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抗性关系论文-李胤

对抗性关系论文-李胤

导读:本文包含了对抗性关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资本,劳动,对抗性,主体性

对抗性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李胤[1](2019)在《资本与劳动关系的激进政治之维——基于奈格里对抗性思想的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代激进左翼思想中,奈格里以对抗性重塑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对立关系。"资本作为主体"与"劳动作为主体"构成了资本与劳动关系的双重维度。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判理论只把资本主体当作研究的前提,而缺少对劳动的主体性的关注,从而忽略了斗争的实践本性以及无产阶级作为主体的实践潜能。劳动作为主体表达了一种与资本之间的对抗性关系,对抗性是一种多元的、断裂的、非决定的、开放的社会关系的体系结构,它打破了资本主义矛盾辩证统一的总体性逻辑规律。只有澄清作为对抗性前提的生命政治语境及其生成的逻辑,这一思想的合理性才能被合乎现实的理解。(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田旭[2](2019)在《论犯罪构成理论与正当防卫的对抗性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视域具有局限性,其以行为人为中心,功能在于确证刑事不法。"犯罪构成是犯罪成立唯一依据"的观点只在行为人主动实施犯罪时成立,当行为人被动实施危害行为时,是否成立犯罪还需要考察他人行为(不法侵害)的影响力。正当防卫引入了与违法犯罪行为具有对抗性的新事实因素,发挥的是消解犯罪构成证立之不法价值的功效,否定的是符合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本身。二者依托的事实可以同时存在,但因各自代表的价值具有冲突性,前者关注的事实不可能被融合进犯罪构成的作用领域内。二者应当在整体层面经交互作用共同承担认定"行为是否成立犯罪"的基本功能。(本文来源于《江西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闫兴华,项荣建[3](2017)在《论雇佣劳动关系的对抗性及其扬弃——重读马克思的《雇佣劳动与资本》》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抗性是雇佣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资本家通过支付表现为"劳动报酬"的工资掩藏了其凭借生产资料所有权无偿占有工人剩余价值的秘密。工资形式是资本家所使用的一种巧妙的支配手段和统治方式,他使雇佣劳动关系在法权意义上获得了公平正义的外观。实际上,雇佣劳动关系作为一个二元张力结构反映出的乃是资本之为对抗性生产关系的本质规定。资本存在和运动的唯一动机和目的是追求价值增殖,资本主体之间由此展开激烈竞争并带来了分工和机器的大规模应用,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这是"资本的文明面"。然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却有意遮蔽了"资本的野蛮面",工人作为被压榨的对象和手段,丧失了自身的主体地位并陷入贫困的深渊,他生产越多反而越贫困,创造出的反对自身的力量也越强大。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并不存在所谓的"自然和谐",和谐的幻象所掩盖的不过是两大阶级之间根本利益的冲突,而利益的冲突无法在雇佣劳动关系的框架内得到解决。要实现工人阶级的利益就必须破除劳资关系二元结构,扩大生产资料公有制,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不断增强劳动者的主体地位。(本文来源于《知与行》期刊2017年11期)

樊超[4](2016)在《对抗性外交、战略框架转换与中美苏大叁角关系的形成——以《八一七公报》谈判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的"联美反苏"战略导致美国对华政策倒退,引发了对台军售问题的谈判。为维护中美关系的战略基础,中方确立了在双边框架下施压的方案,形成了强制性外交的局面。但这个方案对美施压低效缓慢,最终中方被迫转换到战略框架以寻找筹码,开启对苏缓和,打破谈判僵局。谈判的成功关键在于中方从对美政策的双边框架转换至战略框架寻找筹码。战略框架的调整结束了"一条线"战略,中国开始按均势原则经营大叁角关系。谈判的成功也证明了中国以外交方式处理中美关系和外交摩擦的有效性与合理性,大国外交既要坚持外交的和平本质,又要充分利用丰富的筹码,灵活调整对外政策。(本文来源于《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黄波,江新会,顾江洪[5](2016)在《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执行与组织绩效的关系:一个对抗性交互效应的发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绩效的关系这一基础性问题,现有研究的结论一直存在分歧。近期的研究开始更多地关注人力资源管理执行,从过程视角探讨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绩效的关系。为探索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执行对组织绩效影响的区分性及可能存在的交互效应,本文以MBA学员为调查对象,对来自184家企业的231份有效问卷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执行相互区分,并对组织绩效有相对独立的影响;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执行对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与组织绩效的关系起着强调节作用,呈现对抗性调节的模式,从而充分说明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对组织绩效的作用受制于人力资源管理执行的水平。未来的研究有必要深入探讨中国管理情境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执行问题。(本文来源于《外国经济与管理》期刊2016年05期)

陈岳[6](2016)在《以新型大国关系取代对抗性大国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记述公元前5世纪发生在西方文明核心地带希腊世界的伯罗奔尼撒战争时,将战争不可避免的原因总结为“雅典实力的增长以及由此引起的斯巴达不可避免的恐慌”。修昔底德描绘的正是当时发生在希腊世界的权势转移过程导致的悲剧性战争结果。因此,当人们(本文来源于《人民日报》期刊2016-05-08)

李源[7](2015)在《《角色》:叁种对抗性二元关系的结构性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麦茨在《想象的能指》一书中曾提出,一部电影的符码是特定的,区别于其他电影的,是多种符码的组合。在电影《角色》中我们可以看到导演通过构建不同的能指符号给出了父与子、母与子以及父母之间不同的关系序列,通过这些具有结构性的有机的成员序列可以看到现代家庭及社会的核心,并且在其中一种关系发生异化之后对于整个关系链条造成的巨大影响。(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5年15期)

朱伟伟[8](2014)在《同场对抗性项目竞赛规则演变与项目发展的双驱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同场对抗性竞技项目(篮球、足球、水球)规则演变的研究,探索其规则演变的特征。分析规则的演变对竞技运动发展的影响以及竞技运动本身发展的客观需要对竞赛规则的影响。从而得出同场对抗性竞技项目规则演变和项目发展的双驱关系,旨在为同场对抗性竞技运动理论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运动》期刊2014年04期)

陈敏[9](2012)在《省际边界区对抗性利益关系及其协调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世界经济进入了共生协同时代,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都不可能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独自进行,必须融入区域经济和全球经济之中,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空白区的省际边界区也被纳入全球经济网络。我国存在大量的省际边界区,多数是经济发展“洼地”,国家为了缩小地区差距、明确提出要“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如何进一步强化省际边界区经济,使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成为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首先总结了省际边界区对抗性形成的表征及原因,即多数省际边界区存在地方保护主义盛行、无序竞争严重、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产业同构突出的现象,而形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存在刚性约束的行政区划、行政文化制度、地方官员博弈和缺乏有效协调组织;然后从以川渝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以长叁角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和以泛珠叁角“9+2”模式为代表的政府与市场共同主导型叁个方面探讨了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省际边界区对抗性合作模式。在此基础上,论文分别总结研究了在叁种不同合作模式下形成的不同战略模式:以“规划引导,政策扶持”为主的政府主导型战略;以“整合资源、转变方式、承接转移”为主的市场主导型战略以及以“政府推进,市场运作”的协调发展战略。其次,以处于我国东部沿海但经济落后的苏北、鲁南为例,对其对抗性的原因及表现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发现:苏北、鲁南由于自然区位的临近性、经济区位的边缘性和行政区划的边界性导致该区为争夺利益,对抗性非常明显,主要表现在:产业发展雷同、功能定位重迭,区域与结构对称、政策扶持竞争、发展路径比拟。为进一步验证苏北、鲁南对抗性,文章采取叁轴图、相似系数、R/S分析等方法对产业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显示苏北、鲁南产业同构现象非常严重,并且在未来一段时间这种现象将会继续加剧。最后,在对苏北、鲁南对抗性利益关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不能单纯依靠政府的调控或政府间的合作来推进该区域发展,应基于竞争‐合作的理念,以政府调控和市场导向为主,并提出推进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建设、加强产业合作、加快产业升级、构建利益共享机制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策略,以期对我国其它省际边界区的协调发展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江苏师范大学》期刊2012-06-05)

陈敏,马晓冬[10](2011)在《苏北与鲁南地区对抗性利益关系及其协调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边界地区的协调发展一直是经济地理学关注的重要问题。我国对省际边界区域的重视始于1980年,学者多从内涵、界定、发展的影响因素、空间结构模型与开发模式、区域管制、发展战略与对策等角度出发进行研究,但往往比较关注拥有大核心城市的经济(本文来源于《城市》期刊2011年04期)

对抗性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视域具有局限性,其以行为人为中心,功能在于确证刑事不法。"犯罪构成是犯罪成立唯一依据"的观点只在行为人主动实施犯罪时成立,当行为人被动实施危害行为时,是否成立犯罪还需要考察他人行为(不法侵害)的影响力。正当防卫引入了与违法犯罪行为具有对抗性的新事实因素,发挥的是消解犯罪构成证立之不法价值的功效,否定的是符合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本身。二者依托的事实可以同时存在,但因各自代表的价值具有冲突性,前者关注的事实不可能被融合进犯罪构成的作用领域内。二者应当在整体层面经交互作用共同承担认定"行为是否成立犯罪"的基本功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对抗性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1].李胤.资本与劳动关系的激进政治之维——基于奈格里对抗性思想的解读[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田旭.论犯罪构成理论与正当防卫的对抗性关系[J].江西社会科学.2019

[3].闫兴华,项荣建.论雇佣劳动关系的对抗性及其扬弃——重读马克思的《雇佣劳动与资本》[J].知与行.2017

[4].樊超.对抗性外交、战略框架转换与中美苏大叁角关系的形成——以《八一七公报》谈判为中心[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6

[5].黄波,江新会,顾江洪.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执行与组织绩效的关系:一个对抗性交互效应的发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6

[6].陈岳.以新型大国关系取代对抗性大国关系[N].人民日报.2016

[7].李源.《角色》:叁种对抗性二元关系的结构性解读[J].戏剧之家.2015

[8].朱伟伟.同场对抗性项目竞赛规则演变与项目发展的双驱关系研究[J].运动.2014

[9].陈敏.省际边界区对抗性利益关系及其协调发展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2

[10].陈敏,马晓冬.苏北与鲁南地区对抗性利益关系及其协调发展研究[J].城市.2011

标签:;  ;  ;  ;  

对抗性关系论文-李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