3.3 ATP子系统中的瞄准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星间光通信捕获技术研究
3.1 捕获技术概述
3.2 捕获过程
3.3 捕获方式
3.4 扫瞄方式
3.5 不确定区对捕获性能的影响
3.6 捕获概率分析
3.7 捕获链路分析
3.7.1 捕获灵敏度分析
3.7.2 捕获链路方程
3.7.3 捕获链路仿真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星间光通信跟踪技术研究
4.1 星间光通信跟踪误差统计模型
4.2 跟踪误差对星间光通信系统性能的影响
4.2.1 跟踪误差与系统突发误差的关系
4.2.2 跟踪误差与系统性能优化
4.3 星间光通信跟踪误差源分析
4.3.1 探测器误差
4.3.2 卫星平台振动
4.4 星间光通信复合轴跟踪控制系统
4.4.1 复合轴控制系统构成及工作原理
4.4.2 复合轴控制系统类型
4.4.3 复合轴系统性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星间光通信精跟踪系统控制算法研究
5.1 引言
5.2 H_∞空间和系统的H_∞范数
5.2.1 H_∞空间
5.2.2 系统的H_∞范数
5.3 鲁棒控制研究内容
5.4 模型不确定性
5.5 鲁棒控制系统分析
5.5.1 系统鲁棒稳定性分析
5.5.2 系统鲁棒性能分析
5.6 鲁棒控制系统综合
5.6.1 H_∞综合问题
5.6.2 μ综合问题
5.7 精跟踪控制系统的鲁棒控制器设计
5.7.1 精跟踪控制系统模型
5.7.2 加权函数的选择
5.7.3 精跟踪控制器的H_∞综合及鲁棒性分析
5.7.4 精跟踪控制器的μ综合及鲁棒性分析
5.8 星间光通信跟踪系统仿真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精跟踪演示系统研究及实验
6.1 精跟踪演示系统结构
6.2 精跟踪演示系统设计
6.2.1 光源及光束整形
6.2.2 跟踪信号的产生
6.2.3 跟踪精度检测
6.2.4 精跟踪控制系统
6.2.4.1 精跟踪控制系统执行单元
6.2.4.2 精跟踪探测单元
6.2.4.3 图像处理及数字控制
6.3 精跟踪演示系统跟踪性能实验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研究成果及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2005-09-23
参考文献
- [1].可见光通信载波序号OFDM调制方法研究[D]. 管瑞.东南大学2018
- [2].面向光通信的应变硅与全光信号处理技术研究[D]. 文花顺.北京邮电大学2016
- [3].高速可见光通信的调制关键技术研究[D]. 李建锋.北京邮电大学2015
相关论文
- [1].卫星光通信捕获跟踪技术研究[D]. 薛正燕.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光电技术研究所)2015
- [2].自由空间光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邓天平.华中科技大学2007
- [3].空间激光通信中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 王怡.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
- [4].光电跟踪系统复合轴伺服控制技术的研究[D]. 刘廷霞.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5
- [5].大气激光通信中的多光束发射和接收技术研究[D]. 马东堂.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
- [6].运动平台捕获、跟踪与瞄准系统视轴稳定技术研究[D]. 胡浩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