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雕塑论文-张晨恺

泛雕塑论文-张晨恺

导读:本文包含了泛雕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泛雕塑,质疑,泛雕塑化

泛雕塑论文文献综述

张晨恺[1](2014)在《“泛雕塑”质疑》一文中研究指出“泛雕塑”事件是2007年出现的,“泛雕塑”也是雕塑界的新词汇,伴随的是“泛雕塑”概念口号的提出,以及“2007泛雕塑艺术展”的举办,一度如火如荼,而经过短暂关注之后,趋于平静。将一个沉寂多年的,甚至已经有些过时的概念重新将它拎出来,并进行再解读,它的意思何在?“泛雕塑”事件在当时提出的可能性,是否真的符合当时雕塑的积极走向,以及其背后的真正用意与立场,值得我们质疑与深思。本文着重站在美术史的角度,艺术发展角度来看待“泛雕塑”,将从两方面:“泛雕塑”概念,“2007泛雕塑艺术展”的展览情况对“泛雕塑”事件进行分析,并质疑事件的积极性,到底是雕塑的需要时代的使然,还是为了泛雕塑之“泛”而泛。(本文来源于《中国美术学院》期刊2014-05-15)

印洪[2](2013)在《浅谈雕塑的边界及当代泛雕塑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雕塑的边界及当代泛雕塑现象是当今雕塑家经常思考的课题,文章着重在当代语境下讨论这一课题。(本文来源于《美术教育研究》期刊2013年24期)

杨简茹[3](2013)在《当代雕塑的“泛雕塑化”倾向》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从西方雕塑的手法和概念引入中国后,国内雕塑家一直在进行本土化、民族化的探索。但当我们还在继续高喊雕塑民族化口号的同时,雕塑界内部已经开始悄悄异化和跨界。有些雕塑家开始把声光电引入雕塑中,合成立体的视像作品;有些雕塑作品则更像装置,雕塑家们开始将雕塑与装置进行结合,雕塑的边界开始模糊起来。今天,我们已经很难界定哪些人是(本文来源于《美术观察》期刊2013年07期)

王少浩[4](2013)在《“泛雕塑化”,寄生抑或共存?》一文中研究指出英国着名雕塑家托尼·克拉格(Tony Craig)曾断言:"20世纪80年代以来,艺术世界扩大了很多,非艺术世界缩小了很多。"诚如斯言,雕塑的定义也在扩展,甚至出现了"泛雕塑化"的现象。这体现了当代雕塑必将包容一切的乌托邦式梦想,既是雕塑本体语言发展的自我诉求,也是艺术观念和形式语言寻求解放的需要。将装置等艺术形式纳入雕塑艺术的范围,借此把雕塑推(本文来源于《美术观察》期刊2013年07期)

王培良[5](2009)在《园林景观与泛雕塑艺术的渊源及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与现代交织、同构并阐述着园林中雕塑与景观之间互为依托而又各具独立语境的关系。本文试图以传统园林与现代景观的比较,得出雕塑在其各时期所起的同比作用,及雕塑的人文内涵,和生态景观之间的关联。(本文来源于《科教文汇(上旬刊)》期刊2009年08期)

于俊峰[6](2008)在《生活雕塑化,雕塑生活化——雕塑泛化与泛雕塑之我见》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没人能给雕塑下一个更准确的定义,其概念不定性是历史积淀的结果,它的丰富内涵和多角度指向性也是众所周知。"泛雕塑"概念的轰然出现,如果不是标新立异,是否需要给雕塑这个历史性概念再贴一张当代的标签?不免引起社会及学界、特别是雕塑界的关注。诚然,关注雕塑的泛化现象,有利于认识与理解雕塑的当代性与产业化的关系,从学术的高度推动雕塑创作与理论研究的发展。实际上,自雕塑衍起,泛化已经滋生。其进程随时代而变,随科学技术而化,遇人文意识而转换。因此,雕塑泛化是从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拓展发展道路。就物质层面,它期望生活雕塑化;从精神层面,它力图雕塑生活化。(本文来源于《美术研究》期刊2008年04期)

郑智君[7](2008)在《碎片的堆积》一文中研究指出“泛雕塑”是这两年来中国艺术圈说的比较多的一个概念。随着社会艺术空间的不断扩大,人们对雕塑语义与雕塑涵盖范围的不断拓展由原来的兴奋转向理性地思考。“泛雕塑”的界限究竟在哪?“非雕塑”、“超雕塑”还属不属于雕塑范畴?如果属于该如何编入系统?如果不属于又该如何对这一类型艺术进行定位?对于这些问题,本文将从现当代人们观念的变迁导致雕塑材料的发展出发,对“泛雕塑材料”现象进行整理。并不期待能够解决什么问题,只想摆出一定的事实与部分作者的主观看法,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为问题的解决尽一份绵薄之力。“泛雕塑材料”现象的产生,简单地说这是因为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导致社会哲学发生分裂,艺术界活跃的思想运动使艺术家由专注于技术层面的专业人士转变成“上帝死后”人类精神的代言人。由于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艺术形式美感对现代观念表达的诉求,现当代的“泛雕塑材料”现象就在这种情况下突显出来。在这种现象中,广义雕塑的空间概念已不仅仅按物体占用叁维的体积来计算,还包括人或物在一定时间内的活动范围,甚至还包括科技虚拟的空间。雕塑材料也不是一些传统的硬质实体材料而已,各种声、光、电、化工材料,各种现成品、废品、生物、自然物,还有各种抽象的概念、人的观念操作行为以及时间的演变过程都被现当代宽泛的雕塑材料涵盖在内。其实“泛雕塑材料”现象对社会也并无害处。材料范围的拓展会增加人们对雕塑艺术的理解,并给雕塑的发展提供了许多丰富的可能性;雕塑能够走向全社会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化意识和精神修养。在这种“泛化”运动中,有害的是对优秀传统的忽视、“泛滥”导致水准的降低、以及一味追求社会公众口味的浮躁创作心态。“道生一,一生二,二生叁,叁生万物”。现当代“泛雕塑”现象表面沧海横流,其实却是有着深刻内在统一性的整体,也许我们可以放任万物去自由发展和双手互博,因为我们把历史叙述成什么样,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也会影响未来所呈现出的面貌。无论如何,现在宣判“泛雕塑材料”的死期肯定为时过早。我们可以把“泛”或“非”雕塑材料定位为“传统”雕塑材料的延展,但不要在确定雕塑空间的边界之前否定这些新的材料理念与传统雕塑材料的血缘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央美术学院》期刊2008-06-06)

王梦佳[8](2008)在《从城市雕塑、架上雕塑到泛雕塑——对于中国当代雕塑市场的几点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城市雕塑、架上雕塑到泛雕塑,中国当代雕塑市场发展永远都是置身于一个社会大环境之中,伴随着城市建设、艺术市场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自谋出路。无论怎样,有想法的人总是不会老,有创意的市场总是能够良好地发展。(本文来源于《大美术》期刊2008年03期)

楚歌[9](2007)在《文化创意产业催生“泛雕塑”——《2007泛雕塑艺术展》暨“第十叁届中国雕塑论坛”10月登陆上海》一文中研究指出《2007泛雕塑艺术展》暨"第13届中国雕塑论坛",于今年10月10日~14日在上海世贸商城如期举行。本次活动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分别对"泛雕塑"作出了梳理与探究。(本文来源于《雕塑》期刊2007年06期)

范伟民[10](2007)在《关于泛雕塑——兼及文化创意产业》一文中研究指出"泛雕塑"的提出是为了对雕塑艺术有一种新的认识,融合传统与现当代,学院与民间、材料与科技等多方面的艺术实践和成果,发掘彼此的体验与经验,达到兼容并蓄的目的。文章以新的视角对泛雕塑的概念以及与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等诸方面做了论述。(本文来源于《雕塑》期刊2007年06期)

泛雕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雕塑的边界及当代泛雕塑现象是当今雕塑家经常思考的课题,文章着重在当代语境下讨论这一课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泛雕塑论文参考文献

[1].张晨恺.“泛雕塑”质疑[D].中国美术学院.2014

[2].印洪.浅谈雕塑的边界及当代泛雕塑现象[J].美术教育研究.2013

[3].杨简茹.当代雕塑的“泛雕塑化”倾向[J].美术观察.2013

[4].王少浩.“泛雕塑化”,寄生抑或共存?[J].美术观察.2013

[5].王培良.园林景观与泛雕塑艺术的渊源及关系[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

[6].于俊峰.生活雕塑化,雕塑生活化——雕塑泛化与泛雕塑之我见[J].美术研究.2008

[7].郑智君.碎片的堆积[D].中央美术学院.2008

[8].王梦佳.从城市雕塑、架上雕塑到泛雕塑——对于中国当代雕塑市场的几点思考[J].大美术.2008

[9].楚歌.文化创意产业催生“泛雕塑”——《2007泛雕塑艺术展》暨“第十叁届中国雕塑论坛”10月登陆上海[J].雕塑.2007

[10].范伟民.关于泛雕塑——兼及文化创意产业[J].雕塑.2007

标签:;  ;  ;  

泛雕塑论文-张晨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