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本理解论

教育文本理解论

论文摘要

自学校诞生以来,教育就与文本理解活动结下了不解之缘。可以这样说,学校教育就是以教育文本理解为核心的教育。不过,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文本的地位却沉浮不定,教育文本的理解也常常出现偏向文本或读者的钟摆现象。在教育大范型(借用多尔的话)转换的历史关头往往出现诸如“究竟应如何看待教育文本?”、“教育文本究竟应如何理解?”之类的迷茫。“究竟应如何看待教育文本”、“教育文本究竟应如何理解”之类的问题与教育文本理解之理解的问题密不可分。因此,对教育文本理解之理解进行本体追问就显得十分必要。 基于理解理论(特别是哲学解释学)、阅读理论(特别是接受美学与读者反应理论)、主体理论与文本理论,本论文对教育文本理解的历史、教育文本理解的本质、教育文本理解的结构(要素及其关系)、教育文本理解的循环机制、教育文本理解的合理性与有效性的评判标准进行了分析。 理清教育文本理解的发展脉络,是分析教育文本理解问题的前提。本论文将中国教育文本理解的历史划分为三大阶段:古代经典教育文本及其理解、近现代科学教育文本及其理解、后现代审美教育文本及其理解。与这三大阶段对应的时代是前现代化教育时期、现代化教育时期、后现代教育时期。在每一个历史时期,由于教育价值的取向不同,教育文本理解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古代,出于政治教化的需要,我国古代教育文本具有很强的经典化色彩,文本地位至高无上;就总体倾向看,教育文本理解有着浓重的延续文化命脉的意向。这决定了我国古代教育的“文化维护”的使命感。这种“文化维护”的使命是通过尊经、信师、本义、“自得”和践履等实践来实现的。尊经、信师、本义、“自得”和践履也因此成为经典教育文本理解的特性。这种文本理解的实践取得的文化成就就是:中华文明一以贯之而不曾中断;其代价就是:守成有余而文化创新不足。中国近代悲惨的文化命运说明了这一点。 所以,就出现了近现代以来的教育现代化的努力。这其中包括近代以来课程设计的科学化的努力。近现代教育文本科学化实际上具有多方面的含义,其中最核心的是知识恰切性的认定、选择、知识的力量化的认同以及知识占有的追求旨趣。这种科学化努力的背后是主客二分的思维定势或者说思维取向。文本与外部世界之间、文本与理解活动本身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这就形成了近现代教育文本理解的线性的、机械性的特点,它抽空了文本理

论文目录

  • 前言
  • 一、选题的目的
  • (一) 教育文本理解问题是教育研究的永恒主题,具有永恒的研究价值
  • (二) 当代文本理解观的变化使教育文本理解面临许多新的问题,需要研究者予以深切的关注
  • (三) 近年来教育研究中的“人文观照”现象需要我们冷静反思
  • 二、选题的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一) 国内外关于文本的研究
  • (二) 国内外关于教育文本理解问题的研究概述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一) 历史方法
  • (二) 结构方法
  • (三) 案例法
  • 五、文本理解:作为一种研究的视角
  • 第一章 教育文本理解的理论基础
  • 一、理解理论
  • 二、阅读理论
  • 三、主体理论
  • 四、文本理论
  • 第二章 教育文本理解的历史考察
  • 一、中国古代经典型教育文本的理解及其特点
  • (一) 中国古代经典教育文本理解的历史演变
  • (二) 古代经典教育文本理解的特点
  • 二、近现代科学教育文本的理解及其特点
  • (一) 近现代科学教育文本的特点
  • (二) 科学教育文本理解的特点
  • 三、后现代审美教育文本及其理解
  • (一) 后现代教育文本的特点
  • (二) 后现代教育文本理解的特点
  • 第三章 教育文本理解的生存论意蕴
  • 一、文本理解:从认识论到存在论
  • 二、教育文本理解的实质:师生存在的一种扩充
  • 第四章 教育文本理解的对话结构
  • 一、教育文本的本体存在
  • (一) 教育文本的存在是一种自律性存在
  • (二) 作为自律性的“半成品”:教育文本的存在是一种游戏性存在
  • (三) 提升对话品性:教育文本的意向性建构
  • 二、作为读者的师生及其与文本的关系
  • (一) 作为读者的阅读理解:一种文本意义得以表现的事件
  • (二) 作为读者的师生:一种有限性、历史性的存在
  • 三、师生关系:你一我的对话关系
  • (一) 师生关系的多种界说
  • (二) 师生关系走向主体间性:你-我对话型关系的建构
  • (三) 你-我对话关系如何可能?:教学身份意识的适度转换
  • 第五章 教育文本理解的循环机制
  • (一) 关于“理解循环”
  • (二) 理解循环的意义展开与深化
  • 二、理解循环运行的教学把握
  • (一) 精心设问,激发意义预期
  • (二) 善待“前见”,合理利用前见
  • (三) 加强反思,层层推进
  • (四) 变式理解,注重生成
  • 第六章 教育文本理解的尺度
  • 一、“原意论”与符合性标准的确立及其后果
  • 二、理解的生存论转向与生成性标准的确立
  • 三、生成性标准启导教育文本理解范型的转换
  • 主要参考书目
  • 一、中文类
  • 二、英文类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论课程文本理解的客观性[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20(03)
    • [2].短文本理解研究[J].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16(02)
    • [3].朗读:文本理解最有效的方式[J]. 语文天地 2020(30)
    • [4].善于“制造矛盾”,促进文本理解的多层共生[J]. 语文教学之友 2019(08)
    • [5].文本教学:寻找文本的语文意义[J]. 江苏教育 2017(19)
    • [6].以讽诵助推文本理解[J]. 江苏教育 2017(35)
    • [7].关于文本教学解读的提示与阐释[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17(08)
    • [8].重视学生视角,是文本深入解读的关键[J].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17(03)
    • [9].实现文本“二度转换”的三种策略[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17(14)
    • [10].抓住文本理解和语言能力提升的契合点设计问题[J]. 课程教育研究 2017(20)
    • [11].细读文本,探微知意[J]. 山东教育 2017(36)
    • [12].“交互”与动感语文学习[J]. 语文天地 2016(36)
    • [13].节选类文本的教学解读应力求“双效合一”——兼评吕莉老师《动物笑谈》教学[J]. 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 2017(01)
    • [14].激扬文本感染力的向度与路径[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7(07)
    • [15].《背影》之争中的文本问题[J]. 中学语文 2017(13)
    • [16].语文教学需要理顺的几个关系[J]. 中学语文 2017(15)
    • [17].立足文本 把握阅读之把握阅读之“本”[J]. 中学语文 2017(18)
    • [18].删繁就简好“掘”文[J]. 中学语文 2017(16)
    • [19].浅论音乐对加深语文文本理解的作用[J]. 广西教育 2017(14)
    • [20].引导个性品读 促进文本理解[J]. 陕西教育(教学版) 2017(Z2)
    • [21].大局意识:深入洞察文本的认知基点[J]. 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 2017(05)
    • [22].文言文价值的二维解读——以《橘逾淮为枳》为例[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7(25)
    • [23].语文教学中要渗透作者的人格教育理念[J]. 教育革新 2012(01)
    • [24].策略教学:文本理解与思维博弈的相融相生[J]. 小学教学研究 2020(29)
    • [25].民俗:理解文本的小蹊[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19(24)
    • [26].文本理解能力是学生阅读的核心能力——评宋明镜老师《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课例[J]. 语文教学通讯 2018(28)
    • [27].引导对比阅读 促进文本理解[J]. 小学教学参考 2017(31)
    • [28].文本理解:过程机制与路径解析——以诗歌《跳蚤》为例[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9(03)
    • [29].运用多种朗读方式促进文本理解[J]. 现代教学 2017(23)
    • [30].文本在哲学研究中的意义[J]. 哲学研究 2019(01)

    标签:;  ;  ;  

    教育文本理解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