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截面桩地基破坏性状模型试验研究

变截面桩地基破坏性状模型试验研究

论文摘要

桩基础极限承载力问题一直是岩土工程界广泛关注的问题。而近年来随着高层建筑的兴起,其地基极限承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变截面桩作为一种新兴的桩型,由于其施工灵活、适应能力强等优点在地基处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目前对变截面桩的破坏机理缺乏一致的认识。论文主要对变截面桩在地基中受垂直竖向荷载工作性状及破坏机理开展模型实验研究。考虑扩大盘的几何因素对地基极限承载力和破坏机理的研究,主要考虑了扩大盘分别设置的位置、个数、间距等对地基破坏的影响。根据模型实验结果,对扩大盘设置在上部、中部、下部和扩大盘位置的间距对地基破坏的性状进行研究,通过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的结果,得出扩大盘上部土体出现应力为零甚至正区域,说明扩大盘上部为应力拉伸破坏区域,扩大盘下部土体应力最大,扩大盘下部土体土体应力向周围扩散,说明扩大盘起到了一定的端承桩的作用。无扩大盘的桩身破坏主要是桩端刺入破坏。当桩身只设置一个扩大盘时候,扩大盘上部土体处于拉伸破坏区,扩大盘下部土体处于压密区,扩大盘上部土体由于扩大盘的下移而处于主动状态,扩大盘下部土体处于被动状态,扩大盘上部土体破坏面范围较大,当扩大盘处于上部位置时候,扩大盘能充分发挥作用,但是扩大盘发挥能力有限,土体不能够足够的土体抗力,上部土体破坏区向地基表面扩展形成大面积的塑性区。当扩大盘处于桩身下部时候,单个扩大盘下部塑性区的范围为4h(h为扩大盘盘高),因此扩大盘设置在桩身上的位置至少应该设置在距桩端4h处,因此扩大盘宜设置在桩身中部。扩大盘上部土体侧摩阻力由于扩大盘的作用导致桩侧摩阻力减小,对极限承载力的结果有影响。有两个扩大盘作用时候,扩大盘的间距会对地基的破坏造成影响,如果两个扩大盘的间距距离较近的话,地基破坏主要是盘间土间的剪切破坏,第一个扩大盘的上部是拉伸破坏,第二个扩大盘下部是土体的压密;而当两个扩大盘间距较大时候,破坏模式与两个盘单独作用的破坏模式相同,两个扩大盘单独作用不会产生相互干涉。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变截面桩的发展现状
  • 1.3 变截面桩基础破坏模式
  • 1.4 模型试验变形观察方法
  •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方法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方法
  • 2 变截面桩承载力模型试验方法
  • 2.1 模型设计理论
  • 2.1.1 模型的概念和意义
  • 2.1.2 相似原理
  • 2.1.3 模型试验的相似准则
  • 2.2 试验模型设计
  • 2.2.1 试验设计原理和方案
  • 2.2.2 模型桩设计
  • 2.2.3 地基砂样制备
  • 2.2.4 模型槽与地基制备
  • 2.2.5 加载程序
  • 2.3 模型试验数据采集系统
  • 2.3.1 应变量测
  • 2.3.2 位移量测
  • 2.3.3 荷载量测
  • 2.3.4 数据采集仪器
  • 2.4 地基破坏观察装置
  • 3 模型桩地基破坏特征分析
  • 3.1 地基破坏模式简介
  • 3.1.1 桩侧地基变形与破坏
  • 3.1.2 桩端地基变形与破坏
  • 3.2 桩直径对地基破坏的影响
  • 3.3 不同扩大盘位置对桩土地基破坏性状的影响
  • 3.4 不同盘间距对桩土地基破坏性状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3D计算与分析'>4 数值模拟 FLAC3D计算与分析
  • 3D软件系统'>4.1 FLAC3D软件系统
  • 3D简介'>4.1.1 FLAC3D简介
  • 3D基本原理'>4.1.2 FLAC3D基本原理
  • 3D有限差分模型'>4.2 FLAC3D有限差分模型
  • 4.2.1 模型建立
  • 4.2.2 边界条件与施加荷载
  • 4.3 结果分析
  • 4.3.1 无扩大盘桩的破坏情况
  • 4.3.2 有一个扩大盘桩的破坏情况
  • 4.3.3 有多个扩大盘桩的破坏情况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利用土体自重治理全风化泥岩滑坡[J]. 四川建筑 2017(02)
    • [2].土体龟裂研究方法[J]. 岩土力学 2017(S1)
    • [3].基于微结构模拟的土体自相关距离分析[J]. 岩土力学 2019(12)
    • [4].土体水分蒸发测量装置现状综述[J]. 农村实用技术 2020(03)
    • [5].土体固化/稳定技术与固化土性质研究综述[J]. 江西水利科技 2017(05)
    • [6].影响土体冻胀的主要因素及冻胀防治[J]. 四川建材 2015(06)
    • [7].中国土体动力学研究进展概述[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9(36)
    • [8].土体振动二维仿真分析的建模问题[J]. 建筑结构 2020(S1)
    • [9].基于土体裂隙迹线方程和土体扰动模型的气爆松土参数优化[J]. 农业工程学报 2018(06)
    • [10].坪头水电站首部枢纽变形土体处理设计[J]. 水电站设计 2016(04)
    • [11].考虑土体损伤的挤土效应计算探讨[J]. 固体力学学报 2016(04)
    • [12].衡水市岩土体剪切波速与土层深度的关系[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4(35)
    • [13].土体介质直剪力学特性颗粒尺度效应的理论与试验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5(S2)
    • [14].冻融期黄河堤岸土体温湿度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21(01)
    • [15].微生物改善土体性能研究进展[J]. 微生物学通报 2014(10)
    • [16].蒸发条件下土体内部水分分布及变化规律研究[J].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2013(03)
    • [17].核磁共振技术在非冻结土体孔隙分析中的应用[J]. 人民长江 2019(11)
    • [18].土体充气破坏模式研究[J]. 铁道建筑 2018(04)
    • [19].基于模拟退火算法重构土体细观孔隙结构研究[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6)
    • [20].大气–植被–土体相互作用:理论与机理[J]. 岩土工程学报 2017(01)
    • [21].基于颗粒流方法的土体压密注浆细观机理[J].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2)
    • [22].乔木对岩土体的综合作用研究综述[J]. 公路 2017(04)
    • [23].土与结构接触面土体软/硬化本构模型及数值实现[J]. 工程力学 2017(07)
    • [24].基于无线传感网的土体渗透系数测定方法研究与实现[J].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15(03)
    • [25].岩土体微细结构研究进展[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4(17)
    • [26].土体弱化等级及其与地震动关联性初探[J].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13(01)
    • [27].土体的流变性研究进展[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1)
    • [28].广域岩土体变化监测研究[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2(01)
    • [29].模型试验土体相似材料关键技术及研究现状[J]. 能源技术与管理 2012(04)
    • [30].滑坡岩土体流变机理与本构模型[J]. 山西建筑 2012(22)

    标签:;  ;  ;  ;  

    变截面桩地基破坏性状模型试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